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前景很惨淡吗?zz
avatar
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前景很惨淡吗?zz# Biology - 生物学
V*t
1
转一下这几个月来反复读过的文章。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308741/answer/27390020
在基础科学应该缩小招生规模吗?问题中看到了一篇文章
Don't Become a Scientist!
题主比较在意的几个主要观点:
1、科研人员数量过多,现今很难在大学谋得满意职位,常常接近40岁都无法成为大学
正式职员。
2、成为正式职员前,只能打工,无法完成自己兴趣的课题。
3、成为正式职员后,科研沦为如何讨好资助者的工作。
这篇文章所言是真?科研工作真的如此惨淡吗?
Forsoul Coz,研究最小的对象,思考最大的问题
写在前面的话
这个问题是我这几年思考较多的,题目中的文章甚至在我本科毕业前就读过多遍,如今
再次看到相关讨论,感慨万千。
我想把我这两三年来的思考和观察整理一遍,供各位参考。答案免不了有主观成分,希
望各位聚焦在事实部分,不要纠结于观点部分。每个科研人对这个问题都会有自己不同
的答案。至于科研圈子外的,权当是看了个行业八卦好了。很多事情,都是小马过河,
非亲历者不足道也。有志科研的,无志科研的,都不应该被外界的说法所左右,都应该
勇敢地去尝试自己的想法,不管是走进去还是走出去,我相信能正常读完一个博士学位
的孩子,都有足够的执行力为自己的(可能的)错误买单,没什么大不了的。
再次强调,这只是个人的观察和感受。下文很多涉及到的背景是基础物理研究,和实验
研究。我不可能代表整个科研群体,也不可能代表各个学科。我慢慢写,你们慢慢看。
关于薪金
科研人员的薪金低是一个长期以来的热门话题,中外皆是。这里的科研人员指的是有永
久教职(tenure)的教授,研究机构的永久雇员(如国家实验室的research scientist
),广大的博士后,以及更广大的研究生。后三者,是当下科研的绝对主力军。绝大部
分真正的「活」(购买仪器、搭建实验、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文章、甚至撰写经
费申请书等),都是由他们完成的。而第一类群体,更多充当的是领导的角色,也就是
PI(Principal Investigator),主要负责领导该负责的东西(决定研究项目,研究方
向,资源调度,成果审查,经费申请负责人,项目失败负责人等)。我们所说的科研人
员薪金低,指的是中间两类。以美国为例,PI的收入是不低的,大部分出于收入中位线
附近或偏上(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除外),但普遍低于工业界同等学历收入。研究
生有工人和学生双重性质,不适合讨论。而广大博士后和科研雇员的薪金,是低于收入
中位线的。
补充一点,所谓的tenure,是指一旦受雇,非不端行为和主动离职,一般无法解雇,理
论上光拿钱不干活也可以,工作绝对自由(理论跳实验实验跳理论随便你),是一个一
直管到死的超级铁饭碗(没错,退休后工资一样)。Tenure在美国一般是指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和教授(Professor),这两个级别薪水有高低,但都是永久教
职。在Tenure之前,还有一个所谓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阶段,为期最
多不超过七年,期限内拿不到tenure就必须走人。这三种教授职位都可以做PI。Tenure
的隐性福利还包括,享受大学的医保社保,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机会(比如上附属中小
学,以及优先录取本校,优先考虑本校奖学金。如果是一个哈佛教授,你感受一下),
以及一个很多人都忽略了的极高质的交际网。
APS物理博士起薪统计:Typical Starting Salaries for Physics PhDs
