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问个白痴问题:等位基因的分子表现是什么?
avatar
问个白痴问题:等位基因的分子表现是什么?# Biology - 生物学
A*E
1
女友打算申ELS的语言过来
她是硕士毕业,国内有房产
这样申请F1容易过么
或者说先拿一个学校的录取
申请到F1签证后
再转学到我这里附近的语言学校
可以入境后不上课直接转学么?
avatar
Y*u
2
☆─────────────────────────────────────☆
wuyu (wuyu) 于 (Thu Sep 15 13:32:47 2011, 美东) 提到:
我练习安般息念只有一年半时间,尽量坚持每天练习一个小时以上,是一个百份百的菜
鸟。所以我写此文的目的:总结自己,抛砖引玉,望能者上钩。希望这儿有实修的师兄
姐评论,并给其他菜鸟们一个参考。
安般息念以呼吸为所缘,取其中的“概念法“成分作持续专著觉知,是三摩地修行的最
受喜爱的业处之一。对大多数菜鸟来说,止禅的第一座高峰就是色界初禅。色界初禅的
五个特点:寻,饲,喜,乐,持续专注(一境性)是通过对治五盖而达到的。五盖是指
“贪,嗔,疑,昏沉,掉举”。我每天一个半小时的练习中,大约有半小时用于安般息
念的前方便,一小时用在入出息上。下面我对自己练习的每一步骤进行描述,并对个人
理解的法理进行讨论。请大虾们批评指正。
第一篇:前方便
我的前方便包括:1)调整身姿;2)礼敬佛陀,阿拉汉,正等正觉者;3)佛随念;4)
慈心念;5)身随念;6)死随念;7)正忆念 (这个得谢谢SeeU 帮我理清概念)。
1)调整身姿。
我一般以右在左上单盘的姿势打座。穿上宽松透气的衣服,屁股垫在一枕头上,双腿盘
在薄毯上,左右手半握拳相叠置于腹前,大拇指尖相顶。从上到下觉察,左右对称于正
中轴面上,并逐步放松全身。提会阴一次以觉察是否与百会(两耳尖直上)垂直,特别
觉察是否背部脊柱往前倾和腰部脊柱往后坐。舌尖抵人中正下的上颚。这些准备可能对
加强坐姿持久是有意义的。
2)礼敬彼佛陀,阿拉汉,正等正觉者。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重复三次。大家可能知
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正觉者”。这一步可能有我们不能理
解的宗教意义,但对禅修来说,则在于培养对佛法修行的诚心和信心以对治“疑盖”。
如果你觉得自己已作到最大的诚心正意了,就可以继续到下一步了。
3)佛随念
“礼敬那,烦恼断尽无漏,心灵完全调驭,体证涅磐的世尊,阿拉汉,正等正觉者”
,重复三次。这好像是重复步骤2,其实是体会佛陀的两项功德“阿拉汉,调驭大丈夫
”,属于佛随念。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我修行的最直接目的和动力。在于培养对佛法修
行的精进心以对制“疑盖”。
4)慈心念
顺序是先祝福自己,
然后到至亲, 恩师益友,到亲戚朋友,到有缘六界有情。
内容是:
“祝 XX 快乐智慧无烦恼。
祝 XX 心里 清静,安乐,柔适,轻快;远离烦恼,没有悲伤,愤怒,焦思,惊恐。
身体健康;疾病痊愈。
出入平安;远离天灾,意外,祸害。
祝 XX 在顺利时,了知乐受,培养 谦谨,从容,利济, 无我的智慧;
在逆境中, 了知苦受,培养安忍,果敢, ,宽容,中舍的智慧。
祝 XX 福圆慧满,吉祥安康,和谐幸福,快乐如意.“
慈心念在修行中非常重要,我在前方便中也花最长的时间。
在安般息修行中目的是为了培养柔软的心性,以对制“嗔”盖。如果你觉得,心中充
满慈爱,心识已经很柔软,就可以到下一步了。
5)身随念
“没有文明社会的沐浴液香波牙膏,我们身体本来状态是持续制造和存积代谢产物的机
器。”想象并觉察一下几天不洗澡状态的:油唧唧臭烘烘的头发,鼻毛,腋毛,体毛;
积满油灰的皮肤;脏唧唧的指甲;和牙屎密布的牙齿;也是三次。如果你觉得,身体不
过就是一堆凑合在一起的组织,跟执行“觉察”那个能缘不是同一件事。就可以到下一
步了。这步的目的是培养“出离心”对制“贪盖”。
6)死随念。
“我的身体脆弱且不干净,每天还在老化,退化,死亡任何时候都会来临。幸好我还
活着,认真珍惜每一次呼吸的体验吧”。这步培养“出离心”对制“贪盖”,和朝向解
脱的“精进心”.
