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蒂中心的建筑 艺术 和人
坐落于洛杉矶 405 号公路西侧的盖蒂艺术中心 ( Getty Center, Los Angeles), 是世界最为富有的艺术机构之一 。 它是保罗 盖蒂 一生艺术收藏的结晶和扩充, 每年吸引了无数爱好艺术的人们来这里欣赏。 我也去过这里好多次了, 每次都在那些杰出的艺术品之间流连忘返, 陶醉其中, 却忽略了盖蒂中心另外一个重要的观赏点, 那就是它的建筑风格。 人们常说, 好的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无声的音乐。盖蒂中心的建筑和其他许多大师的作品一样, 就是非常杰出的建筑艺术代表作, 处处散发着经久弥郁的光辉和吸引力。 上个月和几位朋友重遊盖蒂中心, 我就把眼光专注于那些美妙的建筑韵律中, 在朋友的启发下,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 观赏体会那时而凝重, 时而飘逸, 时而华贵, 时而古朴的建筑风格, 确实得到了极大的美的享受, 略微补上了建筑艺术这一课。 当然, 这次用来观赏中心里陈列的艺术品的时间就不得不减少了。 不过, 我从前去过的若干次,已经集中欣赏了盖蒂中心的主要艺术珍品, 所以此行并无遗憾, 反而是收获良多,更兼与朋友同遊, 其情殷殷, 其乐融融, 心有灵犀, 夫复何求。 好在我前几年曾经写过一篇介绍盖蒂中心艺术收藏品的文章,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入下面的链接看看。 http://bbs.wenxuecity.com/losangeles/332419.html
说起盖蒂中心, 当然首先必须说到美国富豪保罗 盖蒂(J Paul Getty)本人。 他早年因石油致富,二十三岁即成为百万富翁。 良好的教育和长期的艺术浸淫,培养出他出类拔萃的文艺鉴赏及收集艺术品的雅好。热心公益的他, 决定以自己数量庞大而又精美的艺术收藏为基础, 于一九六八年选择在洛杉矶的近郊马里布(Malibu), 太平洋海岸1号公路边的山上作为馆址, 建起了盖蒂别墅 (Getty Villa), 名为别墅, 实际是博物馆, 免费向公众开放。后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 盖蒂购进了更多的艺术品,盖蒂别墅的空间已经远远不足以容纳和展出这些馆藏了。 于是盖蒂投入了更多的资金, 经过长期的规划和建设, 一座更加宏大精美的建筑群, 盖蒂中心, 终于落成面世,这一盛举, 当年在洛杉矶曾经轰动一时。 然而,马里布的盖蒂别墅, 并没有因为盖蒂中心的闻名遐迩而隐形。它经过一番整修,作为盖蒂的教育中心在2006年又与观众见面,新的别墅博物馆充盈着古希腊、古罗马和埃特鲁风情的浓郁艺术气息。于是, 别墅与中心, 两者为艺术展览,文化保护,学术研讨,和公共教育等艺术文化活动的进步而共同努力。盖蒂为这些盛举而建立了基金会, 共注入了超过二十亿美元的资金, 这在当年实在是令人瞠目的巨资啊。 到现在为止, 我还没去过马里布的盖蒂别墅, 不用说, 这一课确实是需要尽快补上的。
谈到盖蒂中心的建筑艺术, 当然也必须谈一谈它的设计师迈尔。 在盖蒂中心筹建之时, 选聘设计师的过程确实经历了一些波折。 当时进入最终决选名单的三位建筑师, 分别是英国的史特灵(James Sterling),日本的桢文彦 (Famihiko Maki), 和美国的理查德 迈尔(Richard Meier)。 在亲自考察和体验过三位建筑师的作品之后,委员们最初倾向于史特灵与桢文彦,尤其是后者。 可是委员们耽心以当时加州的营建技术,可能做不到他俩的设计所要求的建筑水准,更关键的是,这两位外国建筑师对常驻洛杉矶一事感到困难,既不可能出席基金会频繁的会议, 更无法在工程建设开始后投入很多时间。 至于理查德 迈尔,虽然他于1972年因「五位建筑师」一书崭露头角,但是在此之前,他并未曾设计过美术馆,更缺乏从事大案的经验。 而委员会更对其一贯的建筑风格也有些疑虑。通常, 迈尔设计的作品都颇为简练,既包括居家设计也包括商用设计。他设计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永远有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在风格上受别人的影响而迷惑。由于其大胆的风格和值得称颂的忠诚,迈尔创造出颇为独特的粗壮风格。为了在展示方面做得更好,他将斜格、正面以及明暗差别强烈的外形等方面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但是在这个项目中,委员们认为盖蒂中心的建筑物绝对不应该是白色的,更不可以使用金属建材,而这两点恰恰是迈尔作品常有的独特风格。 如果迈尔愿意改变,那么新风格的不确定性又远超过甄选委员会所能掌控的范围,这是否会造成对基金会的困扰? 理查德 迈尔在知悉委员们的忧虑之后,为了得以入选, 曾经特意写了一封四页的长信以表明个人的态度,声明他会尊重基金会董事们的决议,并不坚持白色的金属建材,他申明,“景观与建筑应该有对话,应该从加州的地域与历史来考虑。” 最终, 迈尔赢得了这个大项目, 并且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今天人们看到的盖蒂中心, 这个座坐落在洛杉矶西北小山坡上, 鸟瞰洛杉矶全景的博物馆,是一座少有的现代风格艺术馆,它集艺术、建筑、景观美为一体。