我说的是总体情况,请用统计的眼光看待以上叙述。所有美国公立大学雇员的薪金全部
可以公开查询,私立大学我不知道,美国之外的情况我只了解概况,大体差不多。这些
信息都是公开的。美国人收入中位线wiki便知,我好人不做到底。
而我的看法是:这些人的薪金确实偏低,但并没有被低估;我们为人类探索未知,在市
场经济里,就值那么多钱。
重点在「市场经济」。一般人在讨论劳动力价格的时候,总是混淆了两个概念:内禀价
值,以及交换价值——我不是经济学家,术语使用可能不周,见谅。内禀价值,就是这
项工作内在的价值,对人类长远的价值。内禀价值高的工作,就是科研,工业界的例子
有特斯拉。而交换价值,反映的是你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解决别人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别人有一个「实际问题」需要解决,而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恰好能满足对方的需求
,那么你提供的就有交换价值。举个很粗浅的例子,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特斯拉这么高
大上的企业,市值只有300亿美元;而一个发发短信的WhatsApp,居然能卖180亿,这个
世界怎么了?没怎么。特斯拉的工作固然出色,但是它所针对的问题,有很多燃油汽车
解决,所谓的能源危机,只是一个未来的危机,并未实际发生在当下。而WhatsApp解决
的问题——降低信息交流成本,庞大的客户群——却是实实在在的。内禀价值和交换价
值并不必然一致。科研,尤其是基础科研,作为一个内禀价值极高的行业,交换价值极
低,它所解决的问题都是「终极问题」或「未来问题」,并非「实际问题」和「当下问
题」(当然,工程学中也有很多针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换而言之,科研天生带有公共
投入的性质,因为如果没有公共投入,这个行业根本无法在市场上生存下来,只能沦为
贵族和有钱人的兴趣爱好。而公共投入决定了,科研人是不可能有高薪的。
我写这段,是写给两类人看的。第一类人为科研工作者鸣不平,明明是为全人类谋福利
,为什么收入这么不公。第二类人觉得科研工作者矫情,明明饿不死却老是充低收入群
体。我的看法是,科研人的确是中等偏下收入群体,但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这个价格
非常地公平,无可抱怨。
所以,你选择了科研,也就等于选择了自己未来的收入预期。
科研是什么
首先要明白的是,科研的骑士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了。以前几个人单枪匹马可以支撑起一
个学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偶有所见,但基本上都是大集团军作战,尤其是
所谓的「大科学」、「大项目」。典型如CERN,我现在工作的地方,ATLAS实验组和CMS
实验组分别有三千人左右,随便写篇文章,作者名单比正文长的比比皆是。以至于诺贝
尔奖在粒子物理实验(对撞机实验)领域基本是个笑话——根本没办法把一项杰出的工
作浓缩到三个人头上。所以2013年物理学奖给了理论学家(但也名正言顺),规避了这
个问题。当一个人身处如此庞大的项目之中时,很容易产生一种「产业工人」感。我们
所做的,不过是一个庞大项目中小小的一部分罢了,所谓的「全景图」(big picture
),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做过科研的都知道,科研,尤其是实验科研,必须掌握
一切细节和这些细节所针对的目的。从原理,到仪器的组成,到算法的实现,到每一行
代码,到作图,到其反映的科学意义,等等等等。每多一个遗漏,就多了一份产生错误
的潜在危险。科研需要极强的自洽和自我审查。但是身处大项目中,工作中所涉及的海
量细节,不是一个普通人在合理的时间内能掌握的。你所能做的,只能是依赖于集团军
,依赖于别人的工作,然后做好你手头的事情,然后期望在日后的漫长岁月里,把落下