以上的3)佛随念;4)慈心念;5)身随念;6)死随念 又称“四大护卫禅”,安般息念
前练习能去贪嗔疑盖,据说还可以保护修止禅的行者不出偏。各位可根据自己最近几天
心中因缘变化而起贪嗔慢的情况再强化一项。因为心中潜在的“盖”都会影响“止”禅
修行的效果。以上步骤完成之后,我会再检查一下自己的体姿,深呼吸几次,开始正忆
念修习。
7)正忆念
口诀:“缘生缘灭;出离放下,清静平等,安驻当下,寻饲吸呼,安定喜悦,专注持续
;清晰纯净”
(1)缘生缘灭:坐在这儿修行是因为有缘起。1)色无我,此身体不是我;2)受无我
;苦受乐受是果报,不受我主宰;3)想无我,过去的记忆概念不是我;4)行无我;
造业的”思“心所其实没有主宰的成分;5)识无我;从来没有一个恒常的我识,今天的
"识“可能会完全否定以前的”识“。
(2)出离放下:起出离超然心,观察自己,放下过去的回忆,放下将来的计划。我个人
体会,强大的出离感对安般息念练习的质量太重要了。
(3)清静平等 :察找去除心中所有细微的贪嗔,得平等清静。
(4)安驻当下:正念是否只在当下一刻。
(5)寻饲吸呼:俯视一片山花烂漫的名色法中,只痴情的寻找那亮津津的触点,并轻轻
地停歇在那儿。
(6)安定喜悦:禅定的近因是喜悦(乐)。
(7)专注持续:一境性
(8)清晰纯净:象显微镜一样看吸呼,清楚细微又不加入任何自己的意见。清晰针对
“昏沉盖”,纯净针对“掉措盖”。这一项列在最后,是因为接下去的入出息念需要以
“清晰”“纯净”来时刻监查。
第二篇:入出息念
好,前方便讲好了。我再来讲一讲我的入出息念。我一般只数到“十”。禅师们一般要
求练止禅的人只在人中一点上取“吸”“呼”概念,不要去注意触觉,也不要随呼吸进
入体内。这对我来说有点迷惑,不注意触觉怎么知道“入出”呀?后来我个人理解,只
要用定力去取到“入出“概念就停止,或只标记入出,不去分析他的性质。IRIS MM最
近写的贴子可能更准确“入出息也是概念法。呼吸是心生色法,但是我们不用去分析它
,只是知道呼吸的概念就可以了。如果分析呼吸,将会见到很多色聚,继续再分析色聚
,还会见到很多究竟色法”。所以,基本上,我就标“吸呼一,吸呼二。。”并注意数
字的连续性。如果意识到自己昏沉,就标一两个“吸呼昏”。如果意识到自己“掉举”
,就标一两个“吸呼乱“。半个小时后,基本上,心就安定下来了。有时后,忽然全身
鸡皮疙瘩翻滚,每个毛孔似乎都在透气,呼吸就变细变长了。这个时候我开始标“吸呼
短”“吸呼长”“吸呼长长”。有时人好像不在身体里,特平静,特安宁,清晰,不知
是否C-path兄所说的“离五盖得轻安”的初禅。不过,到目前为止也没几次。结束禅
修时,让注意力从触点上,随呼吸进入体内。观腹部运动几次后,再作功德回向。以掌
浴脸,搓脚,舒张,起身,并注意观察起念。关于禅相,我再写几句。我理解初学者不
要去追求“禅相”。有禅师开示,如果呼吸细到找不着,可以以禅相为所缘。没到这一
步,即使禅相出现但不稳定,也还是专注呼吸。禅相的重要作用是,可以以专注禅相为
基础,看到色聚来分析色法。我还远未到那个阶段,所以现在也不闲超心。我有时看人
中,有淡绿荧光般的不透明的团。但这更有可能是妄相,禅相好像是白的。
第三篇:原理的猜测