整体建筑群呈现出淡淡的米白色,镶嵌在加州蓝天碧海的背景画布上, 令人心旷神怡。建筑设计将室内展厅与室外广场花园部分连结流畅,美术馆内部自然采光的运用也恰到好处。简洁的线条,明快的色调,自然的采光,室内天井与室外花园浑然一体。 随处可见的喷泉与溪流,又为坚硬的石质建筑平添几段温柔的风情, 开放的空间则兼具细腻与粗犷的和谐美感。照明是美术馆设计的重头戏,迈尔以自然光为光源,为了避免紫外线对画作等艺术品造成伤害,所以来自上方的光线是经过多次反射、漫射才进入室内。 即使建筑物的屋顶全是平的,其间的奥妙变化,从室内高度的不同与天花板的变化皆可窥悉。 “光是生命”, 迈尔是这样强调的,他很巧妙的营造出有生命的展览室,回避了通常美术馆以人工照明的光害问题。 每间展览室的壁面上仅见到挂着的艺术品,丝毫没有干扰欣赏的建筑设备,这点又反映出迈尔的细心与用心。
盖蒂中心有几组强健的设计呈立方体状,似在召唤一种超现实主义的高科技仙境,其中包含着纯洁、宁静的简单结构。建筑的视觉感相当强大,也暗指所包括的空间。迈尔注重立体主义构图和光影的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对另外几组建筑, 迈尔又选择了圆形和优美流畅的曲线, 这样看似不同风格的整体组合, 却显得刚柔并济, 错落有致, 在夕阳笼罩的山岗上, 成为 405 号高速公路边上一个优美的地标。 在对比例和尺度的理解上,他扩大了尺度和等级的空间特征。迈尔着手的是简单的结构,这种结构将室内外空间和体积完全融合在一起。通过对空间、格局以及光线等方面的控制,他另辟蹊径, 创造出全新的现代化模式的建筑, 与古罗马式或哥德式或洛可可式风格大相径庭。 整组作品以“顺应自然”的理论为基础,表面材料主要使用了浅米黄色的意大利石材,间或辅以一些白色元素,再配以绿色的自然景物衬托,使人觉得明亮和谐, 清新脱俗。非常独特的一点, 是这些石材并不是直接粘贴在外墙上的, 而是悬挂在外墙上, 中间留有少许空隙, 以便雨水的快速排泄, 这样可以保持外墙石材的清洁, 也减缓了风化的侵蚀, 当然, 这样做也使造价更加昂贵, 正所谓, 有所得则必有所失也。 在建筑内部,迈尔运用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影的效果,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巧妙组合几何空间。整体来看, 盖蒂中心的设计与施工皆有相当高的水准,当初的预算建设是6亿美元,可是随着设计修正,需求增加,预算节节高升,到完工时,实际的花费高达10亿美元, 所幸有基金会的支撑, 才有了我们今天得以免费享受的, 这个美轮美奂的艺术中心。
艺术由人所创, 又服务于人。 迈尔在整个设计中, 既以艺术为本, 又以人为本, 在二者之间达成了很巧妙的均衡, 这在众多博物馆的设计中, 是显得非常难能可贵的。 参观者从地下车库出来, 统一乘坐大约十五分钟一班的有轨电车, 沿着徐缓的坡路到达山顶的博物馆区, 沿途还可以饱览405号公路两侧的豪宅, 和远处的洛杉矶市容。 如果碰到参观的高峰期, 等车的人们还可以在发车区意外地邂逅一个精巧安排的雕塑园区, 对即将开始的艺术之旅, 来一个兴致盎然的小小预热, 这样来打发原本可能很无聊的等车时间, 不是一个很好的安排吗! 博物馆各展区内部, 空间宽阔, 温度宜人, 照明良好, 还设有供人们休息的长椅。建筑外的空间, 则适当地安排了绿地, 喷泉, 花圃, 溪水, 还有一个袖珍的沙漠植物园, 远远地突出在建筑群的最前端, 咫尺之外, 却可望而不可即,成为人们远望城区时一个饶有趣味的前景, 不能不说是一个神来之笔。 博物馆中, 有书店, 人们可以在哪里选购礼品的书籍。 此外还有一个颇具规模的餐厅, 使你的游览变得更臻完美。 说实在的, 人们在这里真是无可挑剔的了。 这次参观, 唯一的憾事, 却怨不到设计师头上: 近几年加州大旱, 州政府颁布了严苛的法令, 限制用水, 使得艺术中心园区内所有的喷泉和溪水都干涸了, 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所幸, 在每个建筑的出口处, 馆方提供了免费的遮阳伞, 人们就可以随身有了一个微小的空间, 以逃避热辣辣的加州阳光了。 难怪, 我下面贴出的照片中, 人们都是喜气洋洋的了。
1 曲线
2 曲线 (黑白)
4 直线
5 健美
6 郁闷 (这里我要多说一句, 这件精彩的头像, 从不同的角度看去, 你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情绪。)
7 直角
8 爱神
9 神往
10 双曲
11源泉
12 青春
13 痛苦
14 飞翔
15 童年
16 模特
17 过渡
18 眼睛
19 透视
20 母亲
21 循环
22 生命
23 解惑
24 旅途
25 蓝色
26 对比
27 神往
28 圣殿
29 主教
30 蔑视
31 灰调
32 明暗
33 阳光
34 众生
35 神箭
36 母亲
37 黄昏
38 音阶
39 圣徒
40 乳汁
41 会心
42 安慰
43 对视
44 神迷
45 幻境
46 雄起
47 傲视
原帖链接:
http://bbs.wenxuecity.com/travel/478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