的部分,一点一点地吃回来。科研,其实是一件有工序的、按部就班的事情,虽然它鼓
励灵光一现,但那是建立在你熟练掌握全景图的基础上的。更多的灵光一现,不过是更
好地实现某道工序的灵光,切勿产生自己有机会迸发出类似古典大师般灵感的浪漫期待
。往往你会失望的。
我知道其他学科的情况没有这么极端,但是,随着学科的细化和探索的问题的复杂度的
上升,这是一个趋势。请用全局的眼光看待这个陈述,我不排除个例。
其次要明白的是,「科研」是个大而化之的概念。实际上各个学科研究的对象,使用的
方法,都千差万别。实际上研究所用的手段和方法论的风格,对从业者影响很大。研究
的对象是什么,对有些人来说甚至并不重要。有些学科需要整天编程,有的需要纸笔演
算,有的需要整天螺丝扳手,有的甚至要跑到荒郊野岭风餐露宿。你要明白你喜欢的东
西,到底是问题本身还是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有些方法很形式化(formal),有些
是靠大量的编程模拟,有些则简直跟穷举一样简单粗暴。这些内禀的气质,一定会跟你
本人的性格和口味产生契合,甚至影响你在这个领域呆下去的决心。
所以,选择科研,哪怕是在某一个学科内选择科研的方向,要像选择工作和行业一样细
心,别以为科研都一个样。
回到问题
我之所以写那么多跟问题关系不大的东西,是想厘清定义:我们到底讨论的「科研」到
底是个什么东西。做过科研的相信明白定义明晰的重要性。
其实我觉得,提问者对文章总结的三点都不太到位。我自己的总结如下:
科研人员的薪金收入和工作性质不足以支撑有质量的家庭生活。科研人员供过于求,谋
得永久职位的概率不大。得到永久职位前,在PI的影响下,要做很多跟兴趣相关但并不
直接相关的课题。得到永久职位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在与科研无直接相关的工作上。
我一个一个分析。
1. 科研人员的薪金收入和工作性质不足以支撑有质量的家庭生活。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同观点的分水岭,在于你有没有恋爱或结婚,有没有一个经济独立
的小家庭。当你从单身变成有一个或几个想拼命保护的人时,你之前的观点甚至能被自
己全部推翻。当然,也有些人本质上天生爱自己,或者有志同道合的伴侣,或者有甘愿
奉献的家庭,或者能安心啃老。总之,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但不同的家庭和经济状况
,极大地影响着对这个问题的观点。要为科研献身可以,但搞清楚这个「身」是你自己
的,还是包括了老婆孩子父母的。
博士后,几乎已经成为了走学术道路的科研人的标配。大部分人在找教职前,都会做一
期到两期博士后,时间从一年到六年不等。少数领域如粒子物理,两期六年博后才是标
配。这意味着从本科毕业到寻找教职,中间有个长达7到12年的培养周期。这是一段不
短的人生。
我们来看看一个典型的美国博士后生活图景。一个典型的博士后,领着税前$35,000 -
$50,000 的年薪,绝对买不起房,只能租价格中等偏下的房子。这个收入是大学行政
低级雇员(如教学秘书)的收入级别。博士后一般在28岁到40岁的年龄区间,大部分已
婚,小部分已经有孩子。如果妻子不工作,这份收入绝对要领政府低保才能保证孩子的
基本生活和教育。好学区基本无缘,从幼儿园到小学只能上公立(熟悉美国国情的都知
道,大部分公立学校就是个坑,坑孩子的坑)。旅游只能穷游,车子基本二手。而最要
命的是,博后的合同一般是一到三年,而且下家的位置并无规律可言,找到哪家是哪家
,这就带来一个严重的家庭问题:夫妻两人面临长期两地分居,甚至是两大洲分居。业
内通称为Two Body Problem。有家庭的人都明白,分居对夫妻感情和孩子的成长是个多
么严重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准单亲家庭。要避免分居,只能是夫妻其中一方牺牲自
己的事业,每两三年就连根拔起一次,孩子转学,房子重找,然后一切重来。这种居无
定所的漂泊感,和收入所带来的拮据感,以及对家庭众多亏欠所带来的负罪感,无一不
折磨着广大已婚博士后。就我所知道的这类家庭,往往都过得不是很幸福,离婚率很高
