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初次見面,別急著加微信

初次見面,別急著加微信

博客

 

初次見面,別急著加微信

 

所謂人脈,其實是自身的投影。

前兩天,我突然收到一條微信,讓我幫忙給她朋友圈點個贊

初次見面,別急著加微信

 

看著這個陌生的頭像,除了這一條求讚的信息,再無其他聊天記錄,

回憶了半晌,我仍想不起她是誰,便默默刪除了。

再隨手翻一翻通訊錄,發現加上微信後,卻從未聊過,或只是求讚的人,真不在少數。

每一次行業會議,或是交流培訓,微信通訊錄裡總能收穫一大堆新的人名。

初次見面,加個好友,似乎已經成了現代人的社交習慣。

世人總覺得“人脈即財脈”,又或者“多個朋友多條路”。

可問題是,認識那麼多人,真的有用嗎?

認識很多名人,有用嗎?

 

 

很久以前,在微博上看到一個故事。

有一個女孩,早年做過權威媒體的記者,採訪過一眾大咖;

後來轉行做公關,每天打交道的,不是明星就是那些經常出現在新聞標題裡的人物。

有一天,有人問她,“你朋友圈裡,最大的腕是誰啊?”

女孩想了想說:“馬雲?”

眾人一陣驚呼:“WHAT,你居然有他的微信?”

女孩笑了,“馬雲在我朋友圈裡也沒用啊,那是好久之前因為一次採訪互加的微信,這麼多年,一句話都沒說過。”

旁人不甘心地追問:“就不能打個招呼嗎?”

女孩反問他:“如果馬雲在你的朋友圈裡,你能和他說什麼呢?”

一時間,眾人靜默無語。

女孩在微博上寫道:

朋友圈裡的人再牛逼,跟你都沒啥關係,因為你們根本不是一個層次的人。

 

 

 

“我的朋友圈裡有很多明星和大佬,可是除了正式的工作聯繫,沒有任何私交。

除非你自己混到差不多的水平,能給對方提供對等的資源,你的精神境界能跟人家聊到一塊,你們才有平等對話的可能。

不然,人家怎麼會浪費時間跟你打交道。”

可不是嘛。

加個微信,拍張合影,對方就能變成你的人脈嗎?

你若是一個小透明,沒啥資深的背景,也沒有什麼有用的資源,就算加到了大咖的微信,除了在朋友圈裡給人家點個贊,還能做什麼呢?

從你認識了對方,到能讓對方也認識你,並與你正式建立合作關係,這中間,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初次見面,別急著加微信

 

成年人的社交,都是勢均力敵。

麻省理工經濟學教授艾瑞裡,有一句精妙的論述:

人和人的感情,是一場精確的匹配遊戲,最重要的是門當戶對。

階層不同,做得了朋友嗎?

真的不能。

就像《三十而已》裡的顧佳,即便花光積蓄買下愛馬仕包包,獲得擠入上層社會的入場券。到頭來,也只是貴婦們的一顆棋子。

知乎上有一個帖子。

一位網友參加同學聚會,想著要與多年不見的同窗共憶往昔青春歲月,在去酒店的路上很是心潮澎湃。

可是,到酒店後,卻發現所有同學很自然地分成了兩個圈子。

一邊是朝九晚五的普通白領,而另一邊,要么是企業高管,要么是創業老闆。

兩個圈子之間,涇渭分明:前者閒話家常,後者暢談經濟。

白領同學想融入高管老闆圈,可是他們身邊早已圍滿了人,即便勉強擠在邊緣,也說不上話。

這大概是當代人際交往最真實的寫照:

圈子是有階層的,人是以群分的

還有另一則新聞。

馬雲與周星馳,一個互聯網大鱷,一個喜劇之王,兩個從無交集的人,卻能一見如故談笑風生。

在一場“巔峰對話”的活動中,馬雲大力宣傳周星馳的電影,而一向很不好打交道的周星馳,則主動表白馬雲,稱有“見到偶像的感覺”,更笑言想找馬雲拍電影很久了。

 

初次見面,別急著加微信

 

第一次相見,就如此惺惺相惜,這份欣賞與交情無關,只是因為他們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這個世界很功利,也很公平。