我因为所学有限,再加上严肃的佛学实验研究还不多,勉强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推测
,各位权当我戏语。
为了简化起见,这儿只讨论以“概念法”为所缘,能修达至少色界初禅的止业处。用阿
比达摩的陈述,就是“想”心所从彼所缘中反复读取“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很像
是我们从大脑海马回读取记忆,其通路可能还会包括了一些管理情绪的皮层区和基底神
经节。有研究表明,止禅(大概是慈心禅,具体我也记不清了)的训练可导致大脑特定
皮层区域变厚变大。另外,高阶禅修者(好像是达赖喇嘛请的一些修行高手)的脑电波
更富悦感相关的Ɵ波。这提示,禅修能影响神经原的生长和功能。从细胞亚细胞水
平猜,可能是增加了管理某个“概念“的神经元丛的突触密度和轴树突的生长。我们知
道,皮层感觉表达区面积大小只跟皮肤敏锐度有关,例如一个大拇指的代表区可大于整
个背腰区。引申到练习安般息念的触点培养,推测是长期训练后,代表”人中“皮肤区
域的大脑皮层感觉区,及相联的”概念区“的面积增加和突触密度增加。有了这些物质
基础,禅修者可能在人中感觉更敏锐,精神上更容易达到禅悦。但要达到这些物质变化
,需要长期重复刺激。细化所缘,能使“觉察”的作用集中到固定的神经元丛。止禅的
单一专注的“觉察”可能使相关神经元的SPIKE更同步,从而引发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合
成新蛋白,形成功能类似的新突触。所以,需要耐心等蛋白合成哦。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也说明,只要你以正确的方法练习禅修,就一定会有生物学上的结果。理论上,练一次禅
修,大脑里一定会有蛋白合成变化;时间再多点长点,大脑结构一定有变化.事实上,实验
已发现几个月禅修者的大脑结构变化可以延续很长时间(几年?好像是说permanent).佛
法讲,你的波萝蜜可以在轮回中沿续.从生物学上看,几年可能至少是真的.这有点像练健
美,两个月下来,你就可以看出你的肌肉在改变.只不过,现在是练习神经元,他就体现在
更积极的精神面貌.
中枢神经系统远比外周感觉器要复杂,我也不知道“觉察”的生物基础是什么。再加上
佛法里”识“”心“”能缘“还未在现代神经生物学有明确相应的生理基础,所以不敢
瞎讲。等我再读点文献,再写吧。
☆─────────────────────────────────────☆
rainbowcc (No Games, Just Sports!!!!!) 于 (Thu Sep 15 21:30:58 2011, 美东) 提到:
学cpath说话:善哉善哉!
wuyu, 非常喜欢您的分享。
看了您前面那个贴,我正在搜索什么是安般念,还有什么是“舍”。。。。。
☆─────────────────────────────────────☆
JeanIris (Iris) 于 (Fri Sep 16 02:21:14 2011, 美东) 提到:
大赞wuyu认真!
