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陪我观赏电影版红楼梦
先生陪我观赏电影版红楼梦
有一次,我生日到了,我先生送给了我一部89版北影的红楼梦电影的DVD,谢铁骊导演的那一部电影。 他陪我观看完了整一部影片,加起来要有七个小时左右,是一部很长的电影。我们每天看一集,连续看了好几天。因为我老公是外国人,他买的是有英文字幕的。英文字幕翻译的不是特别好,但是勉强可以理解,因有着荧幕上的的情节,再加上我在一边解释,翻译,相对就容易多了。他之所以买这部电影是因为他了解我很喜欢红楼,他表示也希望有所认识和了解,所以我们就是如此荧幕上走进了红楼的世界。我就是接着看这部电影的时间,不断地介绍中国的文化,礼仪,思想观念,风俗,历史,以及人情世故等等。这里面有许多细微的内容,来龙去脉,典故出处,需要有人来解释和介绍。
通过我们彼此间的交流与讨论,我感觉红楼的经典性是国际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先生是欧洲人,他对于中国旧社会形态,旧文化,大家族,富有阶层那种铺张,排场,各种阶级矛盾和家族矛盾等等,似乎,也觉得有几分熟悉。他的感观就是:这是一个大有颓势的家族,管理上出现问题,身居富裕权利的地位太久,所以整体逐渐衰落。这种衰落体现在经济上的衰落,还有道德的败落等等,他看了红楼梦到第九章,发出的这种观点。另外,他认为贾宝玉是管教不当的,被溺爱的孩子。我觉得我先生挺传统的,他也是挺爱立规矩的,做事一板一眼的,和中国正统教育类同,欧洲很多人也是看看重体统的,例如家庭教育,尊老爱幼,人际关系,阶层关系等等,都是明确清晰的。他较为爱好历史,对历史了解较深,涉及很广。他对欧美历史懂的很多,对中国历史有一些认识,但是很多还需要我去深入介绍,毕竟书本的介绍是有限的,而且附有西方史学的观念论点。基本的情节他还是很容易懂的,因为这部电影是以现代影视创作的手法演绎古典文学。而原著本身半文半白,已经接近白话小说,所以可读性还是较强的。
电影和原著还是存在距离的。看书可以作为一种启蒙,然后再看小说。小说也有比较好的英文译本。向各位的外国朋友推荐英国剑桥大学的翻译家David Hawkes老先生的译本,他用了十年时间翻译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的高鹗续书是他女婿John Minford先生翻译的。此套书由企鹅出版社出版,一共是五册,一百二十回。每一部的封面是雍正十二妃里面的绘画,书的标题,石头记,英文也就是“Story of the Stone"。译者是一位来自英国的汉学家,多年居住中国,长期翻译诗词,哲学典籍著作,以及古典小说。我觉得他的翻译很到位,文学很有造诣。因为他的读者都是外国人,在译文中确实有一些文化概念上的转化,翻译出来很像英国旧事文学,十八九世纪那些描写旧时家族的小说。他的语言是很典雅的英文,文学性很强,语言经典,修辞丰富,灵活精准,生动富有感情色彩。虽然有很多内容,例如文字游戏,例如文字的艺术性表达,诗词歌赋,对联,谜语,以及很多哲学宗教词汇,人名,地名等等,因为语言与文化差异还是在译文过程中丢失了。而且有些词汇句子翻译这些东西难免十分琐碎,即使是英文功底深厚的西方人也无法行云流水的表达它的形与意,因为有的内涵只有汉语才能够体现那种语言营造的音,形,意,和谐构成的精神内容。古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中有画,注重意境的营造。而从一个读故事情节的角度来说,总体英译大的传达意思还是不错的。
无论如何,经典文学却时存在文化跨跃性,体现的是一种共通性的人类社会关注,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生哲理性。不同的文明,形态不同赖以生存的方式有些,社会构架,经济政治体制有别,但是有关生命本源的内涵还是相通的。而译本要做的就是一种尽量消减这种语言文字所带来的距离空间,让不同的人能够理解,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