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什么#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q*i
1 楼
“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相信很多中国
观众都曾对央视这档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焦点访谈》颇为关注。而《
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报道组,则是美国版的“焦点访谈”,他们披露的神父性侵
儿童事件获得当年“普利策”最佳新闻调查奖,根据这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聚焦》
,获得了今年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关于教区神父性侵儿童的丑闻,是一个雪藏多年的案件,《波士顿环球报》也曾报道过
,然而不了了之。新主编上任后,职业敏感告诉他这个案件并未结束,于是他指使“聚
焦”小组四名记者重新调查这个案件背后的真相,结果从13个嫌疑神父一下拖出87人大
名单,最后升级到整个天主教教会体制。神父性侵儿童,不仅是对儿童肉体的摧残,更
为严重的是,当一个儿童——通常是贫困儿童,失去了父亲的单亲孩子,因为这样的人
通常缺少父爱,比较敏感,且羞耻心重,不会轻易声张——被神父选中唱诗,他会以为
自己是个特别的人而被上帝发现的,没想到却被神父带去听黄色故事看淫秽画报玩下流
游戏以满足神父的欲望,于是他对上帝的信仰被摧毁了,从此精神空虚,怀疑自己,以
致酗酒吸毒自杀,即使勉强活着,心理的阴影面积也无法计算,人生基本被毁了。
然而在美国,尽管新闻和舆论自由,你可以报道政府丑闻,揭露官员腐败,指责公众人
物失态,但是要挑战教会,那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教会是以世纪为背景的”。且不说
有律师为保护自己当事人利益不肯配合并从中作梗,最主要的是,报道组面对的是自己
的上帝——报纸读者,他们中有53%是教徒。雪上加霜的是,调查时正好发生911事件,
全美人民都需要神父给他们精神安抚。报社敢与读者为敌,自绝于人民?用一名律师的
话来讲:“众可以育人,亦可以毁人”,得三思而后行啊。
但是,出于媒体人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四个记者还是顶风而上,排除万难,深入调
查,正如他们的组长激励组员时所言,“(律师很麻烦)你也不是省油的灯。”而他们
的主编则当场表态:“报道这样的新闻,才是我从事这个职业的原因。”
作为一部独立电影,《聚焦》刚开始并不被人看好。没有好莱坞模式,没有大场面,没
有枪战动作,也没有爱情与性,这样的影片有什么好看?
的确,《聚焦》没有玩任何花样,其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冷静朴实的表现手法,类式
于文学上的白描。影片没有刻意制造矛盾对立关系,刚有点火花,就被律师以保密协议
无可奉告给掐灭了;也没有故意渲染紧张刺激气氛,如果高高在上的神父还要暗中实施
威胁恐吓和打击报复,那就太low了,甚至连《焦点访谈》的记者惯用的乔装打扮和针
孔摄像机都没有。影片就是正正规规挖掘真相报道事实,四个记者背着硕大的公文包分
头行动,四处查找资料搜寻证据——我不认为这个属于多线索多角度交叉叙事结构。就
连记者采访当年被性侵的当事人,导演托马斯·麦卡锡都没有采取刺激的闪回还原真相
,只是用语言叙述,包括电影配乐,也没有用弦乐加快节奏或用电子乐器进行鼓噪,而
是以钢琴为主,显得温和平静,却静水流深。
事实上,影片在不断重复记者采访、收集资料、筛选新闻的过程,看起来真实得有些单
调,然而正好反映了记者锲而不舍、认真客观的职业精神。记者采访时,可不满足于被
性侵的当事人只含糊地回答“猥亵”,他们认为这是对罪恶的一种美化,必须用具体明
确的性侵动作,才能让公众知道神父到底对儿童做了什么。感谢这群扮演记者的演员们
,据说他们采取了最笨的体验试表演方法,几乎与原型人物对照着演,言行举止务求逼
真,演技朴实无华。尤其要表扬一下那个傻大个“绿巨人”马克·鲁法洛,脱下漫画超
级英雄的戏服,换成记者便装,还真是粗中有细,而他调查时的热情与冲动,让他显得
有血有肉,获得最佳男配角提名也是理所应当。而影片末段加入“聚焦”小组组长对记
者工作的自我反省,显得难能可贵,堪称神来之笔,而主编是这样评价的:“有时候我
们很容易忘记自己大多时候是在黑暗中摸爬滚打,突然间灯亮之后,每个人多少都要面
对些责难。”
结尾处理得尤其冷静与克制,也符合媒体记者应有的职业态度。《聚焦》并没有粗暴地
抛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让观众自己来思考与判断。所谓公道自在人心,就算最后真相大
白,随报纸发送到千家万户,导演也适可而止,见好即收,在编辑部来自四面八方的电
话中结束,立即切入出字的黑幕中。可以想象,当影院灯光亮起来时,观众会有怎样的
反应——大快人心不一定是最好的审判。
就是这样一部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的《聚焦》,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了最佳原创剧
本,最后又赢得最佳影片。有人开玩笑说,那是因为有迈克尔·基顿主演——去年他主
演的《鸟人》就战胜呼声更高的《少年时代》而拿下最佳影片。不过,今年《聚焦》能
够在帅哥集体群戏的《太空头》和小李影帝独角戏的《荒野猎人》中脱颖而出,充分说
明好莱坞关注社会主流价值观,远远超过一时的经济得失和个人情感,可能不是艺术最
