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雨事件:调查结果难服众,学界期待用证据说话# Biology - 生物学
R*p
1 楼
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学官网首页发布了题为《学校公布学术调查和处理结果》(以
下简称“结果”)的新闻。点开链接,这正是学术界期盼已久的对韩春雨团队的调查结
果。
结果中称“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同时表示正在退回“基于撤稿论
文所获得的科研项目、绩效奖励、荣誉称号、社会任职等”。
对此,《中国科学报》记者联系多名科学家,包括当时公开实名质疑韩春雨论文结
果的13名科学家,他们均表示对于韩春雨论文事件的调查结果难以信服,期待公布调查
细节,用证据说话。
2016年5月,河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河北科大”)副教授韩春雨团队在《自然
—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了其在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上获得的进展。经媒体报道后
,韩春雨“一鸣惊人”地成为一名“逆袭”的成功者。不久后,河北科大组织声势浩大
的新闻发布会,一时间,韩春雨成为全科技界的榜样。
和这件事开始时的声势浩大截然不同的是,对这件事的调查结果却悄悄地在河北科
大的网站上线。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曹则贤很快注意到一个用词——主观造假。“要么造假要么不
造假,哪有主观不主观之分!”他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调查委员会成员都是谁
,委托的第三方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哪家,这些具体信息起码应该公布。”
《中国科学报》记者在河北科大官网首页上点击新闻标题后,链接至该校发展规划
与政策法规处网站,学术委员会相关内容也在这一站点显示,“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
一栏为空。记者拨通该网站上显示的该校学术委员会秘书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志伟也表示:“这份调查结果只是给出
了一个非主观造假的结论,却没有支持这个结论的证据,等于什么都没有说,让人难以
接受,看起来像在推脱。”
河北科大发布新闻同时公布了对此事的处理结果,即退回基于撤稿论文所获得的荣
誉和科研项目。
《中国科学报》记者通过公开信息查询到,目前,韩春雨因发表论文获得了河北“
最美教师”称号,其就职的河北科大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曾获河北省发改委批复的经
费超过2亿元的建设工程项目,该校亦投入超过2000万元为该中心采购科研仪器。
该结果并未对如何合规、合法追回或处置上述荣誉和经费作进一步解释。记者尝试
电话联系河北科大宣传部,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此外,对于2017年1月河北科大与丹麦诺维信公司就NgAgo技术的应用与开发签署协
议一事,该结果没有涉及。9月1日,记者拨通此前诺维信公司中国媒体联络人陈冬益手
机。陈冬益表示:“我从诺维信离职,新招的人还没有到位,目前该公司在中国没有媒
体联络人。”记者向丹麦总公司的致信询问至截稿时未收到回应。
作为韩春雨的小同行,黄志伟表示,他迫切希望看到的是韩春雨论文结果无法重复
的确切原因。“需要解释清楚,这个东西(记者注:NgAgo有效的结果)为什么所有人
都出不来,包括他自己都出不来,原因到底是什么?”黄志伟说。调查报告需要列出详
尽的原始数据,以及第三方实验室在重复实验上开展了哪些工作。“韩春雨论文中所述
的30%的剪切效率原始数据摆出来,就是一个很直接的证据。”
2016年10月,距离韩春雨“一鸣惊人”论文发表仅仅5个月时间,在北京大学生命
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的倡议下,包括黄志伟在内的13名中国生物学家实名发声,呼吁相
关机构启动对韩春雨的调查。
9月1日~2日,记者分别向上述13名实名发声的生物学家致信、致电。作为实名发声
呼吁调查的倡议者,魏文胜在电子邮件中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之前已经表达过
自己的看法,“没啥可说的了”。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大力在电话中也
表示“没什么可说,事情已经这样了”。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熊敬维则在电话
中表示,他已经通过发表论文证实韩春雨论文无法重复,不再关注此事。
截至记者发稿时,其他实名发声的生物学家未对此结果进行回应。
诸多教训和启示
如果用“一鸣惊人”来形容韩春雨事件的开头,用“一地鸡毛”来形容其结尾再恰
当不过。在许多科学家看来,这一事件发展至今暴露出当今中国科技界的诸多问题,值
得反思。
“‘韩春雨事件’暴露的是我们的极端功利主义科学观。”中国科技史专家、中国
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扬宗撰文称。他强调,韩春雨的荣誉晋级之速,令人叹为观
止。这所展现的科学与政治、地方或部门利益及单位利益的高度紧密结合,是当代中国
科学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一旦出了问题,总是捂盖子,实在捂不住,就要想方设法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王扬宗期待,在科学事务中,我国科学家和学术共同体应当更加主动地发挥积极作
用,从而促进科技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学术生态的重塑。
对科学家个体而言,在科学上做得更严谨、专业,则是“独善其身”之道。“严谨
对待实验,是每一名科学家必须严格恪守的准则。”黄志伟说。而如何处理好质疑,与
科学共同体一起前行,则是年轻科学家必修的功课。
曹则贤则表示,“可重复”是做科学实验的通则。“严格说你的结果没经自己重复
,你就不该发表,你发表你就必须有义务把它重复出来。只有按照专业的标准去做学术
,中国的科学才有未来。”
当然,如果说沸沸扬扬的韩春雨事件还有一点好处,那便是:NgAgo用来切割DNA这
