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与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是中西哲学都有的智慧,见于帕拉图记录苏格拉底的对话录和老子的道德经。
博大精深是当前中文流行的表述。
帕拉图记录的苏格拉底对知识的论述,比喻人的知识犹如一个圆圈,圆圈之外是未知,而一个更大的圆,其圆周更长,所以未知的知识更多,这个论述因为有形,而更有逻辑性,和更有说服力。
老子仅仅说出道理,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而未做更深一步的论述。
道理都明白,但是碰到实际情况,XX博大精深,东方思维就只停留在表述,引出一番自豪感,膜拜感,然后就停止思考,自作井蛙。
西方思维则会进一步思考,我这个圆到底有多大,我是不是独特的圆,还有没有其他的圆,我和其他圆交汇在哪里,没有交汇是不是因为我这个圆完全陷入了人家更大的圆的里边。这些都是西方自知之明的思考点。
所以有形的思维会产生框架感,让人自发思考,引发讨论,而容易进步。无形的思维会让说教的产生满足感,听教的产生膜拜感,让人停止思考,因而止步。
最后,让我展示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画在教皇阅读室的一幅壁画,这幅画是文艺复兴的标志,名叫《雅典学院》。这幅画主题,是帕拉图和学生亚里士多德有关知识的哲学辩论。
帕拉图认为,人的智慧来自天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的智慧来自于学习。画中的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中轴线把天生派和学习派的哲学家分成左右两边,每一个沉思的哲学家都代表着思考点,每一群讨论的人都代表着辩论点,每一个偷窥者都代表着学习点。而帕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辩论则是这幅壁画的焦点。
在亚里士多德代表的学习派的最前面,拉斐尔向观画人展示的,的是拿着圆规正在展示证明题的欧几里德。围绕着欧几里德的几个学生,分别是专注的小男孩,开始领悟的少年,指着图形问天的青年,和因领悟而欣喜若狂的新学者。这代表着学习的几个过程。拉斐尔在专注的小男孩和开始领悟的少年旁边,特意留下无人的空间来表现《几何》的吸引力,和人类天生的求知欲望。
在梵蒂冈的教皇阅读室,这幅壁画画在墙上有一定的高度。拉斐尔特意把《几何》的主题画在最容易引人关注的地方,刚好可以平视,观画人甚至可以与画中人一起学习欧几里德展示的那条几何题。
这幅画虽然表现了希腊哲学的“博大精深”,学习,思考,辩论,才是这幅画要表达的主题,也代表了希腊哲学的精髓。这就是西方哲学对“博大精深”和“自知之明”最好诠释。
PS1:拉斐尔把自己也画进了学习派最谦虚的角落。
PS2: 这幅画成画的时间是1509到1511年,大至是中国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悟道《阳明心学》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