我想了几个问题,写出来跟大家一起讨论
1.止禅目标持续于一个的时候,到底是神经系统,中枢以及外周哪一部分,哪个环节发
生着什么样的反应,这种反复止禅会在物质层次形成什么影响。
2.观禅身,受,心,法不同方面念住,对神经系统的哪个特定部分在发生影响,观禅不
同层次这些影响发生了怎样相应的层次变化。
3.禅定的时候,心和禅相一处,有切实的神经物质基础麽?有的话,怎么具体发生的。
4.还有就是观智的形成,是不是阶段不可逆的,如果是,物质基础是什么。
5.心,心所有没有对应的神经学基础。
6.心路历程发生的时候,神经系统是怎么进行一系列反应的。
7.为什么需要一定的定,才可以形成观智。
8.不同的身,受,心,法为什么都可以最终达到涅磐,理论上。那么涅磐到底在神经学
里有什么样对应。
☆─────────────────────────────────────☆
heyes (hoooyou) 于 (Sat Sep 17 02:46:34 2011, 美东) 提到:
说说我的观点/猜想.
对于问题1和2, 我猜想, "止"和"观"有相同的神经认知机制, 对应到禅修的实践上, 就
是两者的共同点, 活在当下,或者关注于当下(current moment). 这个有点象是禅修实
践中关于"正念"的核心思想.
对于3, 4, 我不知道.
对于问题5, 这个心到底指什么, 理论上还是模糊的. 这其实和人的"意识"这个概念可
以紧密类比. 意识可以为任何一个普通人所体验和实际知道, 但是没有一个确切的客观
对应. 既然这是个开放的问题, 话就只能说到此. 我相信, 心或者意识, 有对应的神经
学(物质)基础. 不过现在的科学还没有揭示它.
6, 关于"心路历程", 我相信, 现代神经生理/心理学,神经认知学和相关的其他学科已
经给出了线索. 简言概之, 应该就是一系列的外部/内部刺激(input/stimuli), 引发的
反应(output/response, 比如记忆, 联想, 预期, 模式匹配, 概念抽象, 等等), 而这
些输出可以作为反馈刺激, 也可以作为下一级处理的输入刺激, 如此连续不断的发生.
这些个假想, 可以和问题1, 2联系起来, 解释为什么通常人的"心路历程"行为难以安住
于当下, 因为任何的简单的记忆,预期都和过去,未来的概念相关. "止"可能是监测当下
的一种感知, "观"可能是监测当下的多种感知甚至内部意识过程(比如记忆/联想/预期.
..).
关于7的答案, 我猜可能和以上1,2的答案, 以及6的解释有关. 既然通常人的意识(神经
信号)过程难以实现"止"或者"观"的过程, 而如果"止"或者"观"具有相同的神经认知机
制, "止"比"观"是相对简单的当下(current moment)关注意识过程. 所以, 练习"止禅"
可以作为达成"观智"的相对容易的第一步骤. 那些"顿悟"的人, 可能是直接达成"观智"
的, 或者,可能至少"定"的程度不高.
问题8很难, 而且对科学界应该都还属于开放性的一类问题. 我也不知道怎么猜.
☆─────────────────────────────────────☆
wuyu (wuyu) 于 (Sat Sep 17 10:10:51 2011, 美东) 提到:
IRIS MM 提的问题大多数也是我最近在想的。这些问题都很大,如果实实在在提供了生
物学基础,夸张的讲,人类社会就会发生变化了。
我二指禅打字太慢,这几个大问题的讨论再想想。这儿提供一下最近两篇拙文,以及跟贴
讨论相关的reference。
Reference 5,11 部分内容可能针对IRIS第五个问题.wandering mind 可以佛语理解成
“无正念”的心。
1. Brefczynski-Lewis, J.A., Lutz, A., Schaefer, H.S., Levinson, D.B., and
Davidson, R.J. (2007). Neural correlates of attentional expertise in long-
term meditation practition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4, 11483-11488.
