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围城》与鲁迅——幽默背后的“忧世伤生”
avatar

《围城》与鲁迅——幽默背后的“忧世伤生”

喜宇
1楼
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
………………………………………………………………………………
以上是《围城》的部分序言
《围城》中的幽默已无须赘言。“人对婚姻、职业的失望”只能说是烦恼,谈不上“忧世伤生”,何况从序言看,钱、杨两位先生的感情甚好,哪有半点失望?
avatar
喜宇
2楼
建议看此贴者最好先看读一下《围城》,否则会少了许多趣味。
avatar
喜宇
3楼
《围城》与鲁迅之间不期而遇的“巧合”。
小说开篇:鲍小姐的未婚夫是个基督徒;周作人与鲁迅绝交书:“……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
方鸿渐在国外游学多年,未获得任何文凭;鲁迅在日本留学,除了一个二流医专的肄业,也未获得任何象样的学位学历。
1909年6月,鲁迅归国,在家乡绍兴任教员直到辛亥革命爆发;方鸿渐回乡省亲……。
进入民国后,鲁迅搭上同乡蔡元培(教育总长)的关系谋得个教育部科长级的“佥事”职位(此间兼任过“北大”等国立大学的讲师,从未任职过“教授”),直到1926年3月后离职;方鸿渐在“点金银行”挂了个闲职……。
1926年8月底~1927年4月,鲁在“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各任职三个月;方鸿渐在三闾大学教书……。
1927年10月~1936年10月,鲁迅长住于上海日租界,成了一名职业撰稿人;方鸿渐回到上海租界,当了报社的资料室主任……。
1936年10月19日,鲁迅死在了日本人的医院里,葬礼上棺覆“民族魂”三个大字;《围城》最后,方鸿渐终于睡着了,成了“死的样品”。
avatar
喜宇
4楼
1924年2月,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迎来了一位新校长杨荫榆(杨绛姑母),为了整顿校风校纪,杨荫榆开除了几名长期无故旷课的学生……其中有名学生的名字叫许广平,为此对政治事态向来保持沉默的鲁迅写文章骂杨荫榆“寡妇或拟寡妇”“未字先寡”;方鸿渐被设定为“鳏夫或拟鳏夫”“未娶先鳏”,小说中更有一段直写“鸿渐这个不近人情的鳏夫……”。
“七·七”事变,日寇全面侵华,兵锋所到之处,无不烧杀淫掠。为了庇护难民,杨荫榆数度用日文当面直斥敌酋……1938年1月1日被日寇杀害于盘门外吴门桥,时年54岁。可以推知钱钟书写《围城》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纪念杨荫榆女士(或应称为烈士),以慰藉妻子杨绛丧失亲人的痛苦。
日寇侵华,对钱、杨两位先生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国恨家仇”。
avatar
喜宇
5楼
1931年,九·一八,东北沦丧。紧接着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同年11月22日鲁迅在北京辅仁大学作了一次演讲(详见《今春的两种感想》),其中有一段以下的内容:
“东北事起,上海有许多抗日团体,有一种团体就有一种徽章。这种徽章,如被日军发现死是很难免的。然而中国青年的记性确是不好,如抗日十人团,一团十人,每人有一个徽章,可是并不一定抗日,不过把它放在袋里。但被捉去后这就是死的证据。还有学生军们,以前是天天练操,不久就无形中不练了,只有军装的照片存在,并且把操衣放在家中,自己也忘却了。然而一被日军查出时是又必定要送命的。像这一般青年被杀,大家大为不平,以为日人太残酷。其实这完全是因为脾气不同的缘故,日人太认真,而中国人却太不认真。中国的事情往往是招牌一挂就算成功了。日本则不然。他们不像中国这样只是作戏似的。日本人一看见有徽章,有操衣的,便以为他们一定是真在抗日的人,当然要认为是劲敌。这样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在一起,倒霉是必然的……”。(这样的演讲对比几年后杨荫榆女士的壮烈,如何?)
