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聚焦丨第二届“中欧气候合作论坛”举行 共话全球气候治理与中欧绿色转型

聚焦丨第二届“中欧气候合作论坛”举行 共话全球气候治理与中欧绿色转型

其他


10月1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和爱尔兰中国研究所承办,都柏林大学能源所、中国人民大学双碳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和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究院协办的“中欧气候合作论坛”胜利举办。与会中外嘉宾围绕“中欧气候合作”主题,就促进中欧绿色经济转型和气候合作深入讨论,为促进中欧互利合作发挥积极有益的推动作用。论坛次日由凤凰中英文双语播出,累计播放量达24.3万



致辞


中国、欧洲多国及联合国共30多家国际组织、政府、智库、大学及企业等机构代表发言。中国驻爱尔兰大使何向东、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一级巡视员孙桢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副执行秘书长奥瓦伊斯·萨尔马德(Ovais Sarmad)致开幕辞。爱尔兰前总理、爱尔兰中国研究所所长恩达·肯尼(Enda Kenny),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和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代理校长马克·罗杰斯(Mark Rogers)致欢迎辞。致辞环节分别由爱尔兰中国研究所主席玛丽·奥布莱恩(Marie O’Brien)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主持。



论坛旨在推进中欧气候变化合作及学术研究,深化双边人文交流互鉴;从政府、国际组织、金融机构和企业等视角探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关键议题;共同挖掘绿色经济发展新动能,开启中欧可持续合作新征程。



何向东表示,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采取一系列切实措施来实现绿色和低碳发展,包括重点开展生态保护、制定双碳目标、建立全国性碳市场交易机制及切实有效的南南合作。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国非常期待能与爱尔兰一道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共同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孙桢表示,气候变化作为现实而紧迫的危机已成为确定性事实。另一个确定性是气候行动方案特别是低碳能源的成本已经大幅下降。在上述两个确定性之外,是全球气候治理的不确定性。中方主张,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多边主义、合作共赢是唯一选择。中欧应深化气候对话与合作:第一,共同落实好双方元首共识,加强对接协调,将以往三次高层对话达成的广泛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第二,捍卫气候多边规则,欧方应带头推动《巴黎协定》全面平衡有效持续实施,克制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倾向;第三,践行低碳转型承诺,共同化解转型难题,为全球低碳转型贡献务实方案。中国期待欧盟能妥善处理短期局部能源危机和长期全球气候危机的关系,坚持履行自身气候承诺和义务,期待在共同努力下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更多确定性。



奥瓦伊斯·萨尔马德(Ovais Sarmad)表示,气候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协同努力,共同找到解决方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将致力于与公共及私营部门开展紧密合作,找到切实解决方案,更好地减少碳排放。多边合作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要。



恩达·肯尼(Enda Kenny)表示,爱尔兰和中国有着超过40年的外交关系,在此期间双方在贸易、商业、高等教育、技术和制造业等领域都有着良好的合作,爱尔兰积极寻求和中国、欧盟的合作,为各方的共同利益而努力。他特别赞赏论坛设置的青年大学生圆桌环节,认为这一代年轻人面临更多前所未有的挑战,相信他们在讨论像高等教育、能源安全和可及性等关键议题时能够提出许多令人信服的论点。



杜鹏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是整个国际社会的重要责任。中国和欧洲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中流砥柱,也是全球绿色发展的引领者。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围绕绿色发展、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一带一路”等议题开展深入研究,积极组织国内、国际学术对话交流,从不同角度阐述中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气候变化合作、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论述和发展成就,积极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支持,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他指出,“中欧气候合作论坛”对中爱两国乃至中欧合作水平迈上新台阶起到推动作用,希望继续深化两校合作,使论坛形成长效机制,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马克·罗杰斯(Mark Rogers)表示,我们需要让更多人了解到社会治理结构,保障公正的可持续转型。中国可以为世界做出极佳的典范,带动其他国家共同行动。大学在这样的转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推动相关学术研究开展,而且能影响和改变青年一代的行为和看法。



论坛主题主旨演讲


在论坛主题主旨演讲环节,意大利前教育部长、萨里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创始所长洛伦佐·菲奥拉蒙蒂(Lorenzo Fioramonti),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和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玉红作主旨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严金明主持。



洛伦佐·菲奥拉蒙蒂(Lorenzo Fioramonti)认为,我们不能只看到为气候治理需做出的牺牲,还需要交流和讨论更多建设性的议题,包括但不限于对未来社会的愿景、彼此的经验以及可采取的具体行动等。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是巨大机遇,当下的牺牲带来的是更好的生活。他同时强调必须以青年人为核心,对可持续教育进行投资,带动所有人积极面对和处理气候变化,为大众打造更美好的社会。



