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战争谈音乐——柴可夫斯基(6)
(二十五)
钢琴套曲《四季》是柴可夫斯基最受人们喜爱的作品之一。它随名为《四季》,但实际上是由对应12个月的12支乐曲组成,所以应该叫《12月》更名副其实。这样同样有名且名副其实的《四季》还有一个,就是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它有春、夏、秋、冬四个乐章构成。维瓦尔第生前热衷和自我吹嘘。他一生创作了400多首协奏曲,称他为“协王”毫无问题。但他说自己写一部协奏曲比抄一部还快,这可能并不只是自我吹嘘,它反应出过去在那些年代抄写乐谱的艰辛,尤其抄交响乐、协奏曲不仅要抄下总谱,还有各个乐器声部的分谱,这真是件苦差事啊。不过像维瓦尔第写了400多首协奏曲,海顿写了100余首交响曲,也可真是太多了。这样的创作快乐毫无疑问,但严肃性肯定要打些折扣.可见,严肃音乐也是逐渐变得严肃,而且越来越严肃,最后就没有几个人能懂得了。维瓦尔第的那400多首协奏曲,当年巴赫把其中的16首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了古钢琴曲,而今天绝大部分人们曾听过的维瓦尔第可能也就只有其中的这首《四季》了。不过,今天人们一生中听过的音乐——流行音乐,严肃音乐要远远超过当年的维瓦尔第、巴赫、海顿、莫扎特或贝多芬。当然,人们从音乐中获得的快乐,可能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只是快乐的方式变了,性质变了。而你享用什么样的快乐,你就是什么样的人,或者猩猩。像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可能也有许多人没有完整的听过,但人们总会特别的喜欢其中某个月份,但人们喜欢柴可夫斯基《四季》中的某个月又与喜欢自然界中的那个月并没有什么关系。音乐是另一个世界里的事情。像现代的梅西安把鸟叫放进音乐里,那不是音乐,鸟儿的鸣叫悦耳,但不是音乐。可是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中的大炮又不是库图佐夫元帅的大炮,而是另一个世界里的声音了。你读到这里就会知道我现在在抒情,它们既不是生活,也没有什么意义,是文学,是音乐,都是另一个世界里的事情。
1月——壁炉边;可能灵感来自于普希金的诗句: “在那宁静安逸的角落,已经笼罩着朦胧的夜色,壁炉里的微火即将熄灭,蜡烛里的微光还在摇曳闪烁……”;
2月——狂欢节,维亚杰姆斯基的诗:“在欢腾的狂欢节,酒筵多么丰盛……”;
3月——云雀之歌,马伊科夫:“鲜花在田野上随风摇晃,到处一片明媚的阳光。春日的云雀在尽情鸣啭,蔚蓝的天空回荡着动听的歌唱……”;
4月——松雪草,马伊科夫:“淡青、鲜嫩的松雪草啊,初春残雪偎在你身旁。……往昔的忧愁苦恼,只剩下最后几滴泪珠儿还在流淌,来日的幸福,将给你带来新颖的幻想……”;
5月——清净之夜,费特:“多么美妙的夜晚,幸福笼罩着一切,谢谢你,夜半亲爱的故乡!从冰冻的王国,从风雪的王国,你的五月飞奔而来,她是多么新鲜清爽!”;
6月——船歌,普列谢耶夫: “走到岸边——那里的波浪啊,将涌来亲吻你的双脚,神秘而忧郁的星辰,将在我们头上闪耀。”;
7月——刈者之歌,柯里佐夫:“肩膀动起来呦!手臂回起来呦!让晌午的熏风,迎面吹过来呦!”;
8月——收获,柯里佐夫:“家家户户收秋粮,高高的裸麦倒在地上,成捆的麦子垛成山,夜半牛车搬运忙。”;
9月——狩猎之歌,普希金:“出发时刻号角响,成群猎犬已整装,晨光初照齐上马,骏马奔跳欲沱江。”
10月——秋之歌,托尔斯泰:“晚秋之园凋零凄凉,枯黄落叶随风飘荡……”;
11——在马车上,涅克拉索夫:“别在忧愁地向大道上看,也别匆忙地把马车追赶。快让那些悒郁和苦恼,永远从你心头消散。”;
12月——圣诞节,柴科夫斯基:“圣诞佳节夜晚,姑娘快把命算。脱下脚下靴子,扔在大门之前。”
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它是钢琴套曲,还有一个副题——“性格描绘十二幅”,由十二首钢琴小品组成,对应12个月,每个月都有一个副标题:这部作品的写作缘于1875年圣彼得堡一本文学杂志《小说家》的编辑伯恩纳德邀请不同的诗人各写一两首小诗,一共十二首,描绘俄历十二个月份的“性格”,同时邀请柴科夫斯基创作十二首钢琴曲,与组诗相配搭,在杂志副刊上逐月发表。于是,就有了这个钢琴套曲《四季》,作品编号Op.37b。这组带标题的钢琴特性小品精致严谨,晶莹剔透,像珍珠钻石,极富诗情画意,而相比之下,那些诗歌的创作则更像是应景之作,今天恐怕无人还会阅读。