《围城》中,方鸿渐在一座小城的中学里也作了一番演讲:“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
方鸿渐穿错了衣服,不认真……
钱钟书先生的幽默看懂了吗?
avatar
喜宇
6楼
“一·二八”淞沪抗战,部分上海市民和警察都参加了战斗,2月16日,战事正酣,当天的《鲁迅日记》这样记载:复往青莲阁饮茗,邀一妓略来坐,与以一元;《围城》中,李梅亭与王美玉一段可供对比一读。
avatar
喜宇
7楼
鲁迅积极倡导中文拉丁化,还说“汉字不M,中华必W”;以下一段《围城》中的文字可供对比一笑。
……李先生回房开箱子拿出一匣名片道:“这不知道算得证件么?”大家争看,上面并列着三行衔头:“国立三闾大学主任”、“新闻学研究所所长”,还有一条是一个什么县党部的前任秘书。这片子纸质坚致,字体古雅,一点不含糊是中华书局聚珍版精印的。背面是花体英文字:“prfessor May (五月)Din(吵闹) lea(草地)”。李先生向四人解释,“新闻学研究所”是他跟几位朋友在上海办的补习学校;第一行头衔省掉“中国语文系”五个字可以跟第二三行字数相等。鸿渐问他,为什么不用外国现成姓lee。李梅亭道:“我请教过精通英文的朋友,托他挑英文里声音相同而有意义的字。中国人姓名每字有本身的意义,把字母拼音出来,毫无道理,外国人看了,不容易记得。好比外国名字译成中文,‘乔治’没有‘佐治’好记,‘芝加哥’没有‘诗家谷’好记;就因为一个专切音,一个切音而有意义。”顾先生点头称叹。辛楣狠命把牙齿咬嘴唇,因为他想着“Mating”(交配)跟“梅亭”也是同音而更有意义。鸿渐说:“这片子准有效,会吓倒这公路站长。我陪李先生去”……。
括号内的文字是根据小说原注释添加的。
avatar
喜宇
8楼
1926年8月,应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林语堂之邀,鲁迅携女友许广平踏上了南下之旅(法理上,鲁、许二人只是同居关系)。
《围城》原文:据说“女朋友”就是“情人”的学名,说起来庄严些,正像玫瑰在生物学上叫“蔷薇科木本复叶植物”,或者休妻的法律术语是“协议离婚”……。
流年不利,“认真”的鲁迅命犯蔷薇。以下是周作人与鲁迅绝交书的全文。
“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色的梦原来却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avatar
喜宇
9楼
为了避免删贴,以下更新的部分内容将以“蔷薇大叔”代称某人。
avatar
喜宇
10楼
蔷薇大叔的三个主要影身:方鸿渐,李梅亭,汪处厚。
avatar
喜宇
11楼
鲁迅喜欢骂人"狗",各种狗——“汪”。
“一个都不宽恕”——“处厚”。
鲁迅骂人很有分寸,从来不骂军阀——汪处厚不敢僭妄的胡子。
“汪处厚适时丧妻的好运”,这个大家都懂的。如若不然,则只能“协议离婚”或犯“重婚罪”了。其实更好运的是汪太太,否则就只能被别人称为“汪处厚的女朋友”了。
avatar
喜宇
12楼
民国文坛一桩著名的公案:
陈西滢是蔷薇大叔的论战对手之一,蔷薇大叔系攻击陈西滢的妻子凌叔华的临摹画作是抄袭……顾颉刚告诉陈西滢:蔷薇大叔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抄袭日本人盐谷温《支那文化概论讲话》。陈西滢写文章将此公布于众。
《围城》中方鸿渐、陆子潇、韩学愈及其来历不明的洋太太围绕“克莱登大学的文凭”一段故事可供参照一读。
avatar
喜宇
13楼
因为“公案”,鲁迅与顾颉刚交恶。鲁迅在与朋友的信中称顾颉刚“鼻,红鼻”,还在《明天》中塑造了“红鼻子老拱”这个人物讥刺顾颉刚……。
《围城》中陆子潇的容貌:“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傍横溢”。
