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自然》 回国,还是不回国,这是一个问题
avatar
《自然》 回国,还是不回国,这是一个问题# Biology - 生物学
P*R
1
作者: 贾鹤鹏
这里有诱人的机会,也有强烈的文化冲突,去中国求发展并非一个可以轻松做下的决定
——即使你生于中国。
Xiaolai Zhou暂时停止在国内找工作了。他生于中国,现在是美国佛罗里达州梅奥诊所
的一名助理教授。可是,在国内获得教授职位没有他想得那么简单,要不要回国,他还
需要再想想。他说:‌‌“我已经出国7年了,一直很想家,很想回去。但
是要考虑的个人因素有很多。‌‌”
和许多其他人一样,Zhou认为国内的工作机会与国外相比,就算不是更胜一筹,也是旗
鼓相当。但是因为竞争激烈,他一直没能在一流大学找到一份工作,也不能保证可以得
到和国外同等的工资和经费资助。现在,他开始重新思考回国的意义。他说:‌&
#8204;“回国意味着离家人朋友更近,但是美国依然是全球的科研领导者。‌
8204;”
现在,有成千上万的海外中国学子考虑回国,Zhou只是其中之一。直到本世纪初,中国
依然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净流出问题。在1978年到2003年间,共有700,200名中国学生出
国留学,其中只有172,800人回国发展。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渐渐有所好转。在过
去十年里,70–80%的中国留学生在学成后回国。
鉴于中国的科研职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海归和海外科学家需要深思熟虑,确保可以做出
正确的决定。
海外学子为何归国情切?这背后的原因有家庭责任和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等。密歇根大
学的细胞生物学家Guojun Shi表示,中国学者要与西方同行竞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8204;‌“中国的职场讲究谦让服从,强调自身不足。但是在美国,想要获得研究
机会和资源,你必须积极表现自己的能力。‌‌”他说。
选择回国
邓巍巍之前是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副教授(终身职),后来通过‌‌“千人
计划‌‌”于2017年初进入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我女儿7
岁了,如果现在不回国,晚了她就很难适应中国的教育体系。‌‌”
另外一些人则迫切地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人身边。靖湘峰在康纳尔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
选择回国,尽管会失去在美国的发展机会,但是他还是希望能长期陪在父母身边。(见
‌‌“或留或回‌‌”)。‌‌“如果你决定回国,
那么越早越好。中国不会一直有那么多的空缺职位等着你。‌‌”靖湘峰说。
但是,文化转变也是一种挑战。物理学家延英之前在瑞典隆德大学工作,在那里,研究
人员可以把超过3个月大的孩子送到有公共补贴的日托中心。但是现在在苏州大学工作
的她享受不到这种待遇,这令她感到很沮丧。在中国的文化里,一般依靠家庭成员照顾
年幼的孩子。她的丈夫也是一名物理学家,在上海大学工作。因此,两岁的儿子只能靠
他奶奶照顾。‌‌“如果雇个保姆,就等于我们俩其中一个人的工资没了。
‌‌”她说。
海归家庭经常碰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公民无法持双重国籍。在有些海归家庭里面,孩
子在国外出生,持有两个护照,每次要离开中国都得根据签证规定,仔细做好打算。举
例来说,美国护照非常珍贵,不好轻易放弃:因为空气质量、食品安全和教育等,美国
是中国公民移民的首选目标。还有一些中国科学家曾在美国工作,并通过雇主获得了永
久居留权,他们担心回到中国会导致他们丧失这份权利。如果丧失了在美国工作和生活
的自由,那么当他们在中国发展不顺再想回美国的时候,麻烦就大了。
中国研究人员抱怨最多的另一个问题是一些雇主没有信守诺言。由于担心给自己的职业
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科学家们不愿意公开谈论这一话题,但是私下提到的例子包括一些
行政人员由于抵不住其他职工的阻力,而无法促成实验室的建立。在中国这样一个办事
讲关系的国家,很少有人愿意冒着影响个人职业发展的风险去得罪别人(见‌
