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苏州小馄饨
我喜欢读武侠小说, 在武侠小说中常常读到这样两句话,“骏马西风冀北, 杏花春雨江南。”描写的是北方壮美, 豪放刚劲, 慷慨激昂, 洋溢着阳刚之气;南方优美, 妩媚婉约,充满阴柔之气。北方人大多高大壮实,虎背熊腰; 南方人大多纤细瘦弱, 玉树临风。 无论气质, 语言, 甚至饮食上南北方都有极大的差别。 举一个最最简单的例子, 北方人喜欢吃饺子, 饺子皮厚馅重;南方人却喜欢吃馄饨, 馄饨皮薄馅轻。这里就来侃侃我所喜爱的苏州小馄饨。
我出生在上海, 从小就跟从妈妈移居苏州, 其原因在其他博文中详细谈过, 这里就不再赘述。 童年的印像中,苏州的小馄饨至今还保留清晰的记忆, 一想起,口中分泌液立马增加。 上小学期间, 3-4点钟就放学回家, 那时,没有多少家庭作业。 一回家就嚷嚷着问妈妈要8分钱, 去吃一碗小肉馄饨。
我家前门开在凤凰街, 后门在孔夫司巷, 一条幽静的碎石路面的小巷, 我们从后门进出。 从孔夫司巷走到凤凰街也只要3-5分钟。 60 多年前,凤凰街上有一家馄饨店, 店面极小, 只能放上2-3张方桌, 一张方桌还放在门外,也就能接待6-7个客人。虽然那时我才11-12岁, 却是这里的常客。
这是一间夫妻老婆店,店主是个瘦高个的中年男人, 沉默寡言, 从无笑容,做事干脆利落。 厨房和店堂是一间屋, 一目了然! 左侧靠墙是一个灶, 燃料是煤。 左手有一只大铁锅, 锅中有半锅水, 翻滚着, 是下馄饨的;右手间有一口小锅, 当时我人矮小, 看不清锅中什么东东。 只见店主人用勺子从小锅中舀一勺汤放入碗中, 再放入煮好的馄饨, 加上佐料, 很恭敬地放到客人面前。 然后, 用块手巾擦擦手, 回转身又去下馄饨了。 后来才知道, 那只小锅中煮的是一锅鸡汤,专做馄饨的汤料。
他老婆比他年轻, 穿着普通却十分干净。 她很文静,从不言语, 常面带笑容。 她的任务是裹(包)馄饨。 手法极其熟练,用一把像小拇指大小的匙, 木制的, 在馄饨皮上一沾, 便提起一张皮子放在左手心, 用小匙在另一只碗中舀上一点肉馅,放在馄饨皮上, 左手顺便一捏, 就成了一只小馄饨, 大概仅仅花上一秒钟。动作连贯起来更是好看,颇有节奏感。 这家馄饨店的馅都是纯粹的肉馅, 没有其他馅。 因为客人并不多, 她有空闲时偶尔抬头, 看到常客总是微微一笑,点一下头, 也不答话。
一碗馄饨放在我面前,眼睛顿时一亮。 一只中号碗里, 放着十来只雪白的小馄饨,半透明, 每只馄饨可见小小的一团肉馅,粉红色,半隐半现好像金鱼的头, 其他的皮子飘在汤中好似金鱼的尾巴。 汤是清汤, 上面漂着点点油花。 汤面散在地放着碧绿的葱花, 和金黄的蛋皮丝, 色彩偏于淡雅, 和姑苏的情调颇为融合。 先喝一口汤, 鲜啊! 原来是鸡汤,那香味至今记忆犹新! 热呼呼的一碗小馄饨下肚, 浑身上下有一种满足感, 尤其在冬季。
妈妈有时开恩, 给我两毛钱。 喔! 我太富有了, 今天我必去吃大肉馄饨。当时大肉馄饨一毛五一碗, 大肉馄饨实际上和小肉馄饨一个味道, 只是肉多些, 大约有小肉馄饨肉量的2-3倍左右。 青少年时期, 喜欢肉啊! 吃到大肉馄饨, 对我来说是种享受。 有时“雅”一点, 要一份蒸馄饨, 也是一毛五一份。 蒸馄饨是隔水蒸熟的馄饨, 整齐地放在盘中, 蒸馄饨要浇上一点醋, 上口酸酸的。除了一盘蒸馄饨外,还带一小碗汤料, 当然是鸡汤。如果你喜欢吃辣的, 店中提供辣酱, 不过苏州人很少喜欢辣酱。青少年的我, 常常试试辣酱, 辣得我稀里哗啦的鼻涕眼泪齐下。 回到家中我会在我妈妈面前大大赞赏一番, 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希望再能的到两毛的赏钱。
成年之后, 走的地方多了, 尝到了各种不种类的馄饨。 大串联时期, 到过江西, 吃到了江西的清汤(一种馄饨), 在馄饨汤里放一团生肉糜, 我差一点吐出来。 在广西吃到了云吞(一种馄饨), 后来去了贵州, 欣赏了四川的红油抄手(一种馄饨)。 上海是我的老家, 在中学, 大学的假期, 总是去上海住在我哥哥或姐姐家, 吃到了上海的煎馄饨, 菜肉馅的, 到城隍庙尝到了虾肉馄饨, 等等, 等等。 不过, 我最最向往的还是苏州凤凰街的那碗小肉馄饨, 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大脑深处, 时常还想起那对夫妇, 如果他们还在人世, 恐怕要超过百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