青春 野葡萄和那美丽的地方
很多年前,那时我还年轻,一次偶然间,在电视中听到电影《青春祭》的插曲。那歌声像是触动了我记忆中的某些东西,或许是因为我曾有过的下乡的经历,或许是我对云南一直的迷恋。它仿佛来自空谷,有如天籁之音。那含蓄并带有淡淡忧伤的旋律使我痴迷。那旋律传递的是一种非常纯静的美,又让人心头略过一丝隐隐的感伤,把人带入一种特有的意境。于是,我记住了电影《青春祭》中有一首很好听的插曲《青春的野葡萄》。我尤其喜欢这首歌的后半部分。
青青的野葡萄
淡黄的小月亮
妈妈发愁
怎样做果酱
喔,妈妈
我说妈妈
妈妈别忧伤
在那早晨的篱笆上
有一个甜甜的红太阳
太阳,太阳 ……
歌词的作者是那个时代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曾有“童话诗人”之称的顾城。顾城的这首诗实际上是一首童谣,那充满童真的诗句把我们带回到那童年的岁月。可悲的是,若干年后,顾城在新西兰杀死自己的妻子然后自杀。
曲作者是刘索拉和瞿小松。刘索拉是一位气质优雅、很有才华的女作曲家和作家。目前穿梭于北京和美国。瞿小松是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最活跃和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他曾为多部电影谱曲。两人曾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同学,是“文革”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招收的首批学生,他们也曾为夫妻,但后来分手。
音乐是要用心灵感受的。对于内心感受的描述,有时我会觉得语言显得那样贫乏。经常,音乐会把我们带回到那曾逝去的美好,那曾经历的忧伤。会让我想起那些曾与我同行,给予我友情和关爱,令我心灵感动的亲人、朋友,以及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
正是因为对这首歌的喜爱,吸引了我对影片《青春祭》的关注。
电影《青春祭》是根据女作家张曼菱的中篇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改编而成。张曼菱是云南人,她曾在云南德宏的傣族山寨,度过了5年的知青生涯。改革开放后她成为云南省第一个高考文科状元。1978 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校就读期间,她在著名文学刊物《当代》上发表了处女作—中篇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一时引起轰动。1982 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张曼菱是一个始终在追求自己理想的人。后来她成为大陆改革开放后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性。
影片的导演、编剧张暖忻,文革前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曾以一部《沙鸥》获1982 年金鸡奖导演特别奖。还拍摄过《北京,你早》等多部影片。1985 年,作为第四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张暖忻拍出了那个永远留在一代人心中的故事《青春祭》。当时,关于“ 知青”生活的影视作品已经不在少数,但其大多表现的是生活中的苦难和这种苦难与理想的冲突。青春的失落是这类题材影片的一大主题。而《青春祭》则超越了传统的主题,同时又代表着那个时代青春对美、对理想的呼唤。《青春祭》的故事情节也许并不曲折复杂,对白也很简单,但张暖忻将影片拍成了一部优美的叙事散文,将知青生活描述得像诗一般的浪漫。这部电影被誉为中国大陆知青题材电影的巅峰之作,成为一代人心灵的丰碑。遗憾的是,这样一位才华出众,有着独特的创作理念和鲜明的艺术个性的女导演却英年早逝,1995年5月,年仅55岁的张暖忻因癌症病逝于北京。在将她的名字放到网上搜寻时,我对这个美丽、时尚、不懈追求的女人有了一些了解,她“把整个生命都交给了电影”。
《青春祭》故事梗概:
这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发生的故事。
在遥远的云南傣寨,插队知识青年李纯在淳朴的傣家人中度过了自已的青春岁月。
李纯在傣家山寨开始了她的插队生活。古朴的竹楼,敦厚的房东大哥,慈爱的“ 伢”(房东家的老奶奶)和大爹,爱美的傣族少女们……
初到傣寨的李纯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傣乡的风俗和傣家人的生活观念与她有着那么多的不同。她不会干体力活,衣着上也是很有些不修边幅,与打扮得美丽、生活得快乐的傣家姑娘是那样格格不入。寨子里美丽又傲慢的姑娘依波为此嘲弄她。
依波和傣族年轻姑娘的的筒裙,小伙姑娘的对歌,使她看到了在这偏远、古老的文明中,不仅有着淳朴、敦厚和善良,也有自由自在表达对生活追求的快乐,傣家人的生活方式强烈地感染着她,也深深地吸引了她,唤醒了她被那个时代扭曲了的青春意识。她逐渐开始改变,开始学着像傣家人一样地生活。
李纯脱下宽大的罩衣,她用色彩艳丽的床单裁成筒裙,戴上漂亮的耳环,这些使她变得和傣家姑娘一样美丽。当她穿着和傣家姑娘一样漂亮的筒裙,像傣家少女一样扭动着婀娜的腰肢去担水、赶集时,美,回到了她的身上。傣家姑娘们对她发出一片赞美之声。乡亲们也都把她当成自已的亲人。房东大爹细致入微地关怀她,依波也同她成了好友,她欣喜地融入了傣寨的生活。
后来,李纯与在邻寨插队的男知青任佳相识,并成为最要好的朋友。一次,在全寨人欢庆丰收的晚宴上,李纯房东家的大哥喝醉了酒,和任佳打起架来。李纯这才发觉原来房东大哥在深深地爱着自已。但她明白,自己终究不是真正的傣家人,不可能接受大哥的爱。于是,她只得离开这些忠厚善良的傣族乡亲,到一个山区小学去当教师。
她离开村子后,房东家90 多岁的老奶奶因为思念她而去世。她怀着无限的思念和内疚的心情,回到傣寨参加了老奶奶的葬礼。
几年过去了,李纯要回城上大学了。行前,房东大哥真诚邀请李纯的男朋友任佳来家里做客,以表达他的歉意。然而,任佳再也不可能来了。他被突发的泥石流卷走,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李纯告别了傣寨,告别了傣家乡亲,也告别了自己的青春岁月。但是,正像所有有过知青经历的人一样,李纯永远也不会忘记她生活过的那片土地,那个使她找回了爱美的本性,萌生了初恋的情感,树立起新的生活信念的地方。这里已没有了对青春流逝的哀叹,在流逝的岁月中,主人公李纯所得到的远不止对青春的觉醒。在傣家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死观中,李纯理解并相信了,在生与死之间,生命永远延续,也永远美丽。
影片中那亚热带森林中的傣家竹楼,那“吱吱”作响的手动纺车,夕阳下那缓慢地行驶在泥土路上的老牛车,画面上呈现的是一种沉静古朴的美丽,一种毫无雕饰的原生态的美丽。
影片《青春祭》以它对青春与生命满含苍凉的礼赞为那个时期的银幕注入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张暖忻和电影中的女主人公一起,在这古老的傣家山寨寻找着生命的本源,寻找着青春的真谛。
影片中,在傣家山寨的竹楼里,李纯在昏黄的油灯下一边缝补衣物一边轻轻吟唱着那首歌。
在昏暗摇曳的光影里,满脸皱纹、欢喜而慈祥地看着李纯的伢(傣语:老奶奶),拿着烟斗、抬眼笑笑的大爹,欣欣然听着李纯吟唱的大哥。还有安虎,那个在大雨滂沱的夜晚,被李纯拯救了生命的放牛娃,这个平日里总是欢欢喜喜地坐在水牛背上的傣寨小男孩,这时动情地说,“耶弄(傣语:大姐姐)想家了。”
这就是电影《青春祭》中那感人的片段。
(部分内容根据网络资料编辑整理,图片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