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能不能排除方舟子为朱令案投毒嫌疑对象呢
avatar
能不能排除方舟子为朱令案投毒嫌疑对象呢#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d*h
1
方舟子这几天的微薄和昨天在《搜狐微访谈:方舟子谈铊中毒》中谈及了不少朱令
铊中毒案,他“呼吁警方重启该案调查,扩大排查范围”[1];并且把最初帮助朱令在
互联网求助的贝志城归为投毒嫌疑对象,认为“不能因为贝不是化学专业的就排除其嫌
疑” [2] 。同时方舟子在微薄中强调“我没有说贝志诚就是凶手,是有很多人这么怀
疑”[3]。在同一条微薄方解释假设贝是凶手,那么存在的犯罪动机可能有:
“比如,也许他本来并不想毒死朱,只是要演一出英雄救美来获得朱的欢心,没想
到被医生耽误演砸了,所以受到良心谴责为朱奔波。又比如,高智力罪犯往往是不甘寂
寞的,他是以这种方式来让人们不要忘了他的杰作。”
这样一个犯罪动机假设不禁让我联想:能不能把方舟子排除在投毒嫌疑之外呢?除
了他上面提到的高智力犯罪不甘寂寞想让大家记住杰作的特点,他还谈及“高智力罪犯
因为蔑视警方,往往非常高调,把火引到别人”[4]。假设方舟子是投毒凶手的话,这
个动机以及特征也符合他本人。
当然这些都是比较微弱的怀疑理由,比较引起我注意的是方舟子2005年3月30日在
《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就这样被慢慢毒死》。他开篇写道:
“ 我曾经频繁地“下毒”。我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遗传信息的转录机制(即遗传信
息从DNA传递到RNA的过程),转录过程是由一种叫做RNA聚合酶的蛋白质控制的。在做
体外转录实验时,加入一点α-鹅膏蕈碱即可以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从而终止转录。
顾名思义,α-鹅膏蕈碱是从鹅膏蕈提取出来的毒素,这种毒蘑菇的毒性极强,吃1-3
朵就足以致命。受害者在吃的时候不会觉得有异味,而且吃后要过8-24小时才出现中
毒症状,毒性发作时可能已离开了犯罪现场,是理想的谋杀工具。这个特性很早以前就
已被人们认识到。公元54年,罗马皇帝克劳迪亚斯吃了一盘蘑菇后,过了12小时突然死
亡,据信就是由于他的第四任妻子阿格丽品娜在其中偷偷掺了鹅膏蕈导致,使她与前夫
生的儿子尼禄得以继位。
还有比这更缓慢也更隐蔽的下毒方法。往受害者每天饮用的咖啡中加一点砷、铊等
重金属,使毒素慢慢地在体内累积,到毒发身亡时看不出有中毒的迹象。这是侦探小说
常见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不过,现在通过化验尸体组织,不难发现死因。
有人化验了被珍藏到现在的拿破仑头发,发现砷的含量很高,怀疑拿破仑并非自然死亡
,而是被用这种方法毒死的。” [5]
方舟子加引号的频繁“投毒”当然不是说给人下毒,而是说他在博士论文研究期间
,做实验的时候“加入一点α-鹅膏蕈碱”来“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然而他接着谈
及了α-鹅膏蕈碱这种毒素作为谋杀工具的有利特性:“受害者在吃的时候不会觉得有
异味,而且吃后要过8-24小时才出现中毒症状,毒性发作时可能已离开了犯罪现场,
是理想的谋杀工具”;第二段他又介绍了一种“更缓慢也更隐蔽的下毒方法”,提到了
朱令案所涉的铊,并且谈及了具体手段:“往受害者每天饮用的咖啡中加一点砷、铊等
重金属”。
从该文来看,方舟子对隐蔽毒素和投毒方法是很熟悉的,并且在读博期间,频繁使
用毒性极强的毒素做实验。根据方舟子本人提供的简历,他1990年至1995年期间在美国
读博[6],而朱令出现中毒症状恰恰是在1994年12月[7]。我不是生化相关专业的,这里
请教内行:有没有可能方舟子在“投毒”实验做了太多之后,出于高智商犯罪动机,想
在一个远在异国的陌生人身上做实验,以求完成新的“杰作”呢?