条路走不通,全世界科学家都知道了,并开始尝试开发其他用途。
截至发稿时,韩春雨本人未接听记者的电话。
下简称“结果”)的新闻。点开链接,这正是学术界期盼已久的对韩春雨团队的调查结
果。
结果中称“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同时表示正在退回“基于撤稿论
文所获得的科研项目、绩效奖励、荣誉称号、社会任职等”。
对此,《中国科学报》记者联系多名科学家,包括当时公开实名质疑韩春雨论文结
果的13名科学家,他们均表示对于韩春雨论文事件的调查结果难以信服,期待公布调查
细节,用证据说话。
2016年5月,河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河北科大”)副教授韩春雨团队在《自然
—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了其在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上获得的进展。经媒体报道后
,韩春雨“一鸣惊人”地成为一名“逆袭”的成功者。不久后,河北科大组织声势浩大
的新闻发布会,一时间,韩春雨成为全科技界的榜样。
和这件事开始时的声势浩大截然不同的是,对这件事的调查结果却悄悄地在河北科
大的网站上线。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曹则贤很快注意到一个用词——主观造假。“要么造假要么不
造假,哪有主观不主观之分!”他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调查委员会成员都是谁
,委托的第三方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哪家,这些具体信息起码应该公布。”
《中国科学报》记者在河北科大官网首页上点击新闻标题后,链接至该校发展规划
与政策法规处网站,学术委员会相关内容也在这一站点显示,“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
一栏为空。记者拨通该网站上显示的该校学术委员会秘书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志伟也表示:“这份调查结果只是给出
了一个非主观造假的结论,却没有支持这个结论的证据,等于什么都没有说,让人难以
接受,看起来像在推脱。”
河北科大发布新闻同时公布了对此事的处理结果,即退回基于撤稿论文所获得的荣
誉和科研项目。
《中国科学报》记者通过公开信息查询到,目前,韩春雨因发表论文获得了河北“
最美教师”称号,其就职的河北科大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曾获河北省发改委批复的经
费超过2亿元的建设工程项目,该校亦投入超过2000万元为该中心采购科研仪器。
该结果并未对如何合规、合法追回或处置上述荣誉和经费作进一步解释。记者尝试
电话联系河北科大宣传部,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此外,对于2017年1月河北科大与丹麦诺维信公司就NgAgo技术的应用与开发签署协
议一事,该结果没有涉及。9月1日,记者拨通此前诺维信公司中国媒体联络人陈冬益手
机。陈冬益表示:“我从诺维信离职,新招的人还没有到位,目前该公司在中国没有媒
体联络人。”记者向丹麦总公司的致信询问至截稿时未收到回应。
作为韩春雨的小同行,黄志伟表示,他迫切希望看到的是韩春雨论文结果无法重复
的确切原因。“需要解释清楚,这个东西(记者注:NgAgo有效的结果)为什么所有人
都出不来,包括他自己都出不来,原因到底是什么?”黄志伟说。调查报告需要列出详
尽的原始数据,以及第三方实验室在重复实验上开展了哪些工作。“韩春雨论文中所述
的30%的剪切效率原始数据摆出来,就是一个很直接的证据。”
2016年10月,距离韩春雨“一鸣惊人”论文发表仅仅5个月时间,在北京大学生命
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的倡议下,包括黄志伟在内的13名中国生物学家实名发声,呼吁相
关机构启动对韩春雨的调查。
9月1日~2日,记者分别向上述13名实名发声的生物学家致信、致电。作为实名发声
呼吁调查的倡议者,魏文胜在电子邮件中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之前已经表达过
自己的看法,“没啥可说的了”。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大力在电话中也
表示“没什么可说,事情已经这样了”。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熊敬维则在电话
中表示,他已经通过发表论文证实韩春雨论文无法重复,不再关注此事。
截至记者发稿时,其他实名发声的生物学家未对此结果进行回应。
诸多教训和启示
如果用“一鸣惊人”来形容韩春雨事件的开头,用“一地鸡毛”来形容其结尾再恰
当不过。在许多科学家看来,这一事件发展至今暴露出当今中国科技界的诸多问题,值
得反思。
“‘韩春雨事件’暴露的是我们的极端功利主义科学观。”中国科技史专家、中国
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扬宗撰文称。他强调,韩春雨的荣誉晋级之速,令人叹为观
止。这所展现的科学与政治、地方或部门利益及单位利益的高度紧密结合,是当代中国
科学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一旦出了问题,总是捂盖子,实在捂不住,就要想方设法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王扬宗期待,在科学事务中,我国科学家和学术共同体应当更加主动地发挥积极作
用,从而促进科技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学术生态的重塑。
对科学家个体而言,在科学上做得更严谨、专业,则是“独善其身”之道。“严谨
对待实验,是每一名科学家必须严格恪守的准则。”黄志伟说。而如何处理好质疑,与
科学共同体一起前行,则是年轻科学家必修的功课。
曹则贤则表示,“可重复”是做科学实验的通则。“严格说你的结果没经自己重复
,你就不该发表,你发表你就必须有义务把它重复出来。只有按照专业的标准去做学术
,中国的科学才有未来。”
当然,如果说沸沸扬扬的韩春雨事件还有一点好处,那便是:NgAgo用来切割DNA这
条路走不通,全世界科学家都知道了,并开始尝试开发其他用途。
截至发稿时,韩春雨本人未接听记者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