成年人的交際,更多的是權衡利弊和勢均力敵。

人們只會結交實力相當、價值對等的人。

小角色和大咖,很難有機會同路前行。

同等段位的人,才有資格坐在一起。

你能夠幫到的人,才會成為你的人脈。

 

 

 

“人脈”,大概是現今社會最具迷惑性的一個詞。

人們總以加過某某總的微信,有某個500強CEO的電話為榮。

甚至還有專門的課程,教普通職場人如何搜索大咖的聯絡方式。

似乎只要鏈接到了某位牛人大V,就能在他們的賞識下,一路開掛,解決自己所有的人生困境。

可是,那些“誰誰誰得到了某個名人的幫助,從而改變了一生命運”的傳奇故事裡,最核心的部分,不是他路遇貴人,而是他努力了多久,才讓貴人看到了他的價值。

 

 

 

國內著名商業諮詢顧問劉潤,曾講述過自己是如何開始創業的。

當劉潤還在微軟工作時,利用休息時間,創辦了一個公益網站。

因為這個網站運營得極為出色,引起了央視記者梁錚錚的注意。

在她的推薦下,劉潤與央視合作,啟動了更大的慈善計劃,白岩松、敬一丹等著名主持人紛紛為之宣傳。

有了央視的資源,這個計劃接連獲得潘石屹等眾多名人的捐款,活動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首屆中華小姐環球大賽的冠軍江欣榮,也特地向劉潤請教如何做公益,並且介紹他認識了身家數千億的香港超級富豪李兆基的長子李家傑。

後來,李家傑牽頭成立了百仁基金慈善機構,創始人共有43人,除了劉潤之外,另外42個全都是香港的富二代。

再後來,劉潤從微軟辭職。

李家傑找到他說:“來我這里工作吧”,但劉潤有了創業的想法。

於是,李家傑聘請他為私人顧問。

由此,劉潤在正式創業之前,就有了第一位客戶……

站在今天回首過往,劉潤坦言:

“從梁錚錚,到李家傑,他們是我的人脈嗎?

是的。

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對我有價值,而是因為我對他們有價值。

你能夠幫助到的人,才會成為你真正的人脈。

自己沒本事,無法幫到別人,就算你認識再多的人,也沒用。”

很多人,想方設法討好別人,天天約著一塊吃飯,逢年過節必送禮,如此努力鑽營,無非是為了有一天對方能夠幫到自己。

可是如果,你對別人沒有價值,他為什麼要幫你呢?

就像作家李尚龍說的:

如果你自己不強大,社交其實沒什麼用,只有等價的交換,才能得到合理的幫助。”

 

能力是1,人脈是1後面的0。

沒有前面的1,再多的0都沒有意義。

 

初次見面,別急著加微信

 

當你變得強大,人脈不請自來。

網上有一個段子。

當孫悟空還是猴子時,只能和一群猴子玩。

當他學了一本本領後,就可以與牛魔王稱兄道弟,朝龍王呼來喝去搶寶貝!

大鬧天宮之前,巨靈神都不把他放在眼裡,大鬧天宮之後,托塔李天王也對他畢恭畢敬!

去雷音寺之前,他對菩薩只能頂禮膜拜,成了鬥戰勝佛之後,他和菩薩結成了哥們!

你是誰,才決定了你能認識誰。

你成為誰,才有機會去選擇誰。

孫悟空的這一番經歷告訴我們:只有自己成長了,才會被人看見。

決定一個人高度的,始終是他自己的實力!

古人說,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

這話有些寒涼,卻說出了一個真理:

你的價值越大,人際磁場越強,越容易建立強有力的人脈關係。

人與人的交往,本質就是互惠共贏,與其各種結交攀附,不如好好想想怎麼把自己做大做強。

說到底,所謂人脈,其實是自身的投影。

你若優秀,人脈是錦上添花。

你若平庸,人脈就是個笑話

少花些心思在無用的社交上,認真埋頭做事,踏踏實實幹活。

更不必去巴結某個人,在暫時沒有朋友的時間裡多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要知道,豐富自己遠比取悅他人更有力量。

等到你有了拿得出手的成績,加了薪,升了職,向別人介紹自己時有了底氣,自然會吸引到你想認識的那些人。

最後,送上馬雲的一句話,算是人脈關係極佳的註腳:

找到你自己,做到最好的自己,世界就會找到你。

 

BY: value101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開心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