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过亿的《见字如面》,终于来中国啦!丨种草机
信,有时是最隐秘的私人对话,有时是最严苛的公开“处刑”;
信,可以表达真实的自我,也可以传达热切的期盼;
信,是一颗时间胶囊,打开它,可以跨越大洋、神游世纪。
▲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你可以给未来的自己写信,可以给挚爱的亲人写信,也可以给陌生人写信,甚至是给全世界写信 ......
你也有机会读到“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到某些公开信,运气“好”的话还能“偷窥”别人的信 ......
▲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因为我知道,字里行间的温度,会一行行漫出纸缘,又溜进心坎。
1951年,一位6岁小女孩写给爱因斯坦的信
“ 若不能与你生活在一起,我根本就活不下去。是的,我决定四处漂泊,直到投入你的怀抱,能自称是你的家人,让你的灵魂紧紧裹住我的灵魂,送入精神之境。”
贝多芬致“永远的爱人”的信件之一
就在这段为病情所困、为爱人感伤的日子里,他还寄出了另一封截然不同却也传世许久的信,这次的收件人,是一位8岁的小姑娘。
她亲手制作了一本刺绣笔记簿,寄给自己的音乐偶像贝多芬,以表达对他的作品的感谢。贝多芬收到后,作为回礼,寄出了一封坦诚、热切、充满关怀之心的信——
信中的贝多芬,谦卑至极,他告诉这位小姑娘,要“不断前行” “要寻根究底”,并邀请她再次写信给他。“比起内心贫瘠的富人”,他更愿意到她身边去。
而这其中有些话,我甚至认为是贝多芬写给自己的:
“真正的艺术家从不骄傲,他不幸地明白了一个道理——艺术永无止境。他总是因为自己与目标之间的遥远距离而心情沉重。”
你问我在哪里读到的这些隐秘信件?
全在这套《见字如面》里。
▲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翻阅名人信件,了解他们私下的真实模样,看他们生活中的自我表达,看那些出人意料的反差;
看普通人的信件,了解大事件背后的小真实,体味生活里的怪诞与惊奇。
▲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世界另一端的共鸣、上个世纪(或是更久远)的共振:
凡·⾼在信中咒骂着⾯前的空⽩画布,达利声情并茂地表达自己在新作前的狂喜之态,约翰·列侬渴望竭尽所能去推广自己热爱的音乐……
⽢地敦促希特勒扭转战争局势,贝多芬渴望见到他的爱⼈,南丁格尔向刚刚收养了她的公猫“怀特先生”的女士叮嘱了护理事项,特斯拉异想天开地问“大自然会不会是一只巨猫” ……
▲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海莲·汉芙在《查令十字街84号》说道:“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不被察觉。”
现代人的阅读几乎全然被高效、快捷的碎片化文字所取代,而信件这种可以调动“五感”的传播手段,几近消亡。
希望用这套书,帮我们重拾“书信”这一时间胶囊,减慢生活的节奏,走进过去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和社会风物。
《见字如面》首发,更有独家礼盒版 ▼
字里行间,看得见的真实
172段真实故事,172个历史事件,172幅生动的字中画,172篇曼妙的乐章。
《艺术》
请把这本书想象成一本“口袋画廊”。
让我们听听看,那些放下画笔、抛开画布的艺术家们,如何用文字挥洒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对人格及尊严的捍卫以及言语间无法遮掩的“光芒”。
▲
1927年12月,达利写道:“ 我正在画的这些画让我快乐得欲仙欲死。”
见字如面,这可不就是达利嘛。
▲
1948年2月14日,马蒂斯于费城艺术博物馆的个展即将开幕,他担心自己的作品会给年轻的艺术家带来误解,特意从法国写了一封“苦口婆心”的信请求加到展览目录上——
“我总是试图隐藏我所付出的努力,并希望我的作品洋溢着春日的轻盈和欢乐,而不让任何人察觉我曾在它们身上下了多少苦功。所以,我担心年轻人会在我的作品中只看见绘画表面的轻松和浑不在意,并以此为借口疏于某些基础的练习,而那在我看来是很必要的。”
“我希望他们知道,他们不能像随手推开谷仓门那样,随意接近颜色;要想配得上使用颜色,一个人必须先经过艰苦的准备训练。”
爱是我们拥有的最接近超能力的东西。
爱仿佛也是最难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尽管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都于此下过一番功夫。
这本书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各种方式的爱:有为爱而改写法律的“宣言”;有让人哭笑不得的“备胎式”求婚信;有充满“反差萌”的示爱信;更有令人心碎的“墓志铭”式情书......
“若要说有什么事能让我在死前享受一把,那就是再也不用看到你这张不堪入目的臭脸在我的花园里晃荡。言尽于此,我可以心平气和地去截肢了。”
西蒙娜·德·波伏娃
波伏娃与萨特的半生情缘常被世人提起,但可能鲜有人去关注他们与各自情人之间的书信。这封信来自一个心碎的女人,不为别的,我单纯地想要把波伏娃的文字分享给你——
“事实上,比起冷冷的怒火,我更常以无泪的悲伤应对,直到现在,我的眼睛依然很干,干得同熏鱼一样,但我的心已经成了混浊又软烂的奶油冻。”
“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没有自尊。”
《猫》
这里有一系列关于猫的奇妙信件:有来自猫的奇思妙想,有关于猫的生死故事,有对“罪犯猫”的辩护,有对猫的牢骚与抱怨 ......
