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西
回望十年征途,我们奔赴在一条怎样的道路上?
全面小康路、飞天寰宇路、奥运金牌路、科技强国路……有些路,在出发前都不为外界所看好;有些路,要拼尽全力才能取得微小的突破;有些路,鲜有人走过,于是我们选择开山辟土、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有些路,即使有十二分的艰难,也阻挡不了我们非走不可的决心。一项项重点工程、一个个国之重器、一次次创新突破,每一条路,我们都走得如此坚定。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每个人都是星夜兼程的“赶路人”,始终心怀信念地走在路上,不惧风雪、无畏山海,推动着中国的发展走向一个又一个必然到达的高点。
这一年,中国女足时隔16年再夺亚洲杯冠军、中国代表团创下冬奥参赛史最好成绩,运动员们用实力和行动,在世界竞技赛场上展现出属于中国人的拼搏精神。和若铁路开通运营、福厦高铁铺轨贯通,祖国的基建工程延伸至更高更远的疆土,让天堑也变为致富通途。全球首款大众卫星手机发布、第三艘中国航母首次亮相、中国空间站首个科学实验舱成功发射,曾被制约的中国科技之路,如今已闯出自己的一片壮阔天地,在全世界大放异彩。
时代向我们发出的提问,时间已为我们给出了回答。谨以此片,献给所有走在路上的人,不论是伟大的或是平凡的,不论是有力的还是无声的,每一个向上的脚步、向前的足迹,都值得我们为之鼓掌喝彩,每一段路途背后的故事,都让我们更加相信相信的力量。作为中国境内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维吾尔语里意为“走进去,出不来”。这片延绵万年的沙海总面积达三十多万平方公里,宛若一片隔绝生机与繁荣的“死亡之海”。在荒漠之上,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一直制约着和田地区的发展,2008年,塔克拉玛干环线至关重要的一环——和若铁路——正式纳入规划。然而,穿越沙海的这条路充满了艰难与挑战。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原因并不抽象:寸草不生,流沙,一年中有7个月是风季,没水、没电、没信号,环境极其恶劣。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建造铁路,前提是动工前长达8年的勘察、规划与设计。为了避开严重风沙危害和生态脆弱敏感地带,工程师们先后研究了几十条不同走向的设计方案,累计研究长度达上万公里,最终确定了目前的825公里线路方案;为了绕开一棵树龄较大的胡杨,他们先后在瓦石峡河上中下游研究了3个跨河方案,再三思量后采用了延长铁路桥的方案。“虽然增加了投资,但是为了保住胡杨,一切都值得。”和若铁路总设计师说道。2022年6月16日,和若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与已开通的格库线、南疆线、喀和线相连,使得“南疆环线”正式形成闭环,至此,补全了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的最后一块拼图。和若铁路犹如一条经济“大动脉”,彻底结束了南疆地区五县三团不通火车的历史,更是把南疆地区与内陆的铁路运输距离缩短了1000公里,对沿线经济发展和特色产品走出新疆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死亡之海”变成“希望之海”,是生命绽放的的奇迹,更是数千名心怀信念、无惧风沙的中国铁建人共同缔造的必然结局。北京时间2022年7月24日,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托举着问天实验舱一飞冲天。约13小时后,一场令所有人都屏息以待的“太空握手”——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合体——任务圆满完成。7月25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短短两天时间内,中国航天工程又往前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而在这短短两天时间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心血与奋斗。为了保证长五系列火箭成功执行“零窗口”任务,科研团队反复对发射流程进行优化,预留出2.5分钟的故障处理时间,同时对起飞时间设定了偏差修正,以确保火箭如果推迟0到2.5分钟发射,都能在飞行过程中自动修正飞行偏差,将“问天”精准送入预定轨道。而与火箭分离后,“问天”还需要进行6次变轨,来到与天和核心舱相距52公里的位置。两个重量均超过20吨的庞然大物交会对接,无异于在太空“穿针引线”,不仅如此,问天实验舱还携带了两个巨大的太阳能帆板,这对“巨型翅膀”让整个对接过程的控制难度之高堪称空前。为避免对接产生的碰撞冲击损伤“翅膀”,科学家们决定让太阳翼分“两步走”,按7个步骤进行展开,中间还会有一次“中场休息”,全程历时80分钟。此外,航天科技工作者还研制出抑制柔性太阳帆板振动的方法,用四两拨千斤的“中国功夫”,让问天实验舱最终能在太空中平稳“翱翔”。
▲ 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 新华社/图鲜有人知道,今年正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项目的30周年,当年的“三步走”战略,如今已经进入了“关键之战”的最后一步,跨入“而立之年”的载人航天工程,在宇宙探索之路上已然走得愈发笃定而有力。2003年“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宇航员杨利伟走出舱门向人们挥手示意的画面,至今仍印刻在无数中国人的脑海中;2021年“神舟十三号”中国首位女航天员王亚平为女儿“手摘星辰”的承诺,又为这项“英雄使命”增添了一抹浪漫而温柔的色彩;从“天宫一号”到“中国空间站”,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中国航天为人们带来的感动已经远远不是某一次发射、某一次返回,而是每一次成功背后凝聚的无数付出和拼搏。