。当然,单身率更高,无暇无精力使然。所以能坚持下来到tenure的,都不是一般人和
一般家庭。
至于欧洲粒子物理博士后,情况更惨。除了少部分富裕国家,大部分欧洲学校给博士后
的行情是税前一个月2000欧元左右,福利保险另算。以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税率和消费,
这个钱仅仅够养活一个人,多一辆车都不行。所以找博后,大家还是挤破头往美国跑。
感谢@锡安 在评论中指出:
有一点与作者商榷:据我了解,在欧洲,2000欧的博后工资养两个人,甚至于一个小家
庭,也是可能的。我认为,这一方面得益于欧洲社会的高福利政策,另一方面则和当地
知识分子的传统消费观念有关。——注意,我在这里所指的“欧洲”,是以欧洲大陆主
要城市(如巴黎、柏林、罗马、阿姆斯特丹等)为代表的地区;其生活水平无疑是较其
他地区为高的。事实上,就我个人经验而言,2000欧在欧洲属于中低收入没错,但作者
忽略了其社会中占比巨大的失业和低收入人群。总之,现实情况就是,博士后的工资足
以使其过上较为体面(但是绝对称不上富裕)的生活。
你想想,同样是28到40岁,仍无一个稳定职位,生活没有稳定预期,家庭孩子跟着自己
颠沛流离,而同龄同学历的人大多数都已经是公司中层或者小老板了,家人孩子至少衣
食无忧、教育尚佳、其乐融融。自己苦无所谓,但是带着家庭一起受苦,能不能过自己
这一关?这种取舍,是十分令人痛苦的。
稍微好一点的是科研雇员,他们往往受雇于一家固定的单位,但只是长期合同,并非永
久职位,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如grant中断),仍然要面临下岗的威胁。你可以理解为
一个合同期限长一点的博士后。
有人争论,别的行业也有这种现象。那问题就简单了:吃的苦一样多,收入却差至少一
倍,少掉的这些收入,以及它所意味的给家人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你用来换了什么
?它值得吗?它道德吗?
这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而博士后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有的
干脆不拿教职不恋爱不结婚,有的实质上是吃软饭(靠对方收入支撑家庭),有的把孩
子扔给父母带,有的做科研外还搞搞投资,有的干脆quit。更多的,是隐忍下来,暂时
不去思考未来,两个人苦苦支撑,也许守得云开见明月,也许撑到哪天算哪天。
在这种长期的、慢性的压力下,我们慢慢学会了自嘲,和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乐观。结局
不一定是悲惨的,但过程绝对不轻松。选择科研,就意味着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你的
人生中很长一段时间,必须依靠个人或者家庭的共同牺牲来帮你度过。只有你拿到永久
职位或者在工业界找到工作,才是上岸的那一天。
如果你觉得科研不应该是这样子,完全不介意低收入给你和家人带来的后果,坚持要做
下去,那很好。如果你觉得科研对个人生活前景影响太大,想退出,那也很好。坚定要
继续的,动摇要退出的,这对科研和科研人都有好处。我写到这里,目的不过是给大家
提供一个参考,这条道路的代价是什么。至于愿不愿意付,以及怎么付,是你自己的事
情。
所以,科研,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本质上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选项。
2. 科研人员供过于求,谋得永久职位的概率不大。
供过于求这么显然,甚至都不用论证了,以至于有阴谋论者指出,「博士后」这个职位
阶层的创建本身,就是为了以更低的价格获得同等的科研产出,本质上是一种劳动剥削
。话固然极端了点,但看看事实就知道并不轻松。Katz教授指出"American
universities train roughly twice as many Ph.D.s as there are jobs for them."