李俊峰认为,在联合国框架下,中国和欧洲在合作时应正视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应看到,不论是欧盟还是中国,在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希望中欧通过对话的方式促成在联合国框架之下,本着共同带有区别责任的原则,本着公约精神、《京都议定书》以及《巴黎协定》的各项原则,把这些目标化为行动。在COP27期间,我们任务是落实,而不是提出新的目标或者方向;不是改变方向和目标,而是提出落实方向和目标的计划。



谢玉红认为,中国和欧洲在应对气候问题上一直走在全球前列,双方开展多次环境和气候高层对话,建立包括中欧能源合作平台等机制在内的中欧协作机制。中华环保联合会作为全国性的民间环保组织,一直强调多环境议题、多利益相关方的协同治理,建立了面向企业和公众的碳普惠平台,并推动气候立法及碳减排相关咨询等。



此外,多个平行论坛同时进行。


主旨分论坛

绿色转型与高等教育发展——世界大学校长圆桌论坛


主旨分论坛:绿色转型与高等教育发展——世界大学校长圆桌论坛由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副校长德洛丽丝·欧瑞丹(Dolores O’Riordan)主持,来自联合国、中国、英国、世界大学联盟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分别是联合国大学高级副校长白波濑佐和子(Sawako Shirahase),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英国利兹大学常务副校长于海穗,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副校长李锦元,以及世界大学联盟(WUN)前执行主席、澳大利亚-非洲大学联盟(AAUN)主席、悉尼大学教授约翰·赫恩(John Hearn)



白波濑佐和子(Sawako Shirahase)认为,高等教育对于绿色转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开展实现绿色经济过程中必要的创新和研究。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大学需要给年轻一代提供更多支持。



刘元春认为,推动绿色发展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这对高校而言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绿色发展与所有应用型学科和产业都有着密切联系。高校需要思考几大问题,包括如何将“绿色+”贯穿到高等教育管理和发展范式中,如何通过绿色理念、知识和技术改造传统学科和专业,如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人才和推动可持续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于海穗认为,英国利兹大学在过去多年来通过制定自主的气候规划、与城市合作开发可持续的交通系统和净零排放城市项目以及开展可持续发展相关课程,力图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助力在203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在这一点上领先于英国政府的总体规划和其他大学的实践。



李锦元认为,绿色建造和职业教育的融合要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将绿色建造融入到专业建设体系、科学研究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行业发展为导向,建立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绿色建造人才的培养体系。



约翰·赫恩(John Hearn)认为,大学的学者和学生参与可持续研究和教育,通过论坛等形式交流前沿知识,针对绿色经济转型展开讨论,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希望此次论坛可以引发后续更多的思考和行动,构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研讨网络和伙伴关系。



平行论坛一

欧洲能源安全与发展


平行论坛一主题为“欧洲能源安全与发展”,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欧亚研究院执行院长许勤华主持。


来自爱尔兰、中国和联合国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分别是都柏林大学能源所教授、所长安德鲁·基恩(Andrew Keane),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晓光,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可持续能源政策处长迈克尔·威廉姆森(Michael Williamson),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欧亚研究院研究员刘旭,都柏林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帕特里克·保罗·沃尔什(Patrick Paul Walsh)



安德鲁·基恩(Andrew Keane)认为,目前欧洲处于俄乌冲突的背景下,面临着十分严重的能源危机,特别是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和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欧洲希望能够成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中心,多种能源实现相互补充,形成互联互通的能源供给系统,以应对当下的欧洲能源危机。



王晓光认为,从历史维度上看,多次欧洲共同的能源发展都是在能源危机的背景下产生和推动的,例如1973年的石油危机加速了欧洲的核能发展,因而此次乌克兰危机也可能是促进未来欧洲能源政策一体化的有力助推器。



迈克尔·威廉姆森(Michael Williamson)认为,联合国主要关注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和可及性,关注国际能源价格和新的能源安全概念。面对俄乌冲突,欧洲须进一步投资可再生能源,促进地区绿色电力的整合。



刘旭认为,传统的能源地缘政治理论强调能源的工具性,但在此次俄乌冲突中能源这一工具并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在传统能源构成的国际关系中,其地理因素的作用在下降,而在未来能源转型的基础上,我们可能面对新的挑战,即发挥更重要作用的不再是能源本身,而是技术本身。



帕特里克·保罗·沃尔什(Patrick Paul Walsh)认为,各国在能源转型领域的优秀试点实践可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而且要能够真正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带来真实的回报,此时地缘治理就显得非常必要。



平行论坛二

能源可及性和气候金融合作


平行论坛二主题为“能源可及性和气候金融合作”,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国发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双碳研究院、欧亚研究院研究员王克主持。