2. Jain, S., Shapiro, S.L., Swanick, S., Roesch, S.C., Mills, P.J., Bell,
I., and Schwartz, G.E. (2007).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versus relaxation training: effects on distress, positive states
of mind, rumination, and distraction. Ann Behav Med 33, 11-21.
3. Lazar, S.W., Kerr, C.E., Wasserman, R.H., Gray, J.R., Greve, D.N.,
Treadway, M.T., McGarvey, M., Quinn, B.T., Dusek, J.A., Benson, H., et al. (
2005). Meditation exper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ortical thickness
. Neuroreport 16, 1893-1897.
4. Lewin, R. (1980). Is your brain really necessary? Science (New York,
NY 210, 1232-1234.
5. Mason, M.F., Norton, M.I., Van Horn, J.D., Wegner, D.M., Grafton, S.T.
, and Macrae, C.N. (2007). Wandering minds: the default network and stimulus
-independent thought. Science (New York, NY 315, 393-395.
6. Nidich, S.I., Rainforth, M.V., Haaga, D.A., Hagelin, J., Salerno, J.W.
, Travis, F., Tanner, M., Gaylord-King, C., Grosswald, S., and Schneider, R.
H. (2009).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n effects of the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program on blood pressur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coping in
young adults. 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2, 1326-1331.
7. Schwartz, J.M., Stapp, H.P., and Beauregard, M. (2005). Quantum
physics in neuroscience and psychology: a neurophysical model of mind-brain
interactio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360,
1309-1327.
8. Wallace, R.K. (1970).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Science (New York, NY 167, 1751-1754.
9. Vestergaard-Poulsen, P., van Beek, M., Skewes, J., Bjarkam, C.R., Stubberup, M., Bertelsen, J., and Roepstorff, A. (2009). Long-term medi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gray matter density in the brain stem. Neuroreport 20, 170-174.
10. Dockstader, C., Cheyne, D., and Tannock, R. Cortical dynamics of selective attention to somatosensory events. NeuroImage 49, 1777-1785.
11. Christoff, K., Gordon, A.M., Smallwood, J., Smith, R., and Schooler, J.W. (2009). Experience sampling during fMRI reveals default network and executive system contributions to mind wander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
ted States of America 106, 8719-8724.
12. Manna, A., Raffone, A., Perrucci, M.G., Nardo, D., Ferretti, A., Tartaro, A., Londei, A., Del Gratta, C., Belardinelli, M.O., and Romani, G.L. Neural correlates of focused atten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in meditation.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46-56.
☆─────────────────────────────────────☆
wuyu (wuyu) 于 (Sat Sep 17 12:28:53 2011, 美东) 提到:
☆─────────────────────────────────────☆
rainbowcc (No Games, Just Sports!!!!!) 于 (Sat Sep 17 15:38:54 2011, 美东) 提到:
那这些有序的SPIKE又从哪儿来的,是什么在使这些离子移动的呢?佛家的答案:没有一
个主宰的“我”在移动这些钠钾钙氯离子,只有相续相流的业力缘起,通过“识”在起作
用。
如果实实在在提供了生物学基础,夸张的讲,人类社会就会发生变化了。
-------------嗯。
突然觉得很开心活在这个时代甚过任何过往时代。而且,我要好好活下去,越来越多的
秘密/真相会被揭晓。
☆─────────────────────────────────────☆
SeeU (See you) 于 (Sat Sep 17 22:37:24 2011, 美东) 提到:
修安般念不把注意力集中在触觉上,是因为触觉是身识的作用,而禅定属于意识的作用
,六识既然不同,专注身识不能入定。
入定必由前五根不活跃,而由意根。可以参考摄论讲禅定的心路过程。
☆─────────────────────────────────────☆
JeanIris (Iris) 于 (Sun Sep 18 07:32:37 2011, 美东) 提到:
Thanks a lot!I will read them carefully later.