至于具体犯罪实施,假设方舟子是凶手,他本人并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如同很多买
凶杀人的案件一样,他外包给国内某个亲戚或熟人就可以了,然后那个亲戚或熟人可以
再次外包给别人;至于作案条件,按照方舟子本人的说法“目前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
毒发生在宿舍...据说有两次投毒,任何涉及饮食的两次接触都有可能,比如在校外的
同学聚餐之类”[6],也就说投毒者完全可能在校外实施犯罪。
假设方舟子是那个高智商凶手,当年他在大洋彼岸完成这一杰作后,近20年后的今
天,他可以得意得在微薄上大谈该案:“铊投毒很隐蔽,本来就不容易查。北京高校另
两起铊投毒案都是因为投毒者良心发现去自首才破的案。......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
许多恶性刑事案件都会成为悬案的。”[9]。
方粉们不要跳脚,我这篇文章只是大概援用方舟子的思路做一个假设,我心里其实
并不认为他会跟本案相关。我只是觉得援用他对贝志城的种种分析,把他本人和贝做一
个比较,比方比较谁更“不甘寂寞”更需要大众注意力?比方谁撒的慌更多?比方谁对
投毒更在行?......看看谁的投毒嫌疑更大会是一个有意思的思路。比方我这里抛砖引
玉提供一下方舟子对自己性格的描述:“我的性格有点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倾向,不怕
得罪人,对看不惯的事情就想要说,越是没人说的越要站出来说”[10]。“说我是偏执
狂,意思就是说我较真,这其实不是什么坏事”[11]。有掌握贝志城可靠性格描述的朋
友可以和方舟子的性格做一个比较,看看谁的性格更有投毒嫌疑。
-------
来源:
1. http://t.sohu.com/m/8189616071
2. http://fangzhouzi.blog.hexun.com/85085150_d.html
3. http://t.sohu.com/m/8201197841
4. http://t.sohu.com/m/8200358192
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00oi.html
6. http://blog.sina.com.cn/fangzhouzi
7. http://edu.sina.com.cn/i/20848.shtml
8. http://t.sohu.com/m/8201565775
9. http://t.sohu.com/m/8200721628
10.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interview/guangzhou3.txt
11.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interview/blogweekly.txt
avatar
T*e
2
你太牛了。

这样一个犯罪动机假设不禁让我联想:能不能把方舟子排除在投毒嫌疑之外呢?除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方舟子这几天的微薄和昨天在《搜狐微访谈:方舟子谈铊中毒》中谈及了不少朱令
: 铊中毒案,他“呼吁警方重启该案调查,扩大排查范围”[1];并且把最初帮助朱令在
: 互联网求助的贝志城归为投毒嫌疑对象,认为“不能因为贝不是化学专业的就排除其嫌
: 疑” [2] 。同时方舟子在微薄中强调“我没有说贝志诚就是凶手,是有很多人这么怀
: 疑”[3]。在同一条微薄方解释假设贝是凶手,那么存在的犯罪动机可能有:
: “比如,也许他本来并不想毒死朱,只是要演一出英雄救美来获得朱的欢心,没想
: 到被医生耽误演砸了,所以受到良心谴责为朱奔波。又比如,高智力罪犯往往是不甘寂
: 寞的,他是以这种方式来让人们不要忘了他的杰作。”
: 这样一个犯罪动机假设不禁让我联想:能不能把方舟子排除在投毒嫌疑之外呢?除
: 了他上面提到的高智力犯罪不甘寂寞想让大家记住杰作的特点,他还谈及“高智力罪犯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