8204;“中国生活须知‌‌”)。也有科学家说,中国科研竞争激烈的现状
可能产生一些不体面的行为。清华大学的神经科学家鲁白表示,同事之间常常不愿意分
享自己的想法,因为担心对方可能窃取或抢发相关内容。
中国体验
在中国工作的外国科学家表示,融入中国文化虽然很难,却大有益处。Richard de
Grijs是来自荷兰的一名天体物理学家,目前在北大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工作
,他说没有强大的工作和个人关系,什么事都办不成。
‌‌“要付出大量精力才能构建一个关系网,才能受人尊重;而这不是你一
夜之间就能完成的。我和许多中国同事都建立起了非常好的关系,私下也成了好朋友。
‌‌”他说。
因为生活在北京,de Grijs对空气污染已经习以为常。北京经常发生‌‌“
空气大灾难‌‌”,或是严重的雾霾,尤其是在冬季。虽然中国政府通过限
制工厂排放和严格把控检查流程来改善空气质量,但是中国仍是室外空气污染最严重的
国家,每年造成百万以上的死亡人数。北方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气候较冷,因此受影
响最大。‌‌“中国的雾霾是一大问题,要很长时间才能好转。‌
8204;”de Grijs说。
相比之下,南方的科学家受雾霾影响要小一些。但是仍有其它一些环境因素令他们感到
担忧。Joel Moser是苏州大学的一名物理学教授,苏州的水质毒性不断上升,让他很忧
心。他于两年前来到中国,之前在西班牙卡斯特利德费尔斯的光子科学研究所工作。他
说自己是被教授职位和更高的研究经费资助吸引而来。苏州以园林水乡闻名,但是现在
的古运河已经被严重污染。‌‌“学生们告诉我水里密布的藻类只是近年来
才出现的。有些学生仍然记得,在没多久之前,附近的河水还是干净的,他们还在里面
游泳。‌‌”他说,‌‌“显然,要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中间
找到一个平衡点并非易事。但是,中国人民充满智慧,一定会找到办法的。‌
8204;”
在外国科学家当中,对于生活环境的焦虑和对于未来的期许往往交织在一起。在他们看
来,跟在西方相比,中国城市里的学生积极热情,富有才华,而且同事友好,生活成本
适中。‌‌“早上,我常常会看到桌子上放着香蕉、橙子和一张手写的便签
,这让我感受到了学生们对我的关怀。‌‌”Moser说。
目前在合肥中科大工作的美国光学专家Zach Smith(储扎克)说,语言障碍自然是每天
都绕不过的,但是总有办法克服。他决定来中国的原因是中科大愿意‌‌“
双聘‌‌”。他和他的中国妻子储开芹研究的是相同领域,但是难以在美国
的同一所机构里面找到工作,而中科大愿意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谈到撰写经费申请的方法时,他是这样说的:‌‌“我一般先用英文写出来
,然后学生和开芹帮我翻译。当然了,这不容易做,因为经费申请非常专业,要在保持
原意的同时,使它符合中国资助机构的口味要求是有难度的。‌‌”
不论是海归,还是外国科学家,都在学习中国实验室里的政治游戏。由于大部分研究机
构都是国有的,所有自上而下的决策都是为了保障执政党的利益,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
明。因此,对于科学家而言,很难公开指出体制缺陷,而不被视为在挑战大环境。他们
说如果说出来,那么就有可能失去工作上的支持和事业晋升的机会。他们还抱怨关键决
策常由政府官员决定,而非科学家,而且昂贵的设备采购都是由没有资质的行政人员负
责。
困扰外国科学家的问题还有中国严格的互联网审查制度。中国屏蔽了包括谷歌、
Facebook和Twitter等在内的网站;科学家们如果要使用一些关键研究工具(如Google
Scholar)来获取研究论文,就得使用VPN翻墙。但是,VPN也不是万无一失,因为审查
者也在竭力屏蔽它们。‌‌“这也是我选择不在中国全职工作的其中一个原
因。‌‌”Olaf Wiest说。Wiest是北大的访问教授,从2010年开始每年在
中国工作3个月。他表示:‌‌“我们必须让考虑去中国工作的人充分了解
利与弊,这样他们可以仔细衡量其中的得与失。‌‌”
avatar
g*n
2
那么多国家的人来美国留学和工作,好像只有中国人整天纠结是留还是回。这也许是中
国特色吧。
avatar
f*n
3
这就算怒刷一篇nature了?
avatar
P*R
4
贪心。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

【在 g*****n 的大作中提到】
: 那么多国家的人来美国留学和工作,好像只有中国人整天纠结是留还是回。这也许是中
: 国特色吧。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