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饺子的谬误
奇怪,一到吃饺子的时候就话痨,但是还是想说几句。
有人说北方人就知道吃饺子。来客人吃饺子,名为以诚待客。送客人吃饺子,名为送客饺子。过周末吃饺子,名为打打牙祭。高兴了吃饺子,名为庆祝一下。生气了吃饺子,名为省了菜钱。好像北方人除了知道饺子是好东西以外,别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哪能呢。北方的天然良港数不胜数,北方的广袤山林一望无际。北方人除了饺子,一样爱吃河鲜海产,一样喜食山珍野味。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当人们饱食了一大桌子的山珍海味,吃得满嘴流油之时,仍然会有人把热气腾腾的,刚刚出锅的饺子端上桌,而那些已经吃饱喝足的人们也仍然会往自己早已经是杂货铺一样的肠胃里再装进几个饺子去。在很多时候,吃饺子早已经超越了“吃”的范畴,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其实,北方人不是只认饺子。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以面条、馒头、烙饼等简单的面食为主食的。倒退许多年,饺子不是想吃就吃的,它属于一种比较高级的食物。不少北方农村的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也吃不上一顿饺子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正因为如此,北方人才把吃饺子当作是一种享受和一种不是奢侈的奢侈。
因为包饺子却实比较费时间。和焖一锅大米饭炒两盘菜相比,包一顿最简单的菜肉饺子所花费的时间会更长一些。这就很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要求。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下,在竞争激烈的残酷现实中,上班拼搏到筋疲力尽的人们,更想吃的是即简单,又营养;既美味,又实惠的食物。忙了一个星期,好容易等来个周末,是想轻轻松松弄碗米饭炒三个菜吃顿饭,还是想先和一盆面,再剁一块肉,再剁一堆虾,再洗一堆菜,再把菜细细剁碎,再把菜肉虾调成馅,再一个一个地擀面皮,再一个一个包上馅,最后再一锅一锅把它们煮熟了才能安心一个一个地吃呢?换做我,我绝对选前者。饺子好吃,却费力费时。难怪北方的饺子馆很多,可见想吃饺子却不愿意费工夫包的大有人在。
其实北方的包子铺也很多,但是南方的包子铺也不少。因为包子在大江南北都是大众喜爱的美食,而且各地还有各地的特殊馅料和做法。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在春节的喜庆气氛里,电视台的主持人兴高采烈地说到: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里,大江南北,千家万户,此时此刻人们都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迎接这崭新一年的到来。当时就觉得饺子很了不起,竟然和粽子,月饼并列成为了全国人民在特定节日中的特定食物。自己真是孤陋寡闻,竟然从来都没有听人说起过饺子是如此伟大。其实,如果当时的我再仔细地回想一下,或许就能记起,以前在筒子楼里过年时,从来也没见过邻居阿婆家包饺子,倒是有一年过年,阿婆还专门送给我家一碗自制的檽米圆子。
以后在美国认识了不少来自大陆东南西北的朋友。每到过年的时候,朋友们互相请客成了华人们交往的一种形式。在别人家吃过饭以后才知道,并不是每个省的人过年都包饺子。有人吃圆子,有人吃年糕,有人吃面线,有人打边炉,有人吃粽子,有人吃手抓饭。吃过看过之后才知道,原来饺子是有很大的地域局限性的。至于电视台里的主持人为什么要把饺子说成是全国人民都爱吃的一种食物就不得而知了。或许是因为年夜饭也要选出一个代表食物的原因吧?
再后来有了互联网,对饺子的今生来世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邓州人张仲景首创。河南地处华中地区偏北,应该算北方吧。三国时期有个魏国,地域涵盖了从陕西洛阳到酒泉再到辽东的地界,也属于北方,那时的饺子被称作“月牙馄饨”,估计就是魏国人的称呼吧?唐朝建都也是陕西的洛阳和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陕西人,估计他也爱吃饺子。接下去就是宋朝的河南出生的皇帝赵匡胤,明朝安徽以北凤阳县出生的皇帝朱元璋,清朝从东北走出来的皇帝们。这样一看,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饺子会那么高调了。
周末即兴包了猪肉,白菜,韭菜混合在一起的饺子,因为这次的肉馅是我自己用搅拌机搅的,所以感觉比任何一次都好吃。
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饺子,再看看我自己包的饺子,相貌几乎一摸一样。不知道那陶器盆里的饺子到底是晋国的,鲁国的,还是齐国的,燕国的。总之,它应该是来自北方的饺子,因为南国人跟北方人一样热衷于吃饺子大约就是个吃饺子的谬误吧。
作者:spot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