avatar
喜宇
14楼
鲁迅的报复不止于“鼻”。1926年,中山大学发出了对顾颉刚聘用的通知,这份通知是由鲁迅的好友孙伏园转交,但孙没有转交给顾颉刚。《顾颉刚自传》记载:“他(孙优园)回到厦大,和鲁迅商量的结果,把我聘书销毁了,鲁迅独自前往。我蒙在鼓里,毫不知道。……不久,中大来信催我了,我才知道有聘我这一回事,便束装前往”。
《围城》中,因为听差的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把行政院(来信)淹得昏天黑地……,从此陆子潇书桌上只有去信没有来信;方鸿渐让孙柔退回所有陆子潇的来信,一个字也不回……;高松年嘴上寄出,方鸿渐永远也收不到的一封信;孙柔嘉口中收到,而孙父却从来没有写过的一封信。
现实中的一封化作《围城》里的四封,并且无缝的融入到故事情节中。钱钟书先生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玩”,是在逗杨绛开心……。可以想象困在“围城”中的钱、杨两位先生,彼此心意相通、相濡以沫的快乐。
avatar
喜宇
15楼
没有最损,只有更损。
1927年4月26日鲁迅致信孙伏园,诬顾颉刚以反党罪名:“我真想不到,在厦门那么反对民党,使兼士愤愤的顾颉刚,竟到这里来做教授了……”。1927年5月11日,时任武汉《中央日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在原信上加上“傅斯年、顾颉刚二先生都变成了反动势力的生力军“之类的按语,公开发表在自己主持的党报副刊上。
当时是“白色恐怖”,如果坐实,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顾颉刚急着要和鲁迅打官司……。
《围城》中,陆子潇举报方鸿渐收藏“意识形态”书籍……。
avatar
喜宇
16楼
“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角色当然是虚构的,但是有考据癖的人也当然不肯错过索隐的机会、放弃附会的权利的。”
…………………………………………………………
以上是《围城》序言的前半部分。相信许多人会以这部分序言来质疑本贴的基本观点。但是别忘了《围城》的作者是钱钟书,谁又能想到这段序言或许藏着解读围城的线索呢?
鲁迅在《阿Q正传》有一段嘲笑顾颉刚(胡适的弟子)的文字:
“……只希望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者能够寻出许多新端绪来……”。
钱钟书先生实在是童心未泯,他从未离开,一直在“围城”中和读者捉迷藏。
avatar
喜宇
17楼
@飞机福福福 2019-08-09 12:22:19
支持楼主
-----------------------------
此前凡是对此楼明确好评的回复都被删除了,不知|哪根斑竹长得那么卑贱?莫非蔷薇大叔的光辉形象就是用这种下流手段生造出来的吗?
难道不是吗?
avatar
喜宇
18楼
关于“公案”:
顾颉刚的女儿顾潮这么写道:“鲁迅作《中国小说史略》,以日本盐谷温《支那文学概论讲话》为参考书,有的内容就是根据此书大意所作,然而并未加以注明。当时有人认为此种做法有抄袭之嫌,父亲即持此观点,并与陈源谈及”。(有文章介绍:鲁迅在《小说史略》中引用中国作家的东西,都做了说明)。
鲁迅在《语丝》周刊第65期上发表《不是信》辩解说:“盐谷氏的书,确是我的参考书之一,我的《小说史略》二十八篇的第二篇,是根据它的,还有论《红楼梦》的几点和一张《贾氏系图》,也是根据它的,但不过是大意,次序和意见就很不同。其他二十六篇,我都有我独立的准备,证据是和他的所说还时常相反……”。
关于凌叔华(民国才女之一)画作抄袭的问题,徐志摩作了澄清:只是凌淑华临摹后我看了觉得好就拿去用了,没有提画作来源是我徐志摩的责任,不是凌叔华的责任。
