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突发心梗!她用60分钟跑赢死神!请把这篇救命指南转给所有人
我们经常听到心梗猝死的案例,每一例都让人惋惜不已。
沈阳的一位女士,靠着沉着冷静处置,挽救了突发心梗丈夫的生命,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沈阳晚报报道了尹女士抢救丈夫的1个小时中包含的细节,希望能给予大家警示与提醒。
讲述人:尹女士,沈阳人
作为一名红十字爱心志愿者、我对心梗的发病症状、治疗过程熟记于心。
可从没想过自己的丈夫会突发心梗,更没有想到凭借自己掌握的心梗急救知识救了丈夫一命。
突然发病!
胸闷、哗哗流汗、小便失禁
我丈夫有长年吸烟、喝酒的不良嗜好,近期还经常熬夜,这些正是心梗的高危因素。
事发当天,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丈夫独自驾车去探望他的妹夫。丈夫告诉我,刚到妹妹家他就感到胸闷,随即浑身出汗,四肢冰凉,最尴尬的是,小便失禁了——从未遇到这样的情况!
他马上离开妹妹家,使出浑身力气,开车15分钟回了家。独自爬上四楼,已是气喘吁吁,汗透衣裤。
可能怕吓着我,丈夫嘴里还连说着“没啥事,睡一觉就好了”,随即朝卧室走去。此时,正在客厅看电视的我听到“胸闷”、“出汗哗哗的”这样的关键词,“心梗”二字立刻浮现在我眼前!
四处翻找急救药!
急救药物暂时救命!
我马上跑进卧室,看到丈夫脸色煞白,嘴唇铁青。
“你千万别动!马上躺下!”我命令他说,同时,立刻拨打120。
随后,我搬出药箱翻找,找到“急救药物”立即为丈夫喂服。即使这样,丈夫还觉得我叫120是小题大做,认为开车去就行。我执意叫了120车!
大汗淋漓就证明是心梗急性发作,如果是左支动脉堵塞了,可能几分钟就没命了!我心底对自己说,怎么办?!我让自己冷静下来。
坚决阻止丈夫上厕所!
一用力斑块脱落,就没命了!
我赶紧打电话给女儿,让她立即回家。同时,我打电话找附近朋友求助:我丈夫可能得了心梗,一会儿急救车就到小区了,你现在赶到小区门口,看见急救车指引他们一直到咱家,别让车浪费时间,快!
丈夫提出想上厕所,我明确告诉他现在不能动,尤其是上厕所,一使劲就容易让心脏血管的斑块脱落,可能就没命了!
心梗患者有多少都是猝死在马桶上的啊!
120赶到!
对急救医生说最关键症状!
120到了!我第一时间和急救医生汇报病情,没说多余的话,说最关键的症状——胸闷,胸痛,大汗淋漓,已经服用硝酸甘油,怀疑是心梗!
急救医生立即给丈夫做心电图,显示“疑似心梗”。急救医生建议我们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要做造影。
一开始,急救人员建议送去军区总医院,但行驶途中,丈夫相继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急促、脉博不稳等症状。我立即拿定主意:去距离最近的中心医院!
手术签字果断迅速!
别因由于无抢救时间!
13分钟后,急救车终于开到了医院,转送至ICU。护士拿来七八张各种告知单让我签署,我拿起笔快速签“知情、同意”,并说“家属配合医生治疗”。赶紧去办入院手续。
丈夫的心电图已经显示大面积心梗,现在要立即实施心脏支架手术,需要签字。
医生说,如果晚来10分钟就来不及了。我没有一丝疑惑,立即签字“同意”,护士带着单子返回导管室,告诉医生可以立即手术了!
丈夫被推进手术室,我紧绷的神经一下子“瘫痪”,眼泪一下流了下来,因为心脏手术室是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
5个小时后,好消息传来:
丈夫转危为安,他得救了!
这一个小时的生死急救,看的人无不紧张到窒息,冷静果断临危不乱,以及丰富的心梗急救经验,值得更多人学习。
心肌梗死如何预防
心肌梗死、心律不齐等都可能导致猝死,而且容易在清晨发作,有饮酒、吸烟习惯的人发病率最高。
人在醒来时,自主神经处于失调状态,血管状态会发生变化、血压上升,作为心脏营养血管的冠状动脉变窄,各种激素被分泌出来,与血液凝结相关的因子也会发生变化,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进而诱发心梗。
预防心梗在清晨发作,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调节自主神经平衡。
1.每天早晨要在自然光的照射下缓慢起床,以防血压急升。洗漱后,吃一顿丰盛的早餐,保持饮食规律。
2.每天尽量在下午做些运动,以提高心脏机能。散步对维持肌肉力量和生理功能有很好的效果。单位离家较近的话建议步行,而且可以爬爬楼梯。
3.戒烟限酒。因为吸烟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而酒精摄入量与高血脂、脑溢血等疾病的患病风险呈正比。
4.每天盐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并少吃腊肉、熏鱼等含过氧化脂质的食物。
秋冬交替心梗高发。据统计,每年11月正值秋冬交替,是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期。由于气候严寒,全身血管急剧收缩,并发生痉挛,血流不畅导致心脏出现缺血性改变,进而诱发心梗。
如果平时心脏就不太好的人,建议身边常备硝酸甘油、救心丸等急救药,而且要认真观察各种预警信号。需要提醒,心梗时的疼痛部位,除了上面所说的胸口压迫感、肩臂疼痛,还有其他多个部位,比如上腹痛、头痛、脖子痛等,不论疼痛出现在哪个部位,只要是突发又比较剧烈的,都要考虑是否与心脏有关。平时还应该多补水,如果喝水少,血液浓稠度就高,容易出现血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三甲传真综合沈阳晚报、人民网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