——注意,文章写于1999年;2014年的情况,还要惨烈得多。而且我坚信,Katz教授已
经把博士后算作了"jobs"。具体的统计数据,如果是物理的,各位可以参考APS网站这
个统计:Statistical Data 其中的每一个报告,都值得深入读一读,至少把表格看一
遍,自己体会一下现状到底如何,我就不做分述了。总结起来就是,大部分拥有高等学
位(硕士及以上)的人,最终拿到永久职位的比例非常小,最终大部分人都转去了工业
界。「最终」的意思是博士后算作临时性过渡工作。如果你需要具体例子,我所在的
CERN,绝大部分的博士后最终都去了工业界。
很多人误解了教授在科研行业中的地位,继而误解了获得教授职位的难度。他们以教授
的收入做判断,认为教授可以类比为工业界中的普通职员或者项目经理,都是本行业的
中级职位。其实,做到教授级别,正确的类比是VP,甚至CEO。你可以去咨询公司问问
,离职的教授愿意加入咨询公司的话,起薪是多少,职位是什么。从研究生到教授的职
业道路,实质上就等同于你进入一家公司,从基层做起,一直做到高管。这种类比才是
恰当的。博士后拿不到永久教职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不可能每一个项目经理都可以变
成VP;糟糕就糟糕在科研行业的退出选项(exit option)不佳甚至极差,如果被淘汰
,连转行都是个非常艰难的话题。因为你被训练的能力中,并不包含太多可以立即用于
业界的技能,遑论管理能力。大家的转行,基本上都是各显神通,没有通用公式。所谓
科研的工作稳定,是以退出选项的低劣换来的,综合风险收益比一点也不比别的工作高
。但必须指出,从事应用研究和工程研究的科研人,如果项目跟业界有很大联系,甚至
资金直接来源于业界的,则不在此列。
选择科研,就意味着选择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职业道路,每一次毕业,每一个进
阶,都会淘汰掉一大批人,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行,确实是位置不够——指责被淘汰的
人能力不够是极其不公平的,这是一种往伤口上撒盐的行为。更进一步地,一旦你被淘
汰,你面临的险境会比一般行业要严重,因为你的退出选项完全依赖于你个人的积累、
人脉和能力,行业能带给你的帮助非常少。
有人有不同观点,指出他们看到的情况没那么惨淡,很多人出路都不错。我提醒两点,
第一,注意幸存者偏差,不要看到将军凯旋就觉得打仗原来也不难。第二,不同领域不
可一概而论。每个人都有可能是被命运眷顾的一方。
所以,科研,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本质上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选项。
3. 得到永久职位前,在PI的影响下,要做很多跟兴趣相关但并不直接相关的课题。
4. 得到永久职位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在与科研无直接相关的工作上。
3和4关联较大,我连着一起讲了。开宗明义,从博士后往上,科研的工作自由度仍然是
最大的行业之一。tenure后,学术上的自由是绝对的,理论上一个物理系教授跑去研究
佛学都不会有人管。所有的「不自由」,都来源于同辈压力和理想追求。当你tenure后
,体制不会逼迫你去做这些事情。以下讨论是基于这个前提。
其次要明白,做任何事情都是要钱的,做大事要的是大钱。科研用的钱,除了仪器设备
差旅费,绝大部分是用来发工资给招来的人的,也就是人力成本(国内的一个恶劣风气
就是忽视人力成本)。除了比拼个人能力的少数方向(纯数学或纯理论研究),搞不来
钱的后果,是招不到人干活,你的研究就会举步维艰,然后落败于同方向的竞争者,然
后更搞不来钱,恶性循环。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取决于你在哪个学科。有的学科不差
钱,想做什么做什么。有的学科捉襟见肘,非但博士后,连PI都只能抱大腿才有肉吃。
站在PI的角度,他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其实不是科研。作为PI,他对他手下的研究人员负
责,因为非永久职位(博士后、research scientist等),是严重依赖于专项基金(
grant)的。因为他们不是学校雇员,本质上,是为了做某个项目而招进来的长期合同
工。PI的首要工作,是保住grant,以及争取新的grant,否则grant一断,这些人就得
立刻卷铺盖或者找下家。PI是这些人的衣食父母,责任重大。人多,意味着人力资源丰
富,能做的事情就多,做出来也快,拿到grant的几率就高。丢失一个grant,几乎可以
算是一次重大职业事故,不仅别人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下一次申请变得困难,连别人
来投奔你都要三思一下。可想而知PI的压力有多大。大学招收永久教职时,取得grant