以下这段《围城》中的文字应该就是对这桩“公案”的点评吧。
“中国人丑得像造物者偷工减料的结果,潦草塞责的丑;西洋人丑像造物者恶意的表现,存心跟脸上五官开玩笑,所以丑得有计划、有作用。”
avatar
喜宇
19楼

avatar
喜宇
20楼
高长虹(1898年3月~1954年),中国现代作家,在长达20余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发表作品上千篇,出版著作17本,约130余万字,他是杂文创作最多产、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此人就是赵辛楣的主要原型。唐晓芙的“无意修饰”也是从此人的率真化出。
“辛楣狠命把牙齿咬嘴唇,因为他想着“Mating”(交配)跟“梅亭”也是同音而更有意义。”——感觉《围城》中的这句原文就是为这张照片“定制”的(高长虹写过一篇杂文《论杂交》)。《围城》此处一语数关,钱钟书先生对于小说细节的讲究,由此可见一斑。
avatar
喜宇
21楼
高长虹是20世纪从山西走向全国的第一个新文学作家,1924年至1929年间,他先后在太原、北京、上海等地,发起并组织了“狂飙运动”,创办了《狂飙》、《弦上》、《长虹周刊》等多种进步刊物。他所创立的狂飙社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二大文学社团,共有成员六七十人,相当于创造社(郭沫若等创立)、太阳社、未名社(鲁迅创立)、沉钟社等五六个社团的总和;《围城》中,唐晓芙有许多朋友……。
1924年底,经孙伏园牵线,高长虹与鲁迅相识…,鲁迅力邀高长虹及“狂飙社”与自己(包括后来成为“未名社”的几个人)共同创办《莽原》周刊……。
《围城》中,汪处厚作媒,三闾大学“汪派”形成。
avatar
喜宇
22楼
如同利用学生的韩学愈一般,鲁迅充分利用了高长虹对其的崇敬、信任:
高长虹在《批评工作的开始》中说,鲁迅告诉他,舆论不欢迎他的创作,而欢迎他的批评。高长虹在文中表示,他并不喜欢批评,但他还是按鲁迅的意思做了。对胡适、陈西滢、徐志摩、杨荫榆…等人的批评不遗余力。
avatar
喜宇
23楼
高长虹创作发表了百首新诗,结果只得到了八块钱的稿酬(鲁迅在北京的月薪245块,南下后400~500块,当时普通熟练工人的月薪20块,还有一个更直观的对比:鲁迅在青莲阁邀妓略坐,与以一块)。
avatar
喜宇
24楼
“未名社”的马仔韦素园欲谋《民报副刊》主编职位,应鲁迅之请,高长虹利用自己的人脉助其成功,结果却被人误会……。
avatar
喜宇
25楼
高、鲁二人最初的合作是紧密的,据《鲁迅日记》里的记录,在最初的近8个月里,高长虹的拜访次数高达52次,有的月份甚至平均隔两天就登门……。
《围城》中,唐小姐:“对了,我也有这一样感觉。做了朋友就应当彼此爱见面……”。
avatar
喜宇
26楼
彩雲易散。
1925年8月5日,为了提高《民报副刊》影响力,“未名社”马仔韦素园在《民报副刊》上刊登的一则广告,这则广告将鲁迅吹捧成“思想界之权威”……。
《围城》中,李梅亭任职的是“三闾大学中国语文系主任”,名片上印的却是“三闾大学主任”。
登广告自封“思想界之权威”——汪处·(脸皮)厚。
avatar
喜宇
27楼
高长虹特别反感“思想界之权威者”这一称谓,他认为在思想领域里根本不存在“权威”这个东西。高长虹当面向鲁迅提出了质疑,可鲁迅却说:“有人——就说权威者一语,在外国其实是很平常的” (高长虹,《1925,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高、鲁之间裂痕初见。
(高、鲁反目后)高长虹在揭露鲁迅真实面目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于是‘思想界权威者’的大广告便在《民报》上登出来了。我看了真觉‘瘟臭’痛惋而且呕吐…”。