☆─────────────────────────────────────☆
wuyu (wuyu) 于 (Sun Sep 18 22:27:17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评论太正点了。白天六根活跃,练止禅定力不可能太高,所以我以练观禅为主。
另,对Rainbow MM:
小建议是,睡觉前练慈心念也很好,既得安眠又增定力。
☆─────────────────────────────────────☆
rainbowcc (No Games, Just Sports!!!!!) 于 (Mon Sep 19 00:31:46 2011, 美东) 提到:
慈心念是不是就是您上文提到的那个祝福大家和自己的那种吗?
感觉有点类似基督教里pray呀,我们教会里经常有pray list,把每个人要交托的事情
列出来,然后大家各自帮他/她一起pray。
另外,我决定要慢慢练习觉察人中上面的空间了。因为,据说,“依南传法师说,觉察
腹部比较容易,但是因为范围太大,培养出来的定力不如在“人中”。”
☆─────────────────────────────────────☆
rainbowcc (No Games, Just Sports!!!!!) 于 (Mon Sep 19 02:05:35 2011, 美东) 提到:
我一般打坐,就是扑嗵一下坐在地上,散盘或单盘。我有一个专门的房间,用来打坐,
坐垫放在那里,但只是周末的早上才会去(有点正式的感觉),平时就是晚上很随意的
在卧室打坐,有时抓一个枕头垫着,打完直接爬上床的。也从来不知道什么前方便。左
右手半握拳相叠置于腹前,大拇指尖相顶,有时则是简单的放在两膝之上,有时拿着念
珠。
坐下之后,就开始数息,一二三,一二三这样子数,好像数到五或者七都有点难,容易
走神。数了一会 儿,思绪就会平静/沉静很多。然后就不会再数了,接着就是“关照觉
察”呼吸,连语言也没有了,比如并不会在心理默念:“呼---吸----”,或者“长---
-短----”,就是仅仅关照觉察,感觉像是一个好奇的还不会说话的小孩子,睁着无辜
的双眼(当然我是闭着眼睛的),好奇的看着呼吸那种状态,猜测没有经过/activate大脑的语言区域。
然后不知过了多久,会失去对身体/四肢/头/肢体/背后的床/房间/周遭环境的存在感,
仿佛不存在了(但皮肤尤其是手臂外侧的皮肤感还在,只是皮肤也在呼吸的感觉),只
有呼吸存在。不知道是不是我观察腹部的原因,会感觉整个人或者说整个存在像一个呼吸蛋,或者说一个蛋形
的呼吸皮囊/气球。吸的时候,这个蛋形的呼吸皮囊就像气球一样涨大,呼的时候则像
气球一样缩小。真的,就像吹气球那种感觉,缓慢的,均匀的,自然得,不急不躁的。
由于感觉不到身体/周遭环境的存在(altered consciousness?),我会有点小小的恐慌
,害怕继续,害怕奇怪的事情发生,会决意跳出来,但是,这种只有呼吸的状态,是非
常非常非常放松松弛舒服的。
这是什么体验啊?正常吗?
☆─────────────────────────────────────☆
rainbowcc (No Games, Just Sports!!!!!) 于 (Mon Sep 19 02:07:38 2011, 美东) 提到:
还有一次,我坐着坐着,一开始观呼吸,然后,慢慢的,没观住,好像是发呆了好久的
感觉,反正既没有在呼吸上,也没有观念,感觉就是发呆,大脑空白了好长时间,才回
过神来的感觉,但是呢,回神不是回到日常状态,而是一种非常非常深刻的寂静的状态
,好寂静好寂静,我现在都栩栩如生的能想起那种寂静感。而且那种寂静感非常非常吸
引我,好吸引好吸引,我当时觉察到自己仍在趋向那种寂静感,或者那种寂静仍在深深
的吸引拉近我。然后我忽然害怕了,果断地决意抽离出来,睁开眼睛那种。
但是那种寂静感,非常非常深。我自己猜测可能是平时思绪纷飞,然后那次突然念头平
息,一下子没有念头,而体会到的寂静感。这个经历过的好几天,我都笼罩着一种寂静
感的残留余波中,而且内心一直深深地渴望着回到那种寂静感,猴急的渴望,我听过一
种说法叫如母忆子,我没当过妈妈,不知道这个比喻是否类似。但这次体会真的好深刻
。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正常吗?
