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要不要看心理科?
前两天有人提出一个关于是否看心理科或者精神科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纠结在于,当自己或者家人有了心理障碍,影响到工作或者生活,家庭医生会建议看心理科或者精神科;若是不去看呢,担心症状加重;若是因为学校要求家长带孩子看心理科,也怕不去难以向学校交差。若是去的话,又担心看了之后会留下记录,将来恐怕会对自己或者孩子不利。看与不看心理科或者精神科的纠结,实际上还是因为价值观不清楚:即不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不想去看心理科或者精神科的纠结之一,是担心看来之后,会留下医疗记录。这种担心无不道理。尽管医疗行业一再申明有保密行规,但事实上有两个方面包不了密:第一,保险公司可以随时核查治疗记录,因为人家是付钱一方;第二,病人的资料会被保险公司卖给一个叫做 National Data 的公司,而他们又是各大公司个人信息的来源。前几年就有专门的机构预测,将来公司招人、定薪水的时候,会依据员工的“健康信用”,就像我们买房子贷款,人家先要核查我们的信用一样。这种情况以后会不会真的发生,现在谁也说不准。
不想看心理科或者精神科的纠结之二,是钱的问题。华人喜欢捂进自己的口袋,平时都一分一毫地省着,去和心理治疗师谈谈话就花掉这么多钱,多让人心痛!所以我们会找理由说服自己:我们没有这个观念,缺乏对心理疾患的认识,华人的心理承受力强等等。华人对心理疾患的认识的确不足,这是事实;其实最怕的还是花钱。有一个华人精神科的医生辞了职照顾家庭,结果每天来找她做免费心理治疗的华人络绎不绝。即便是对开业的治疗师,华人也喜欢转弯抹角拉上关系,甚至会要求治疗师设法把个人当付的挂号费省去。
这两种纠结都有道理,不过关键还是要明白: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
“价值观”就是你认为最重要、又会去做的事情。比如我相信喝酒对身体不好,所以我不喝酒。我认为运动对身体有好处,我就很注意运动。比如说有些人喜欢看球赛,每年要买联赛票,他们愿意花这个钱;有些人认为省吃俭用,多买个房子,将来生活更有保障。这就是价值观在起作用。就看心理科来说,美国人对生命的理解跟我们华人不大一样,他们更注重生活的质量。什么意思?就是说,他们更趋向于活得开心、幸福。所以他们觉得,我花钱清扫心理垃圾值得!如果两口子有矛盾,他们绝不会迁就,因为这样会影响到两个人每天的生活质量。
对生活的心理承受力大在紧急情况下很有帮助;但在日常生活中,却让我们停留在生存的水平:生活对于我们是忍受,不是享受。所以我们可以一辈子和配偶凑合着过日子,还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甚至还觉得这种忍受是一种美德(心理学家称为“自恋”)。这种观念来自儒家文化,限制了我们的视野。
因此,怕不怕看心理科或者精神科留下记录,还是心疼花钱,要看我们想要什么:如果你认为生活的质量高于一切,那你怕会留下什么记录?你会有勇气面对问题、面对压力、面对生活的挑战;你不会把你的安全感建立在对明天的害怕和恐惧上面。你会明白,谁也不可能安排好自己的明天,因为明天不在你手里。实际上看心理科的美国人中,不少人是成功人士,他们是找一个生活上的“军师”,帮助他们打理不是自己专业的事情。就像一位商人说的:“这就是我成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