普雷特涅夫是柴可夫斯基的专家,他录制过柴可夫斯基的《四季》、《6首小品》、《12首小品》,以及钢琴改编的《胡桃夹子》和《睡美人》等作品。普雷特涅夫的演奏初听很冷,但气韵变幻精微,音色丰富,久听则美妙迷人,达到极高境界。他不仅是后苏联时代俄罗斯的一代钢琴大师,而且还是国际著名指挥家,而且,还是出色的社会活动家,通过他的运作,他让他的哥们巴尔戈乔夫帮助他于1989年组建了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他带领乐团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所以,普雷特涅夫可以算是二战后俄罗斯钢琴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因为,不难理解普雷特涅夫从小对音乐的兴趣过于广泛,他学过不少乐器,以至于直到考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院后才最终专注于钢琴,那时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都13岁了。而他的成名是在1978年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从此活跃于国际舞台。
这里我重点放几首普雷特涅夫演奏的《四季》中的曲子,都是我喜欢的,同时也放几个不同的大师的录音,以资对比。对比听这样的小品容易听出不同大师的不同的演绎与音色的美妙,即便如我这般粗人。这些版本中还有一个是拉赫玛尼诺夫亲自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的《四季》的录音,十分珍贵。这些不同的大师演绎,都极具个性,当然,后来的大师总要与以前的大师有不同的解读,如此,好处是对于音乐的演绎可以不断发展,但坏处是最后难免为了不同制造不同,失之自然,失之真实,只能求新,而非求好。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不过,专业的东西我不懂,也就不说了。要说的还是那些与音乐相关的传奇、八卦如烟往事。
(二十六)
这里要聊聊的是最后的两支《四季》的演奏者:美国的传奇钢琴家范·克莱本。此人非常值得在今天重谈一下。
范·克莱本出生于美国德州,从3岁起开始跟随母亲学琴,一直学到17岁,然后考入美国著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成为列文涅夫人的学生。罗西娜·列文涅是来自俄罗斯的美国非常著名的钢琴老师。至此,克莱因的经历与那些钢琴大师并无二致,秉承天赋,自幼学琴入名校投名师。然而,命运改变成为二战后最为传奇的钢琴巨星,而非仅仅一位世界钢琴大师。而事情正是源于他在投师列文涅夫人门下7年之后,老师列文涅夫人的一个建议。当时一天,列文涅夫人忽然建议克莱本去莫斯科参加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大赛。克莱本稍作犹豫就接受了老师的建议,结果在那里一举获得冠军。不仅仅是获得了第一名,问题关键在于时间。这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大赛恰恰是在1958年冷战中一个非常不同寻常的时刻举行的,于是,时势神奇的造就了一个美国英雄,当年比猫王都荣耀的美国钢琴大男孩——范·克莱本。
1958年,就在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举行前的几个月,苏联人首先发射成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当年在冷战的阴影和核大战的毁灭威胁下,苏联人和美国人都处于一种神经质的状态。苏联人的这次胜利给美国人带来难以想象的失落感和恐慌。在冷战中竞争的失败意味着毁灭。当时,许多美国人从电视中第一次听到人造卫星都问人造卫星是什么,是每天悬在美国人头顶上空的原子弹吗。
而关于克莱本在莫斯科获胜的经过,东西方有着不同的说法。按美国人的说法是,当年苏联人本来想挟在太空竞赛中的胜利,再次在文化竞赛中打败美国,证明苏联文化的优越,社会主义制的优越。可是,克莱本征服了莫斯科。他的演奏让苏联人不得不服。那天听到克莱本演奏的苏联人都服了,如醉如狂,最后连赫鲁晓夫都不得不宣布克莱本获得了冠军。然而,来自东方阵营却有另一种说法。当年,赫鲁晓夫虽然在太空竞赛中取胜,但他又想讨好美国,于是决定在文化竞争中让美国人获得冠军,以缓和两国关系,把冷战变成文化艺术的友谊比赛。在这一届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中,有一个中国的钢琴家也参加了,他就是后来中国的钢琴大师刘诗昆。刘诗昆在这届比赛中获得亚军。刘对比赛的评论是:这场比赛“与其说是一个音乐比赛,不如说是一个政治外交的活动。”当年赫鲁晓夫亲自出席了决赛并钦点冠军,肖斯塔科维奇为克莱本颁奖,这样的规模在柴赛中仅此出现过一次。而当年场面的狂热也是今天难以想象的。根据当年在场的一位苏联钢琴家回忆说:观看的群众人山人海,“连警察和军队组成的人墙都被冲破。听众甚至通过消防楼梯爬到屋顶去听他的演奏。音乐厅外则是激动的群众。大家都疯了。”的确,冷战时东西方阵营里的人们和今天西方的人们一样都不正常。克莱本是个1米9几的大个子,一头金色卷发,长着一张娃娃脸,气质温文尔雅,是一个标准的美国大男孩。其实,当年的苏联已经被美国征服了,后来解体是必然的。赫鲁晓夫访美后回来,对于美国的物质生活的发达羡慕不已,直到访问中国时,还喋喋不休的向从来没有留过洋的毛泽东夸耀。毛泽东在平静的听完后就邀请赫鲁晓夫游泳,两人走出屋子,来到中南海碧蓝的游泳池边,赫鲁晓夫光着身子穿着大裤衩,毛泽东光着身子,穿着大裤衩,又裹着一件白睡衣。