还有好多时候,情绪比较浮躁,没办法观呼吸,就会拿着念珠数息。我发现我现在对我
的念珠产生了感情,就是一看着念珠或者一摸到,就会立刻觉得安定/心安。囧。
我所在的基督教里是反对这样子的(诸如对念珠产生感情),比如如果我对挂在墙上的
耶稣的神像或者十字架产生了这种类似的感觉,是属于“拜偶像”的行为,是反对的。
所以我们都不被鼓励在墙上门上挂他的画像或十字架。最多挂一些他的话语/句子。
☆─────────────────────────────────────☆
wuyu (wuyu) 于 (Mon Sep 19 10:38:41 2011, 美东) 提到:
希望有经验的师兄姐来回答你上面的两个实修问题,我这个菜鸟也想知道答案.:)
本来我还想写一下慈心念的,但自己理论水平有限,实践还不如念住和安般念有体会,就
不写了.但我认为,慈心念,安般念,身心受念住,应该是初学者修行的三个支柱!
佛法修行中,除了以解脱为目的的念住修行是佛家独有外,其他的业处在别的入世宗
教中都可能会有类似的方法.所以,你如果认为"慈心念"类似基督教里pray,我也赞成.但
佛法里对其作用有明确定位.我们还可以根据心法及心所法对法理进行推测.
个人理解:
慈心禅的核心是慈悲心.如果我们逐层来分解其过程,就是对所缘的1)不预设立场;2)愿意
去倾听了解;3)努力去理解其结构和后果;4)准备随时去支持.佛陀举母亲对幼儿的感情来
表明什么是"慈心".慈心的作用就好像"水":中性,柔软,渗透,润泽.我推测,他至少能培养
1) 遍一切心所中的”一境性”;2)六杂心所中的:“寻”“饲”;3)十九种”美心所”
里的: “无贪””无嗔””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4)无量心所
的” 悲”.其中1)和2)和止禅的直接相关;3)有利于去除五盖。所以,我认为”慈心禅”
和”安般念”是互相促进的.在修慈心念的时候,我也拿以上标准 (中性,柔软,渗透,润
泽)来判断。
此外,慈心禅是在"轮回"中最好的保护法之一,其中慈悲也是”四梵住”的组成部分,即
入世修行的最高层”梵天”所持有的品质.佛法认为它的功德: 能愉悦地睡着并起床;
不做恶梦;一切众生乐于亲近;诸神护念;远离一切的火灾、毒害及刀兵的伤害;容易
专注;外貌清新;临终时不昏乱;因修习慈心观而往生梵天.总之,不管什么宗教,如果
有修行者有类似的练习,你都可以观察是否因果不爽, 是否有以上所说的效果.
☆─────────────────────────────────────☆
bdbd (kakali) 于 (Mon Sep 19 21:47:13 2011, 美东) 提到:
俺也不是专家。但是看见美眉这么认真,随便点评两句吧。
首先,你因为专注,是得到了一些效果的,而且也有了一些成绩。
但是,从你的描述来看,专注力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因为你focus的目标始终不定,
不管止禅,还是观禅,这个目标不能放,一刻不可以离开目标。
所以,你现在还在专注练习的初级阶段,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
我推荐的那个Tina和steve的书很不错的,对你应该有指导作用。
当然我说了也不算,因为你那个寂静感,我也不太清楚怎么回事。 我自己的感受是一
种很舒服的感觉,寂静没体会到。
还有就是觉受都是次要的东东,不能把这些现象当回事,必须继续前进,才可以达到终
极的目标。
☆─────────────────────────────────────☆
wuyu (wuyu) 于 (Tue Sep 20 09:21:38 2011, 美东) 提到:
☆─────────────────────────────────────☆
JeanIris (Iris) 于 (Tue Sep 20 10:02:02 2011, 美东) 提到:
慈心禅 is quite helpful for vipassanā bhavanā.