尼古拉·特斯拉
1939年, 83岁的“电力之父”尼古拉·特斯拉在一封写给好友的信中,道出了他终生迷恋电力的原因。(是的,汽车品牌“特斯拉”之名,灵感也是来自这位老哥的名字)
“我在昏黄的暮光中抚摩玛卡克(特斯拉的猫)的背时,见到了一个让我目瞪口呆的奇迹——他的背像一块光做的被单,我的手摸过那片光时,一阵火花飞溅,声音响彻整座屋子。”
“大自然会不会是一只巨猫呢?如果是,那么是谁在抚摩他的背?”
杰克·凯鲁亚克与他的猫
1960年,作家凯鲁亚克的母亲写信告诉他,家里的猫小泰克走了——
“ 他虽然是只猫,却像个人,与你我一样的人。我把他埋在篱笆角落的忍冬藤下。我根本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我老是朝地窖门那里看,希望看到他从那里跑出来,叫一声 ‘喵’。”
扉页的猫,以及更多的猫——
伊丽莎白·泰勒与她的猫
1974年,伊丽莎白·泰勒写给自己走失的猫咪——
“ 我看见你了,我美丽的男孩。我面前是闪亮的棕黑色岩石,我在那上面的倒影中看见了你。雨后的叶子水光闪闪,在我的眼中摇曳不止,我在每一片叶子上看见你那碧绿的眼睛。”
《音乐》
这是一本旋律优美的书信,有的出自百年前的音乐大师之手,有的出自上世纪的摇滚“老炮儿”,有的出自言辞犀利的乐评人,有的出自满心怨怼的愤怒粉丝......
▲
1860年,在波德莱尔写给瓦格纳的信中我们看到,平日挑剔、毒舌的他,夸起人来也是直截了当,毫不吝啬溢美之词(但他仍不忘记先自夸)——
“ 我一直认为,伟大的艺术家无论享有多么高的声望,总不会对发自内心的真诚赞美无动于衷,特别是当那赞美同时也是在表达感谢。当这感激的呼喊来自一名法国人之口,它就更有特别的价值了:法国人总是有种过于热情的倾向,而我们这个国家,人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绝不逊于对绘画和诗歌的。”
音乐家威尔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一位听众写信要求威尔第给他报销看《阿依达》的全部费用,这其中还包括晚餐的钱!并扬言《阿依达》将永远在档案里积灰!
而最终这场闹剧以这位观众写下一封“永远不再看威尔第的歌剧”的保证信收尾。哦,不对,应该是以威尔第把这封保证信公开在多家报纸上收尾!
不到10岁的马友友与姐姐马友乘
你还会读到,1965年,仅7岁的马友友是如何在华盛顿慈善晚会的舞台大放异彩,而台下坐着的就包括肯尼迪及其夫人。
当时担任主持嘉宾的作曲家伦纳德·伯恩斯坦,为马友友及姐姐马友乘献上了一篇精彩的介绍词。此后三年,马友友给他写去了一封信——
“你还记得我吗?我现在十岁了。” “如果你有时间,我很乐意为你演奏。”
约翰·列侬
1971年9月14日,披头士乐队的约翰·列侬正坐在飞机上,写着一封给《纽约时报》的信,以回复前一年该报刊登的一段犀利批评:披头士乐队“占尽了黑人音乐的便宜”。
“早期,我们不唱自己的歌——那时的作品还不够好。但我们总会告诉所有人,这些歌的原唱都是黑人歌手,我们热爱这些音乐,想尽己所能,以各种方式推广它们。”
《太空》
如此之近却又如此遥远的目的地。
这本书信,基于一个比任何个体都更宏大的主题,其中收集了30封由宇航员、天文学家、工程师、政治家以及那些如你我一般仰望星空的普通人写的信。
你将会读到一位自豪的父亲在儿子踏上前往太空的征程前夕写给他的信,一位宇航员写给妻子的“告别信”,以及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踏上这一征程的人的感言......
《战争》
停止战争吧,别让和平鸽口中的橄榄枝滑落。
很难想象,那些意义非凡的字里行间究竟能够蕴含多大的能量,它能让面对痛苦的军人获得些许慰藉,也能在生死存亡的时刻提振士气。那是心底最深处对和平的向往啊!
“ 她给我讲了她的痛苦,似乎需要我来帮她渡过难关。这位心碎的母亲的故事让我流下了眼泪,挂了电话后,我为她埋头放声痛哭。这是一位为自己成年的女儿去世而悲伤的母亲,她打电话来寻求我的帮助。我一边抽泣一边想,我尚未彻底走出自己的悲痛,又如何能够帮助她呢?”
——《星期天泰晤士报》
《见字如面》首发,更有独家礼盒版 ▼
别吝啬笔墨,我们来一起写信
10.《见字如面》套书*1
本文为广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