他让赫鲁晓夫先下水,赫鲁晓夫说他不会游泳,毛泽东就让人找来一个救生圈,套在他的身上,让他下水。赫鲁晓夫只好带着救生圈下了水,漂浮在水中。这时,毛泽东才脱去睡衣,穿着大裤衩徐徐走入水中,然后自由自在的舒臂畅游了起来,他在赫鲁晓夫面前一会正面游,一会侧面游,一会仰面游。这次会面之后,中苏交恶。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安排连续写了9篇文章反对修正主义,这就是著名的9评。他后来还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在看来是后现代的诗歌的古典诗词,其中有:“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订了三家条约”是指苏、美、英三国1963年8月5日在莫斯科签订的《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毛泽东从来没有羡慕过西方的物质生活,而是强调自力更生,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颁奖之夜,克莱本以爵士风格即兴弹奏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当年苏联经常派出音乐大师去西方演出西方古典音乐频频引发震动,以此来作为社会主义的宣传工具,而冷战后陆续解密的资料显示,美国人则是以爵士乐为秘密武器向苏联输出,他们把爵士乐宣扬成西方世界的自由以此来吸引青年一代苏联人对极权反抗。当克莱本回到美国时,他的世界和不久前他离开时已经完全改变了。艾森豪威尔总统下令,命令纽约州长亲自去机场迎接克莱本,州长在机场接到克莱本后,陪他坐进加长敞篷的豪华轿车从林肯机场一路开进好莱坞,当时夹道欢迎的人群达到十万之众,群众极为狂热,欢呼,招手,鼓掌,飞吻,眼中含着泪水,每个人都激动万分,彩色的纸屑从高楼上纷纷抛下,布满天空。克莱本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他被《时代周刊》称为“征服俄国的德州人”。在那个年代,他成为了美国战胜苏联的标志。他灌制的唱片《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成为首张销量超过百万的古典音乐唱,他和猫王在当时齐名,频频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不过,从此他也变成了一个专门弹奏柴可夫斯基的艺人。每场音乐会都要以弹奏美国国歌开始。这个曾让苏联人疯狂的美国大男孩如今变成了“美国儿子”。但到了1978年,克莱本突然退出乐坛,不再演出。
当然,他仍然为自杜鲁门之后的每一位美国总统在白宫弹奏。2003年,布什授予克莱本总统自由勋章。2004年,普京授予他俄联邦友谊勋章。1987年,当戈尔巴乔夫来美国时,应里根总统邀请,克莱本又一次来到白宫,为戈尔巴乔夫演奏。这次演出的录像第二天传遍全球。随后,克莱又一次重返舞台。但世界又一次已经改变,这次复出再也不可能重现当年冷战时万人空巷的风光。但他的演绎却达到了一个个人的新的高度。不过,在后期克莱本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他的国际赛事上。原来,1962年,德州的石油大亨筹办了“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经过克莱本的努力经营,如今,这一赛事已经与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和。英国的莉兹国际钢琴大赛并称为国际四大钢琴比赛。
2013年,78岁的克莱本因骨癌去世。在去世前躺在床上的日子里,克莱本仍然保持乐观,他经常会回想起自己在五岁时一次翻看一本画册,看到里面画的有着洋葱头形状的圣瓦西里大教堂,那时他的心中就对莫斯科生出向往。他的母亲是阿图·费利德海姆的学生。费利德海姆的第一个老师就是安东·鲁宾斯坦。当年柴可夫斯基也是安东的学生。克莱本的母亲希望克莱本能够成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传人,而她认为只有列文涅夫人才有资格成为她的儿子的老师。罗西娜·列文涅是美国传奇的钢琴教师,带着浓重的苏联口音,她的丈夫约瑟夫·列文涅出生于奥列里,一个靠近莫斯科的地方。在就读莫斯科音乐学院时,约瑟夫曾与斯克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是同学。罗西娜出生在今天的乌克兰的基辅。她当时也就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是该校第一位获得金质奖章的女生。毕业后一个星期,她就与列文涅捏结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夫妻双双被德军俘虏,后来又一起逃脱,然后移民到了美国。