《围城》中,从法国新回来的沈太太,把巴黎大菜场的“臭味交响曲”都带到中国来了。唐晓芙与方鸿渐因为沈太太身上的“愠羝”而成了患难之交,赵辛楣因为伤风鼻塞,而和沈太太谈得“拆不开”……。
avatar
喜宇
28楼
为《莽原》“奔走最力者是高长虹”(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时人都把高长虹看作鲁迅的副帅,但是鲁迅南下后却把《莽原》主编的位置给了马仔韦素园。表面看是高长虹主动的辞谢,实则不然,因为“未名社”的掣肘,高长虹根本无法顺利承接这个职位。(1925年4月,高、鲁二人敲定《莽原》的出版事宜。1925年8月,“未名社”成立。可以看出:成立“未名社”的目的就是为了抗衡高长虹“狂飙社”的巨大权重,鲁迅从一开始就不打算把《莽原》交给高长虹的)。
《围城》中,“……替如夫人争气,为副教授出头……”。
avatar
喜宇
29楼
韦素园主持《莽原》不久,随即就发生了将狂飙社成员高歌、向培良创作的稿件退回事件(其中一篇还是约稿,还有一说:两篇都是约稿)……。高长虹先后质询鲁、韦二人,两人利用所处地域不同(韦在北京、鲁在厦门、高在上海)无法当面对质而默契的踢起了皮球,鲁说交给韦了,高又问韦,韦回答:“鲁迅交给他的时候,说‘就说你们不发表吧。’”(高长虹《一点回忆――关于鲁迅和我》)……。
高长虹终于忍无可忍了。在1926年10月26日出版的上海《狂飙》周刊第二期上,高长虹发表了《给鲁迅先生》和《给韦素园先生》两封公开信。在给鲁、韦的公开信中,高长虹除了指责韦素园的宗派立场、对狂飙派作家的打压之外,还回忆了创办《莽原》的过程、他本人“以生命赴莽原”的付出,以及对鲁迅拉韦素园、李霁野等安徽邦进来的强烈不满——这也是他在《莽原》改组时谢绝担任编辑、执意重新与高歌、柯仲平等狂飙旧友在上海开办《狂飙》周刊的原因。这两封信,将他与莽原社的矛盾或者说狂飙派文人与安徽派文人的矛盾公开化。(以上这段文字摘自楚梦写的《高长虹的悲情人生》)
《围城》中,赵辛楣、方鸿浙对汪处厚做媒的不满……。
avatar
喜宇
30楼
“公开信”发表后,高长虹一直在等待着鲁迅合理的解释,从而能够继续两人间的合作,但鲁迅沉默以对(是自知理亏?不屑?亦或以静制动,伺机反扑?)。
《围城》中,唐晓芙向方鸿渐提出一连串质问……,“鸿渐忽然回过脸来,狗抖毛似的抖擞身子,像把周围的雨都抖出去,开步走了”。
avatar
喜宇
31楼
至此,高、鲁两人间的裂痕迅速扩大,高长虹先后写了一系列文章讽刺、揭批鲁迅(《1925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给鲁迅先生》、《时代的命运》、《疑威将军其亦鲁迅乎》、《琐记两则》、《从北京寄到广州》、《戏答》…,有兴趣者可翻看高长虹文集《走到出版界》)。
而随着鲁迅“耍花枪”式反击的到来终于让高长虹全面看清了鲁迅的真实嘴脸…高、鲁彻底决裂。
以下这段《围城》中的文字恰似对高长虹心路历程的归纳:
“无论如何,这些学生一方面盲目得可怜,一方面眼光准确得可怕。他们的赞美,未必尽然,有时竟上人家的当;但是他们的毁骂,那简直至公至确,等于世界末日的“最后审判”,毫无上诉重审的余地。他们对李梅亭的厌恶不用说,甚至韩学愈也并非真正得到他们的爱戴。鸿渐身为先生,才知道古代中国人瞧不起蛮夷,近代西洋人瞧不起东方人,上司瞧不起下属——不,下属瞧不起上司,全没有学生要瞧不起先生时那样利害。他们的美德是公道,不是慈悲。他们不肯原谅,也许因为他们自己不需要人原谅,不知道也需要人原谅,鸿渐这样想”。
avatar
喜宇
32楼
《民报》广告一事使得高长虹心目中的鲁迅“递降而为一世故老人的面目,除世故外,几不知其他矣。”(高长虹,《1925,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
“须知年龄尊卑,是乃父乃祖们的因袭思想,在新的时代是最大的阻碍物。鲁迅去年不过四十五岁,……如自谓老人,是精神的堕落!”