来自联合国、中国和爱尔兰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分别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前副执行秘书长、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前总干事普拉迪普·蒙咖(Pradeep Monga),中诚信投资集团首席执行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马险峰,毕马威爱尔兰税务总监伊特娜·肯农(Ethna Kennon),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风险绩效部主任黎蕾,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市场机制部理论室主任、副研究员王际杰,亚洲开发银行首席能源专家翟永平,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欧亚研究院副院长罗煜



普拉迪普·蒙咖(Pradeep Monga)认为,各国须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来推进气候金融合作机制的框架构建,引导整个社会参与其中。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土地债券、“太阳能+”、“生物能源气候+”等创新性气候金融工具,从而更好推动能源可及性,并形成综合性的良性循环。



马险峰认为,虽然中国目前在绿色金融尤其是气候金融方面进展巨大,但是发展空间未来可期。这需要财政资金、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共同参与,中欧在这方面的合作空间和前景非常广阔。



伊特娜·肯农(Ethna Kennon)认为,税收政策和能源定价在推动气候金融发展上都能起到重要作用,政府应鼓励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在气候投融资方面达成更多合作。



黎蕾认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良好结合是政策关键,这需要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气候融资和加强财政引导来实现;此外,还可以发挥税收政策的激励约束作用,用好资源税、能源税等相关税种协同发挥作用。



王际杰认为,碳市场在中国是重要的碳定价政策工具,能成为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建议其配额制度、减排交易体系等机制设计能够从多方面促进企业的低碳转型,为绿色金融助力。



翟永平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要牢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关注贫困人口,着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他建议建立碳普惠平台,以电子化的方式引导社会节能减排。



罗煜认为,推进“一带一路”的低碳投资既是一个理念也是行动的总和,重要原则是:要注重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和低碳发展之间的矛盾,针对不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实施精准施策,兼顾好现实需求和环保因素。



平行论坛三

对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合作


平行论坛三主题为“对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合作”,由爱尔兰前教育部长、爱尔兰中国研究所董事罗里·奎因(Ruairi Quinn)主持。



来自中国和爱尔兰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分别是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王耀华,BlockEnergy首席执行官Kraken Yu,国家电投集团中央研究院科技管理部资深主管赵静,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环境经济学教授蓝虹,全球绿色发展组织(香港)联席主席、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究院全球顾问委员会委员Willie Shiu



方莉认为,中欧在低碳转型合作中要注意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端发力,通过南北南合作模式,共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引进和能力建设,同时通过创新制度设计来激励投资者。



Kraken Yu认为,企业要紧密同政府间的合作。本次论坛有助于BlockEnergy公司同来自中国、爱尔兰以及欧盟政府达成合作,将BlockEnergy公司的区块链和AI技术应用到可再生能源中,交易媒介是碳汇这一尝试将为中欧各国带来极佳借鉴。



王耀华认为,中国目前在电力行业低碳转型中遭遇了不少挑战,需要在电力的供需两侧实现多元化发展。应充分挖掘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以满足电力平衡的需求,并开展好系统级的技术创新来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



赵静认为,推动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对实现全球气候目标至关重要。当前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的转型中,新能源成为了新的发展路径。



蓝虹认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目前亟待推进建设。她认为,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及资金支持,以此增强全球在固碳方面的能力建设。



Willie Shiu认为,中国香港在推广太阳能电池板的过程中实现了极大创新,包括发明AI太阳能机器人、开发AGV停车系统和引入元宇宙应用等,很好地助力了绿色能源发展,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起到示范作用。



青年学生圆桌论坛

气候变化与绿色经济


青年学生圆桌论坛以“气候变化与绿色经济”为主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和爱尔兰中国研究所的学生代表作报告。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大学Nexthypothesis主编赵浩天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白京坪、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生联合会会长Molly Greenough、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学生陈清钰、爱尔兰中国研究所实习生James Hammersley、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学生王艳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毕业生、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研究生Matthew Kelly分别做了报告。



白京坪认为,今年夏天四川省出现高温极端天气,过度的电力使用造成了电力供给的短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要避免类似情况的再出现,需要通过推动能源转型、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等途径来解决问题。



Molly Greenough认为,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无处不在,大学教育能通过传授气候变化知识来影响和改变年轻一代的行动,提高社会的环保意识,以采取紧迫的有效措施和技术来推动能源变革。



陈清钰认为,绿色经济应该融入到地方经济中,通过持续积累经验来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和国家间交流;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和群众的绿色理念宣传,特别是让学生发挥传播知识、反哺社会的作用。



