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unidentified_title# Food - 画饼充饥
u*r
1
发信人: perfectcat(杨小早), 信区: Food
标题: 红酒加水看出你的品位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Thu Sep 21 10:21:47 2017,GMT)
刚慨叹完中国新富阶层消费顶级葡萄酒的能力,随即就示范他们饮酒的方法:首先把红
酒注入杯中,然后开一罐可乐倒进去,摇一摇杯子,再把这混合过的液体大口喝下。最
后,他吐一吐舌,表示恶心。啊!这神奇的中国,真是“不可思议”呀。任何懂点行情
的人都能一眼看出这出戏的虚实。在今天,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在如此高档的酒吧里面
,你根本不可能看到有人会这么喝。红酒加冰、红酒加水、红酒加可乐,这些全是上个
世纪的事了,古老得就像清朝人头上的辫子。现在哪怕你去二三线城市,要找这种惊人
的场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问题是这里头的假设。无论是摩根那恶意的耻笑,还是新生代富人的精进修习,他们都
把葡萄酒文化看成是一种有待学习的高贵品位。所谓“高贵”,自然是以西方传统为标
准。所以这是一个双重的过程,一重是由低往上爬的学习过程,另一重是自西向东的传
播过程。你愈能像西方人那样子喝酒,就表示你的品位愈高级;如果你不按人家那一套
来,那么你就是很可笑的小丑了。
这让我想起在香港市场上盛行一时的干邑白兰地。回想当年,大家不仅用它去配每一道
菜,还要大杯大杯地干,甚至添加冰块。直到后来有人提醒,说它是饭后的良品,应该
慢慢地小口品尝,白兰地的位置才渐渐被葡萄酒所取代。
我们学喝洋酒的过程总是如此,永远是先接触东西本身,再慢慢搞懂对待它的“正确方
式”。这个过程的分布并不平均,有些人学得很快,有些人学得比较慢,于是这个过程
就变成另一套区分阶层和地位的标准了。那些能够用最正确的杯子在最正确的时间喝酒
的人是文明的;那些不顾一切地往白兰地或红酒里兑水,还要一饮而尽的家伙则是不文
明的、未开化的。所以我们就能画出一幅文化品位的地图了,法国的品酒专家站在中央
,其影响一圈圈往外扩散,抵达东亚。我们之中那些比较文明的上等人处在内圈,那些
不会喝酒的老粗则在外围。然而,任何一种文化的流传都不可能这么简单,难道葡萄酒
就能够例外吗?
许多介绍葡萄酒的书都会开拿破仑的玩笑,因为这位一代名将的品位实在太坏,他竟然
往香贝丹里掺水,还乐此不疲地喝。这则流传甚广的传说似乎可以印证一般人对武夫的
那种刻板印象:粗鄙不文,不解风情。然而,拿破仑终究是一位爱读书的儒将,他的品
位就算不佳,也不至于坏到大家所说的那个地步。
真相是,往葡萄酒里加水乃当年常见的一种习惯,就连法式宴席的奠基者,太阳王路易
十四也是这么喝酒的。那时的法国人反而认为不兑水的干饮才是野蛮的表现。甚至到了
20世纪初,法国家庭在日常饮用餐桌酒的时候也都保持着掺水的习惯。
于是有人便说,时代进步了,我们喝酒的方式也优化了。前人加水只是因为他们不够了
解红酒的本性,现代人则晓得只有净饮才可以体会葡萄酒的完整风貌。也有人说那是酿
酒工艺的变化,从前的葡萄酒比较粗糙浓烈,不能不兑水;如今的酒,酒质较轻而且细
致,加水反而不妙。
我却怀疑这是时代环境的改变导致的口味演变。不是我们更懂喝酒,也不只是酿酒方式
的进步,而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于酒有一种不同以往的认知与需求,就像英国人也开始跟
随美国喝冰冻的啤酒一样,你很难拿两个时代的品位来硬拼高下。
同样的,空间的差异也会决定饮酒方式的不同,我想不到有什么非常确切的理由,要规
定全世界的人都得用法国人在20世纪才普及的方式去喝酒。想当年,香港是全球干邑白
兰地消耗量最大的地区,人人都在喜酒宴席上大杯大杯地干。你可以说这是我们没文化
,不懂得正确对待白兰地。但是你也不能不注意这种饮酒方式的中国根源——我们本来
就是如此喝酒,所以在刚开始接触一种洋酒时,也就很自然地沿用我们熟悉的方法来喝
它。
酒还是那种酒,变的是它外在的时空背景。或许有人会坚持只有某个时期某个地方的喝
酒方式最正宗,不过我也相信那些声称加了可乐的红酒更好喝的人并没有说谎,那是他
们的真实感受。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