“正义:我来写光明日记——救救老人!
不再吃人的老人或者还有?
救救老人!!!”
……
《围城》中,初次见面,唐晓芙称方鸿浙为“同学老前辈”,方立刻抗议…;汪太太(对汪处厚)轻藐地哼一声:“你年轻的时候?我——我就不相信你年轻过。”;赴三闾大学途中的“老爷车”;“老科学家…”;方鸿渐感到年辈意识比阶级意识更鲜明…;方鸿渐在香港回旅店途中,感叹一年来,心境老了许多…。
avatar
喜宇
33楼
“…是乃父乃祖们的因袭思想…”——“李先生,‘倷是好人’。”
avatar
喜宇
34楼
“正义:我来写光明日记——救救老人!
不再吃人的老人或者还有?
救救老人!!!”
以上这段高长虹的文字显然是针对鲁迅《狂人日记》最后一段: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围城》中,方鸿渐在荒郊野店梦深处一个小声音带哭嚷道:“别压住我的红棉袄…”,孙柔嘉梦里一双小孩子手在推他……。
avatar
喜宇
35楼
对于高长虹的讽刺,鲁迅无从回击,因为高太“干净”(如同“无意修饰的唐晓芙”),找不到反击的切入点。
还好,“狂飙社”在《新女性》上登了一则广告,其中称鲁迅为“思想界先驱者”…。终于有了根“稻草”,于是鲁迅写下《所谓"思想界先驱者"鲁迅启事》作为回应:
‘…前因有人不明真相,或则假借虚名,加我纸冠,已非一次,业经先有陈源在《现代评论》上,近有长虹在《狂飙》上,迭加嘲骂,而狂飙社一面又锡以第三顶“纸糊的假冠”,真是头少帽多,欺人害己,虽“世故的老人”,亦身心之交病矣。…’(文中三顶“纸糊的假冠”分别指“思想界的权威者”、“青年叛徒的领袖”、“思想界先驱者”。鲁迅似乎忘了“思想界的权威者”这顶“纸冠”是他自制自戴的,故意混淆?还是记性不好?)
《围城》:汪处厚家相亲晚宴结束后的归途中,因为范小姐忘了手提包,方鸿渐忽然想起忘在汪家的帽子…‘他回来,手里只有手提袋,头上并无帽子,说:“我是没有戴帽子,辛楣,上了你的当。”辛楣气愤道:“刘小姐,范小姐,你们瞧这个人真不讲理。自己糊涂,倒好像我应该替他管帽子的!”…’。
avatar
喜宇
36楼
高、鲁间的笔仗与《围城》相映成走趣的原素还有“同情”、“暗示”、“国骂”…等等,这里不再逐条解读,有兴趣者不妨自查(其实这何尝不是读过《围城》之后的另一种乐趣)。
avatar
喜宇
37楼
与鲁迅的决裂,让高长虹非常痛心——并非因为个人的上当受骗,而是因为曾经心目那个“思想界的先驱”却原来不过是个利用青年,追名逐利的“世故一老人…。”
唐晓芙那“好比牙齿钳去了,齿腔空着作痛,更好比花盆里种的小树,要连根拔它,这花盆就得迸碎”的感受恰似对这份“痛心”的艺术写照…。
avatar
喜宇
38楼
“唐晓芙与方鸿渐的分手”演绎的是高、鲁反目的‘纯净版’,但事情没完,因为这场师生决裂还有一个‘蔷薇版’。
avatar
喜宇
39楼
“唐晓芙与方鸿渐的分手”演绎的是高、鲁反目的‘纯净版’,但事情没完,因为这场师生决裂还有一个‘蔷薇版’。
avatar
喜宇
40楼
面对高长虹的全面揭批,鲁迅的处境颇为尴尬,毕竟高曾是鲁手下最得力的干将,如果持续互撕不断,则会被看作“窝里斗”,实在有损“思想界之权威者”的面子;如果置之不理,则会被看作默认了高的指控…。如何才能跳出这进退维谷的境地呢?
“蔷薇大叔”自有他的绝招——“蔷薇大法”。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