☆─────────────────────────────────────☆
wuyu (wuyu) 于 (Tue Sep 20 12:02:19 2011, 美东) 提到:
非常同意;IRIS mm 你精通法理, 能否展开写一下慈心禅和vipassanā bhavanā的关系,我准备把最近的思路整理并较准,maybe试着发到一些佛学期刊上。我想,最终以治学术的态度来治佛,可以实践“利己利他”的菩提行
☆─────────────────────────────────────☆
cpath (秋十三) 于 (Thu Sep 22 13:01:46 2011, 美东) 提到:
☆─────────────────────────────────────☆
JeanIris (Iris) 于 (Thu Sep 22 15:23:06 2011, 美东) 提到:
谢谢cpath谬赞,看你的帖子学了很多东西!
大家一起在学习佛法的清静路上加油!共勉!
:)
avatar
n*7
3
学艺不精,一直没搞清楚。如果一个locus上的两个allele,分别是显性的A和隐性的a
,他们在分子水平的对应物是什么?
DNA水平的话,现在用的reference genome sequence是单倍体的(除了chr6等一些区域
),也就是说参考的DNA seq都是一样的。如果两个等位基因DNA sequence不一样,
reference sequence用哪个?
RNA水平的话,那就是isoform了?但是DNA sequence都一样的话,两个allele被调控起
来也是一样的,怎么产生不同isoform来对应不同的表型?这个似乎也不能遗传
其他的还有什么?epigenetics的marker?
avatar
A*E
4
avatar
j*x
5
本质上还是DNA水平的差异导致表达产物上的差异,比如导致地中海贫血症的血红蛋白
beta,等位基因的差异就是一个点突变导致的一个氨基酸残基的差异。当然未必一定是
编码区的差异,调控区的差异也可能是等位基因差异的一种形式,但是我一时举不出实
例来,希望有人补充。
至于说测序测单倍型,原因就是等位基因之间的差异很小了,而reference seq用的是
人群中分布对最多的那个等位基因。

a

【在 n******7 的大作中提到】
: 学艺不精,一直没搞清楚。如果一个locus上的两个allele,分别是显性的A和隐性的a
: ,他们在分子水平的对应物是什么?
: DNA水平的话,现在用的reference genome sequence是单倍体的(除了chr6等一些区域
: ),也就是说参考的DNA seq都是一样的。如果两个等位基因DNA sequence不一样,
: reference sequence用哪个?
: RNA水平的话,那就是isoform了?但是DNA sequence都一样的话,两个allele被调控起
: 来也是一样的,怎么产生不同isoform来对应不同的表型?这个似乎也不能遗传
: 其他的还有什么?epigenetics的marker?

avatar
n*7
6
非常感谢。简单的说,是不是理解成SNP就行了?
最近做一点CNV的分析,对这个有点困惑,因为有CNV的allele跟没有CNV的区别还是很
大的,我在想这算不算等位基因的关系。。。

【在 j****x 的大作中提到】
: 本质上还是DNA水平的差异导致表达产物上的差异,比如导致地中海贫血症的血红蛋白
: beta,等位基因的差异就是一个点突变导致的一个氨基酸残基的差异。当然未必一定是
: 编码区的差异,调控区的差异也可能是等位基因差异的一种形式,但是我一时举不出实
: 例来,希望有人补充。
: 至于说测序测单倍型,原因就是等位基因之间的差异很小了,而reference seq用的是
: 人群中分布对最多的那个等位基因。
:
: a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