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梦想中的“天宫画卷”,如今已缓缓拉开帷幕、初显惊艳。神舟、天舟、天和、问天……伴随着一次次颇具诗意的出发,中国航天也在向世界传达着这样一个决心:“在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中国航天永不止步。”“通往山顶的路有很多条,我们选择最难、也是最有价值的那一条。”早在2014年发布会上,余承东的一席话似乎就提前印证了华为Mate系列在突围之路上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路走来,每一款Mate都让人们眼前一亮。首款华为Mate系列亮相,凭借当时全球最大的手机屏幕,成为智能手机迈向大屏时代的新开端;搭载全球首款一体式按压指纹解锁等创新技术的Mate 7,成为华为乃至整个中国智能手机高端化的里程碑;应用华为第一颗人工智能手机芯片的Mate 10、首发麒麟980处理器的Mate 20、搭载5G双模和更强悍的处理器的Mate 30……华为Mate系列因创新而生,以领先科技革新用户体验,不断探索科技创新的新高度,成为高端旗舰手机的代名词。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公布的 2020年4月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报告,华为市场占有率高达21.4%,超过三星首次登顶全球第一的位置。然而就在华为意气风发、继续稳健向前之时,却遭遇了发展路上最沉重的打击。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接二连三的制裁让市场对于华为的未来普遍悲观:华为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身处困境的华为并没有选择后退,而是凭着一股韧劲激流勇进。研发历时三年,耗资达35亿元,2020年10月,Mate 40系列产品逆势发布,品质依旧。领先行业一年以上的5nm芯片,全焦段、全时段、全方位进步的影像,更好看更平衡的星环美学设计加持,让华为Mate 40系列成为诸多用户心中最佳高端手机之选。正是这样的大手笔、高投入,华为Mate系列坚持技术创新的大航海,顶着星光、跨越山海,给出了属于Mate的答案。内部的压力,外部的质疑,都没有动摇华为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正如Mate 40所致敬的“胡杨精神”那样——成为荒漠里最强的树种,一旦扎根,便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用顽强的生命力,点缀荒漠的灿烂辉煌。
2022年9月6日,华为时隔两年再次推出Mate50系列产品,汇聚创新科技之大成:在数年积累的基础上,首发升级高端影像技术品牌XMAGE——一套由软、硬件多维构成的影像系统,包含光学设计、机械结构、光电转换、图像算法等四大技术底座;搭载昆仑玻璃,整机抗跌落能力提升至10倍;全系支持IP68级防尘防水,最大支持6米抗水……尽管各种“黑科技”已经为Mate50的领势回归给出了强大支撑,但更加夺人瞩目的亮点,是Mate50成为全球首款支持北斗卫星消息的大众智能手机。这项“向上捅破天”的技术,让Mate50手机能够直接通过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送文字短消息,且不需任何额外的设备附件,用户即使身处远洋、荒漠、深山、极地等网络盲区,也可通过北斗卫星系统收发信息,可以说开启了手机通信的一个新纪元。而Mate50系列的一众极致技术,都在“始于昆仑 跨越山海”的穿越行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华为联合中国探险协会的冒险家,携带Mate50,翻跃了海拔5450米的昆仑克里雅山口,在极限的自然环境下,全方位地展现了Mate50的硬核与卓越。昆仑之行,也是华为在向外界传递:正是这种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昆仑精神”,才让华为走到了今天。
“十年前我们就下定决心,要打造真正的高端品牌,为大家带来真正伟大的产品。”正如余承东所说,Mate系列永远值得我们相信,“一直被追赶,从未被超越,能超越Mate的,只有Mate。”十年间,从巨屏手机到高端旗舰,从“胡杨精神”到“昆仑精神”,Mate系列一步步构建了高端旗舰的美学规则,定义了高端旗舰的行业标准。十年迭代,每一款Mate的诞生都集结了行业当时最成熟的领先技术,并融入了对行业趋势的前沿思考,打破想象边界、突破技术创新、引领舰队前行。在去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科技创新被放在显要位置,并作为第一项任务进行了专章部署。这在我国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历史上尚属首次,足以显示科技创新受到的高度重视。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主旋律下,国家基建探入荒芜腹地,中国航母朝浩瀚大海驶去,航天工程一年更比一年强悍硬核,而华为Mate的这十年,也正坚定不移地在这条艰难但正确的路上前行着——用极致卓越的研发成果和敢为人先的勇敢者精神,与无数中国企业、中国品牌一起,共同推动中国科技走上自主创新的世界高峰。在穿越万里沙海的路途中,人烟稀少、荒芜一片,但中国基建用扎实的脚步开辟了一条“奇迹之路”。在探索浩瀚宇宙的道路上,一次次的太空实验,让中国人的“天宫梦”触手可及,一句句航天站的“北京明白”和宇航员的“感觉良好”,都成为中国航天路上一步一脚印的生动写照。行进在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上,国民品牌用“逆流而上”的敢为精神突出重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决心。攀登者永不止步,前行者总会抵达,我们始终相信,只要走下去,就会有曙光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