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回首坛一位网友的民调帖说起
回首坛的萧岚网友前几天做了个有关对文革态度的民调帖,借此话题侃几句民调历史。
民调,最早不称民调,就是生活中的应用对话:
“大官人,今天晚饭您要吃什么?”
“天鹅。”
“家里没有。”
“有什么?”
“烤鸭和肯德基。”
“绝食。”
一轮“民调”结束。
一对一的“民调”简单,保真度、精确度、覆盖度都容易到位。
一对多的“民调”就复杂了。
“城里各位兄弟姐妹,今晚您要吃什么?”
最少好几页的“民调”结果。
虽然麻烦,但是要给被“调”的选择权,不然就不是“民意调查”了。比如文革中您走入这家书店,售货员如果问:
“您要买谁的像?”
这不是“民调”,是强奸民意。
被“调”的不但要有选择权,还要有被“保证”的“发言权”。比如:
南宁市郊的许多贫下中农当时可能会为了“保卫”太祖去参加武斗,但是,用一张纸说每一个(全体)贫下中农都想为了太祖去武斗,一些被“民调”的贫下中农们就失去了发言权。
民调的几个基本要素,历史上就如此的一条一条演进出来(在咱国之外的地方)。
要让被“民调“的群体有无约束的发言权,无论答“是”或“非”都不会被“专政”;要给被“民调”的群体以选择权,书店里的画像有脸上不长痦子的;选项不要太广,让“民调”失焦;“民调”结果有地区、时间、人群局限,不要随意推广。
民调,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一种“天气后报+预报”。对社会的整体协调与兼容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只在民主社会存在,在极权社会,民调没有存在的可能。比如说,旧金山在半年内发生了三起警察开枪射杀无武器民众的事件,民调马上就发问对警察局长的不信任度;北京市民雷洋死在昌平区警察手里,能有市民对昌平警察局长不信任度的民调吗? 更别提与对奥巴马不信任度类似的习大人民调了。
有常态性的民调机制不见得准有相伴的民主机制,但是, 没有常态性的民调机制一定有相伴的极权机制。
最后卖弄一个哲学“底蕴”:“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是反地心引力的,^_^。
又及:听说“党中央”对“环球网”做的“对台动武民调”很不满,不知是真不想煽动好战的“民族主义”? 还是对民调这个工具有天生的恐惧,*_* ?
又又及:民调都有趋向性,所以对同一问题要有多重“独立”民调。“环球网”的“对台动武民调”只是一家之言,没有其他对照民调,基本上是“宣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