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所以PI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写grant proposal
,马虎不得。有的PI想做的项目拿钱难度极大,为了自己的科研理想,只好做着另一个
能拿钱的项目(俗称吃饭项目),然后用得来的钱招人养人,然后再带着这帮人做前一
个。而项目做完还远远不算完,还有个流程叫「验收」。你做完了,有什么成果?发了
几篇文章?评价如何?做出了什么可以量化的贡献?培养了几个博士?这些都要在长篇
累牍的报告和评估检查中不停地提起——千万别嫌麻烦,声音不够大的结果,就是下次
没奶吃。而做项目过程中的资金分配和记账,人员调动,寻求合作,哪个不需要亲力亲
为?这么一算,你有多少时间留给科研?所以成为PI后,还能保持高产的,都是超人。
这些人的能力,个个都是中小公司CEO级的。
站在非PI的角度,grant对你的科研兴趣的影响甚至在你挑选PI前就已经显现:你感兴
趣的方向的PI,可能根本没有钱,也就招不起你。而有的PI可以做你感兴趣的方向,但
是为了吃饭,你必须同时做吃饭项目。如果PI兴趣转移,或者grant断了,总之你不得
不找下家时,并非所有你感兴趣的地方都恰好需要招人的。为了生存,你只能不停地做
相关的东西,说无关吧也有关,说有关吧又关系不大。就这么吊在半空。当然,还是有
很多人能找到感兴趣又有钱的项目的,但在招人面前也要面临一种竞争:有人对这个项
目也感兴趣,而且起步比你早,做得比你好。所以所谓的兴趣,也带有妥协,大多数人
都会做好几个方向的,一是兴趣分散,二也是备好退路。
而把给钱的人称为「资助者」还是「分配者」,我觉得意义不大,文字游戏而已。本质
上这是一场市场竞争:资源有限,谁做的项目有前景,谁做的工作(一旦实现)意义重
大,谁提出的项目能带来行业影响力,谁过往的成功率高,都成了参考标准。刚入行的
小PI,或者做交叉项目的PI,或者竞争惨烈学科的PI,很多在申grant时只能依附于大
组、大项目,以联合申请人(Co-PI)的身份去搞钱。所谓的「学阀」就是这么产生的
,中国美国都是。在科学界外,这是科学共同体跟国会的斗争。在科学界内部,就算是
一个学科内部,比拼的就是行业影响力,尤其是领头人物的影响力,玩的就是政治。有
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里面的水很深。
以粒子物理为例,历史上发生的事情都不怎么好看。
远的有1990年,SSC(Superconducting Super Collider,超导超级对撞机)事件,堪称
美国粒子物理衰落起点。SSC的设计指标非常高,你知道现在LHC(Large Hadron
Collider,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设计对撞能量是14 TeV,而SSC设计的对撞能量是40
TeV,如果建成,那么发现Higgs就没CERN什么事了。但是在花了2亿美元挖地道挖了1/4
的时候,国会决定中断资金,把钱投入ISS(国际空间站)。此事的直接结果是大量科
学家失业,不得不转行,同时世界粒子物理的中心,也从美国转移到了欧洲。用我们系
一位泰斗级教授的话来说,此事标志着"America decides not to be the No.1 in
this field"痛心疾首溢于言表。
近的有费米国家实验室的Tevatron加速器关闭,同样大批人不得不转行做其他原来不擅
长的项目。为什么关闭?因为经济不好,资金有限,欧洲有比你更高能量对撞机的情况
下,没理由支持你,你们想继续的都去欧洲,不想去就做别的。为什么欧洲有更牛的对
撞机?不好意思,当年你们的大杀器被我砍了……你看,这江湖就是这么恩怨情仇。
但是我必须强调,每一个领域的情况都千差万别。有的领域未必如此。你要自己去调查
,不要以偏概全。
我还必须强调,有的人就是适合这个行业,做得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做科研多少是需
要有点耐心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遇到问题慢慢解决,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一个一
个坎迈过去,这也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可以磨练的。剩下的,真的是天赋异禀
,祖师爷赏饭吃。
为什么有人说科研是有钱人玩的其实这个说法不对。前面我说过,科研在市场经济环境
下,带有公共投入属性。
现代科学的特点就是需要高投入,因为只有高投入才能把最重要的资产——人才——留
住,只有高投入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别无他途。骑士时代打仗可以自己出钱置办盔甲
兵器,而集团军作战,是需要整个国家的财政在后面做支撑的。既不能乱花纳税人的钱
,又要开出足够的条件留住人,这考验的是各个政府科研管理者的良心和智慧。哪怕你
辩解说我做的是理论研究,有没有资助都可以开展,那在同行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你
需不需要开会?总需要差旅费的吧?