在成为列文涅夫人的学生后,莫斯科音乐学院大音乐厅就成为克莱本心中的圣地,有过众多的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大师曾经在那里演奏过。然而,有一天他竟然真的在那里演奏了,并且一夜成名,成为冷战中的英雄。而他演奏的曲目就是柴可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可能会想到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会流传后世,但恐怕绝对不会想到与他的这部作品联系在一起的这些事情。然而,这部钢琴协奏曲自诞生之初就阴错阳差与美国联系在了一起。1875年,柴可夫斯基用了12个月完成了第一钢琴协奏曲,他本来要把作品题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但是鲁宾斯坦看过作品后,对协奏曲大肆批评了一番。柴可夫斯基一气之下把作品又题献给了德国著名指挥家汉斯·冯·彪罗。彪罗在当年就将这部作品带到美国,于10月25日在波士顿音乐厅首演。2022年俄乌战争之际,许多国际著名音乐赛事都拒绝俄罗斯选手参赛,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也被国际音乐比赛联盟排除在世界大赛之外,而在此时,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组委会宣布将继续接受俄罗斯的音乐家的参赛申请。当年,克莱本成为冷战的工具,但他致力于用音乐沟通和解,用艺术代替战争。不过,人类善良的愿望在今天的枪炮面前仍然显得无力,但音乐、文学、绘画所有的艺术仍然是美丽、真实和离我们很近的。人类的疯狂或许无法战胜,但美仍然是永恒的。
01. Mikhail Pletnev - Tchaikovsky - Les Saisons, Op 37b (The Months) - Janvier, Au coin du feu
02. Mikhail Pletnev - Tchaikovsky - Les Saisons, Op 37b (The Months) - Mars, Chant de l'alouette
03. Mikhail Pletnev - Tchaikovsky - Les Saisons, Op 37b (The Months) - Auril, Perce-neige
04. Mikhail Pletnev - Tchaikovsky - Les Saisons, Op 37b (The Months) - Juin, Barcarolle
05. Mikhail Pletnev - Tchaikovsky - Les Saisons, Op 37b (The Months) - Octobre, Chant d'automne
06. Mikhail Pletnev - Tchaikovsky - Les Saisons, Op 37b (The Months) - Novembre, Troika
07. Mikhail Pletnev - Tchaikovsky - Les Saisons, Op 37b (The Months) - Decembre, Noel
08. Sergei Rachmaninoff - Tchaikovsky , Les saisons- Novembre- Troika
09. John O'Conor_ Tchaikovsky_ Les Saisons, Op. 37B - Autumn Song (October)
10. Van Cliburn - Tchaikovsky- Juin - Barcarolle (From- ''Les saisons'', op.37b)
11. Van Cliburn - Tchaikovsky- Mars - Chant de l'alouette (From- ''Les saisons'', op.37b)
12. Van Cliburn -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in B-flat minor, op.23 - 2. Andantino semplice
不谈战争谈音乐——俄罗斯的音乐家随笔
不谈战争谈音乐——《基辅大门》
不谈战争谈音乐——前苏联的大美女
不谈战争谈音乐——鲍罗丁
不谈战争谈音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不谈战争谈音乐——收音机和小提琴
不谈战争谈音乐——巴拉基列夫
不谈战争谈音乐——鲁宾斯坦兄弟、柴可夫斯基(1)
不谈战争谈音乐——柴可夫斯基(2)
不谈战争谈音乐——柴可夫斯基(3)
不谈战争谈音乐——柴可夫斯基(4)
不谈战争谈音乐——柴可夫斯基(5)
肖斯塔科维奇的优美
善良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贝多芬的男情人们-Op.109(2)
静夜钢琴声
那些让人生显得太短的声音
从贝多芬的“晚期风格”到崔健上“中国好声音”
Vocalise:练声曲
阿根廷探戈: 那几乎就是爱情了
岁末漫谈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