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刘梦溪:陈寅恪的“自由”与“哀伤” z
avatar
刘梦溪:陈寅恪的“自由”与“哀伤” z# Literature - 文海拾贝
x*u
1
陈寅恪的“自由”与“哀伤”
刘梦溪
我不认为现在已经有了什么“陈寅恪热”,但近年学术界、文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
始注意到陈寅恪其人其学,这个特指名词的报刊引用频率日见增多,则是事实。不过迄
今为止我们对这位大史学家的了解还有限得很,对他的学术创获、学术贡献和学术精神
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下面,我以平日研习所得,对陈寅恪学术的精神义谛稍作分疏。
1.“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
陈寅恪的学术精神旨归,就是他一生之中一再表述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的学术精神旨归,就是他一生之中一再表述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929年,他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最早提出这一思想。他在碑铭中
写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宜发扬。思想而不自由
,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
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王国维1927年6月3日自沉于颐和园之昆明
湖鱼藻轩,是二十世纪学术思想史上的大事,百年以降,异说异是,不胜纷纭。岂知寅
恪先生在观堂(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因此人又称为海宁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