佳,但绝对诚意十足,社会影响力更大。或许有一天,《聚焦》会出现在新闻专业或法
律诉讼的教科书上,成为经典。
观众都曾对央视这档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焦点访谈》颇为关注。而《
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报道组,则是美国版的“焦点访谈”,他们披露的神父性侵
儿童事件获得当年“普利策”最佳新闻调查奖,根据这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聚焦》
,获得了今年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关于教区神父性侵儿童的丑闻,是一个雪藏多年的案件,《波士顿环球报》也曾报道过
,然而不了了之。新主编上任后,职业敏感告诉他这个案件并未结束,于是他指使“聚
焦”小组四名记者重新调查这个案件背后的真相,结果从13个嫌疑神父一下拖出87人大
名单,最后升级到整个天主教教会体制。神父性侵儿童,不仅是对儿童肉体的摧残,更
为严重的是,当一个儿童——通常是贫困儿童,失去了父亲的单亲孩子,因为这样的人
通常缺少父爱,比较敏感,且羞耻心重,不会轻易声张——被神父选中唱诗,他会以为
自己是个特别的人而被上帝发现的,没想到却被神父带去听黄色故事看淫秽画报玩下流
游戏以满足神父的欲望,于是他对上帝的信仰被摧毁了,从此精神空虚,怀疑自己,以
致酗酒吸毒自杀,即使勉强活着,心理的阴影面积也无法计算,人生基本被毁了。
然而在美国,尽管新闻和舆论自由,你可以报道政府丑闻,揭露官员腐败,指责公众人
物失态,但是要挑战教会,那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教会是以世纪为背景的”。且不说
有律师为保护自己当事人利益不肯配合并从中作梗,最主要的是,报道组面对的是自己
的上帝——报纸读者,他们中有53%是教徒。雪上加霜的是,调查时正好发生911事件,
全美人民都需要神父给他们精神安抚。报社敢与读者为敌,自绝于人民?用一名律师的
话来讲:“众可以育人,亦可以毁人”,得三思而后行啊。
但是,出于媒体人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四个记者还是顶风而上,排除万难,深入调
查,正如他们的组长激励组员时所言,“(律师很麻烦)你也不是省油的灯。”而他们
的主编则当场表态:“报道这样的新闻,才是我从事这个职业的原因。”
作为一部独立电影,《聚焦》刚开始并不被人看好。没有好莱坞模式,没有大场面,没
有枪战动作,也没有爱情与性,这样的影片有什么好看?
的确,《聚焦》没有玩任何花样,其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冷静朴实的表现手法,类式
于文学上的白描。影片没有刻意制造矛盾对立关系,刚有点火花,就被律师以保密协议
无可奉告给掐灭了;也没有故意渲染紧张刺激气氛,如果高高在上的神父还要暗中实施
威胁恐吓和打击报复,那就太low了,甚至连《焦点访谈》的记者惯用的乔装打扮和针
孔摄像机都没有。影片就是正正规规挖掘真相报道事实,四个记者背着硕大的公文包分
头行动,四处查找资料搜寻证据——我不认为这个属于多线索多角度交叉叙事结构。就
连记者采访当年被性侵的当事人,导演托马斯·麦卡锡都没有采取刺激的闪回还原真相
,只是用语言叙述,包括电影配乐,也没有用弦乐加快节奏或用电子乐器进行鼓噪,而
是以钢琴为主,显得温和平静,却静水流深。
事实上,影片在不断重复记者采访、收集资料、筛选新闻的过程,看起来真实得有些单
调,然而正好反映了记者锲而不舍、认真客观的职业精神。记者采访时,可不满足于被
性侵的当事人只含糊地回答“猥亵”,他们认为这是对罪恶的一种美化,必须用具体明
确的性侵动作,才能让公众知道神父到底对儿童做了什么。感谢这群扮演记者的演员们
,据说他们采取了最笨的体验试表演方法,几乎与原型人物对照着演,言行举止务求逼
真,演技朴实无华。尤其要表扬一下那个傻大个“绿巨人”马克·鲁法洛,脱下漫画超
级英雄的戏服,换成记者便装,还真是粗中有细,而他调查时的热情与冲动,让他显得
有血有肉,获得最佳男配角提名也是理所应当。而影片末段加入“聚焦”小组组长对记
者工作的自我反省,显得难能可贵,堪称神来之笔,而主编是这样评价的:“有时候我
们很容易忘记自己大多时候是在黑暗中摸爬滚打,突然间灯亮之后,每个人多少都要面
对些责难。”
结尾处理得尤其冷静与克制,也符合媒体记者应有的职业态度。《聚焦》并没有粗暴地
抛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让观众自己来思考与判断。所谓公道自在人心,就算最后真相大
白,随报纸发送到千家万户,导演也适可而止,见好即收,在编辑部来自四面八方的电
话中结束,立即切入出字的黑幕中。可以想象,当影院灯光亮起来时,观众会有怎样的
反应——大快人心不一定是最好的审判。
就是这样一部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的《聚焦》,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了最佳原创剧
本,最后又赢得最佳影片。有人开玩笑说,那是因为有迈克尔·基顿主演——去年他主
演的《鸟人》就战胜呼声更高的《少年时代》而拿下最佳影片。不过,今年《聚焦》能
够在帅哥集体群戏的《太空头》和小李影帝独角戏的《荒野猎人》中脱颖而出,充分说
明好莱坞关注社会主流价值观,远远超过一时的经济得失和个人情感,可能不是艺术最
佳,但绝对诚意十足,社会影响力更大。或许有一天,《聚焦》会出现在新闻专业或法
律诉讼的教科书上,成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