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笔记(二)
所谓文化,如果不能让人有感觉,不能进入人的内心,不能改变人,那就是死文化,也就无所谓文化。
当然,放在图书馆挺好,对我这样的个体,却是等于不存在。
比如,印第安文化,一定是有的,对专家学者一定有价值,对我呢?
——它们的文化存在与否,真跟我有关系吗?
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是我的天性,很小的时候,就觉得有吸引力。
可惜,根本看不懂,也一直觉得跟我离着十万八千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没觉得,胡说八道,我怎么觉得是玩而时睡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没觉得啊,我成天到处换地方,没觉得自个多受欢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不是傻子嘛!
至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绕口令?,“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做梦呢?
庄子,挺好玩儿一个人,穷死了还装蒜,但,关我屁事?
至于大学中庸之类,更是书呆子们玩的东西,与我何干!
这就是当年所谓国学给我的印象。
直到读了一个人的书。
我才明白,这些书与我息息相关,他们的话,都说到了我心里,说到了我心底最深处的东西,都说到了我一直以来对生活的疑惑,对生命的疑惑。
也早就回答了人类对生命,对宇宙的疑惑。
可惜我们都没看懂。
但是,如果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这辈子就算不能说白活,也差不多是活的糊里糊涂了。
一个生命,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生命是什么,那基本上就是动物的水平了。
一个老外,一辈子没见过中餐,一样活的舒舒服服高高兴兴,但是只有中国人,才知道他们的生命里缺少了太多太多好东西。
在一个也是做国学的朋友的微博上看到,什么国学十二道,说孔夫子是为人之道,老子是处事之道,不由得苦笑,如果这样的归纳是国学,那国学也没什么意思了。
说孔夫子是为人之道,虽然把大海说成了池塘,但也还算靠点谱,说老子是处事之道,那就完全是乱弹琴了,闹半天道家第一典就是说处事啊,庄子对孔夫子一向少赞许多揶揄,对老子却是毕恭毕敬,孔夫子自己也说“其犹龙乎”,这样的一个人物,只研究处事?
这要让我那位认为“道德经”是中国的禅,认为道德经前三章就把生命宇宙的奥秘说尽了的老师听了,不知道会笑成什么样。
是古人傻,还是今人傻?
有朋友提到争议。
这正是我们的大脑给我们的一个假象。
在逻辑的世界里,在思维的世界里,不可能有完美,一定有一个角度,让你可以找到缺点,因为,这是三维世界的本质——其实,不是世界的问题,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心选取了一个有问题的角度,看到的,就是有问题的世界。
设想一下:如果拿掉我们的思维,拿掉我们的观点,把世界还给世界,回归的宇宙的本体上,这个宇宙是什么样?
世界本来就是它本来的样子,从来没有变过。
觉得世界不够好,或者这里如何那里如何的,一直是我们的观点。
我们在一个有限的观点世界里,想找一个永远正确的结论,可能吗?
在人的世界,世界从不完美,在神的世界,世界从无缺憾。
这话在说什么?
什么样的角度,就什么样的结果。
观测者,决定观测结果。
很奇怪?
这就是量子力学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