所以,正确的说法是,科研是耐得住长期中低收入的人和家庭玩的。你不需要折腾自己
的钱,你的收入虽然不足以完全支撑一家的体面生活,但也不至于饥寒交迫,如果另一
半有支持,那也算是个小康之家。虽然居无定所,但一张稳定的餐桌还是有的。除此之
外,如果你想得到更多,那得自己想办法。如果你的志向非常远大,而现实又不是那么
如意,你可能还需要那么一点点自私,把家庭(夫妻、孩子、父母)置于第二位的自私。
不算总结的总结
为什么现代科研变成了这样子?其实也没有什么,这说明它成熟了,从小作坊变成了大
工业。只要研究的问题在演化,变得更深更难,科研早晚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没什么
可感慨的。
我不想再说科研的好处和坏处了,都是些老生常谈。说点别的。
我们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因为公共投入,这项以前的贵族游戏,变得触手可及
,寻常百姓,只要智力正常,努力学习,肯于钻研,就能在这个行业中谋生。这种参与
程度,前所未有地推进了这个行业的发展。
但放开这个宏大叙事,我们看到的也是一个科研人迅速白菜化的时代。人才的供过于求
,不仅降低了从业人员的生活水准,影响到了职业前景,甚至开始反作用于准从业人员
了(比如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这好比IT业。产业的飞速发展,让人看到其中的无限
机会,而且只要愿意,你仿佛也能从中分一杯羹。但这个庞大而繁荣的产业,其从业者
既有扎克伯格比尔盖茨这类行业翘楚,也有隐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默默无闻的富士康
工人。中间夹着的,还有很多码农、经理、美工、小老板。这是一个连续的光谱,有的
人想出去,有的人想进来,形成一个动态平衡。
惨淡吗?风光吗?我不置可否。你所选择的,你自己承担。就像「一将功成万骨枯」,
同一句话,有的人盯着的是「功成」,有的人想的是自己会不会是那个「枯」。你只能
找自己学科或方向的行业报告、行业统计来看,了解一线从业者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最
终去向,调查你要做的工作的本质、目标、方法,调查你的职业方向有什么退出选项,
尤其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仔细权衡,或者全然不顾,然后做出一个决定,然
后坚定地执行,直到成功或者失败。但成败的节点是没人告诉你的,你得自己思索,设
下底线或目标,然后执行,就像你所从事的工作一样。这跟从事其他行业没什么分别。
科研,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本质上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选项。
而从事科研的你,前路通向扎克伯格还是富士康小工呢?慢慢咀嚼这句话吧。
avatar
N*n
2
好文! 俺是已经转进了,还是觉得晚了点。。。不过也算可以了。。以前薄后同事里
有比俺早去的都十几年了, 想想也可怜啊

【在 V******t 的大作中提到】
: 转一下这几个月来反复读过的文章。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308741/answer/27390020
: 在基础科学应该缩小招生规模吗?问题中看到了一篇文章
: Don't Become a Scientist!
: 题主比较在意的几个主要观点:
: 1、科研人员数量过多,现今很难在大学谋得满意职位,常常接近40岁都无法成为大学
: 正式职员。
: 2、成为正式职员前,只能打工,无法完成自己兴趣的课题。
: 3、成为正式职员后,科研沦为如何讨好资助者的工作。
: 这篇文章所言是真?科研工作真的如此惨淡吗?

avatar
s*u
3
好文。 不过科研不是高风险, 高回报。 而是高风险,低回报。
-----一个曾经的生物转行者

【在 V******t 的大作中提到】
: 转一下这几个月来反复读过的文章。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308741/answer/27390020
: 在基础科学应该缩小招生规模吗?问题中看到了一篇文章
: Don't Become a Scientist!
: 题主比较在意的几个主要观点:
: 1、科研人员数量过多,现今很难在大学谋得满意职位,常常接近40岁都无法成为大学
: 正式职员。
: 2、成为正式职员前,只能打工,无法完成自己兴趣的课题。
: 3、成为正式职员后,科研沦为如何讨好资助者的工作。
: 这篇文章所言是真?科研工作真的如此惨淡吗?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