James Hammersley认为,欧洲今天经历了史上最热的夏天之一,高温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严重,各国需要推出更有效的政策来帮助人民应对极端天气,期待在接下来召开的COP27大会上能取得进一步的合作进展。



王艳华认为,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识,而中欧在低碳转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未来要通过更紧密的合作发挥更大作用,加强能源转型规划对接、扩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合作。



Matthew Kelly表示,在中国他真切体验到了能源转型的现实成果,如机场的电动巴士等。这些成果印证了中国作为绿色能源的重要投资国在能源转型中拥有的优势,中国有望更快、更好实现能源安全转型。



赵浩天表示,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气候变化加剧全球进一步升温,影响全球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这会对人类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多方影响。人类必须携手共同处理这些问题。


鸣谢、闭幕与展望


最后的鸣谢、闭幕与展望环节,由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及中国研究院院长王黎明,中国人民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办公室主任兼国际交流处副处长李贞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欧亚研究院执行院长许勤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双碳研究院研究员竺效作论坛总结发言。



王黎明认为,每位参会嘉宾对促进各国间交流做出卓越贡献。本次论坛可以帮助大众更好了解当前中欧各国所面临的挑战。相信论坛后,中欧双方都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有更清晰的认知,孔子学院也会竭尽努力,为星球更美好的未来做出贡献。



李贞实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将继续大力支持“中欧气候论坛”这一品牌论坛的打造,依托孔子学院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双平台”,为中欧气候合作提供更好的机制与支持。



许勤华表示出十分的信心此次论坛会作为联结中欧两国各界友谊的桥梁。她认为,中国紧紧跟随着联合国SDG 2030,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为全世界做出极佳典范。



竺效对所有参会者表示祝贺,并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到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进行交流访问指导,共同助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中爱建交40余年来,两国在贸易、商业、教育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中国和欧洲在气候合作问题上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发展前景,推动中欧绿色合作伙伴关系走深走实,有望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更多解决方案。本次论坛既是为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校庆献礼,也是对实现“双碳”目标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积极响应。


本次论坛由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中国研究院院长王黎明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欧亚研究院执行院长许勤华共同发起。


文稿来源:国际合作部

审稿人:许勤华

微信编辑:马晓琴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最懂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信息能量一体化引发变革重塑:杨杰喊话全球合作伙伴奋进新征程(附PPT)2022China Focus@博鳌BD合作论坛成功举办!江苏33岁男子与两位“爱妻”举行三人婚礼?朋友圈截图被曝…太荒唐了!驱动冷板液冷技术落地,英特尔携生态伙伴赋能数据中心绿色转型【绿色金融】绿色产业资金周转情况转好—兴业绿色景气指数(GPI)报告(2022年11月)【万歌诗词】卷一、长短句任泽平博士参加“第二届新时代首都发展论坛”专家闭门座谈会中信银行对话中欧基金:展望权益市场发展,共话财富客户陪伴聚焦丨人大国发院区域国别论坛(第十二期):单边制裁的国际规制博鳌亚洲论坛: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2022年度报告:绿色转型亚洲在行动(106页)聚焦丨“APEC能源智库论坛2022”泰国分会场专题报道时隔8年,重回上海!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暨第二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本月底在沪举行会议预告丨中欧气候合作论坛Europe-China Climate Collaboration Forum一张地膜破解面源污染难题,洱海流域农业绿色转型寻踪全球气候变化对你健康的威胁超过任何一种疾病加强全球气候复原力聚焦丨“APEC能源智库论坛2022”成功举办 “共商能源低碳转型,共绘绿色发展蓝图”【绿色金融】绿色产业景气回暖—兴业绿色景气指数(GPI)报告(2022年10月)为全球经济治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浦东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与全球经济治理”分论坛今天开幕苏军摧枯拉朽,秋风扫落叶横扫日本关东军聚焦丨人大国发院区域国别论坛(第十一期):克孜尔石窟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上的地位和意义数字治理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西江月:乍显初秋风景触摸美国 31 小家趣事聚焦丨人大国发院区域国别论坛(第十三期):历史上的突厥与突厥语人群聚焦丨海南大学第四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即将开幕!直播预告丨中欧气候合作论坛Europe-China Climate Collaboration Forum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聚焦丨人大国发院区域国别论坛(第十四期): 全球不稳定性加剧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国际能源安全聚焦丨人大国发院区域国别论坛(第十期):中泰高铁潜在旅客研究及政策建议聚焦丨主流媒体关注2022中国留学生论坛论坛回顾丨第十三届全球建筑大师论坛圆满落幕 ▶ 马岩松、Georges BERNE发表主题演讲美柏医健邀您参加ChinaBio合作论坛,加速跨境战略合作!月光第二届中国-俄勒冈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论坛落幕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