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握未来的“硬核准备”在哪里?在真实商业世界摸爬滚打过就知道了
看点 怎样的教育才能帮助孩子在离开校园后仍具备足够竞争力、把握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要真正弥合校园和职场、社会之间的鸿沟,仅停留在行业知识层面的学习还远远不够。在这一点上,普华永道面向高中生开设的You Plus Achiever项目令人眼前一亮:商业精英亲自下场指导项目,复刻真实职场,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真正领略商业世界。更可贵的是,在引导孩子们深入一线、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还教给孩子探索世界和自己的能力,帮他们建立目标感。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张楠 编丨Iris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形势愈发复杂。
为人父母,难免忧心孩子的未来,现实也没有让我们“松口气”:既没有足够的行业常识,又容易被动、情绪化、团队协作能力差.....文凭越来越高,职场表现却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越来越多企业忍不住吐槽,他们想要的,跟学校教给学生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这并不难理解。在学校的单一任务模式下,学生们既没有向外看的机会,也没有自我探索的场景。于是,近了说,不知道选什么专业;远了说,毕业了不知道做什么,只好一边焦虑一边“摆烂”。
在这样一个全球难题之下,许多职业教育领先的国家,职业启蒙甚至从小学就开始了。比如,在芬兰,自小学开始,每所学校就配有职业规划老师。
在国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2020年,就有人大代表在两会提出,“建议将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融入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关于职业探索的活动、课程出现在中小学校园里。
但要真正弥合校园和职场、社会之间的那道鸿沟,这些可能还不够。
从校园到社会
断裂的那环究竟是什么?
David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小学毕业,就被保送进了杭州外国语学校。今年高考前,他又早早拿到了浙江大学英语专业的保送名额。
一路顺风顺水的学习生活,怎么看都是一个不愁未来的孩子。但今年夏天,David开始自我审视了。
他对金融行业一直很有兴趣,也希望自己未来能在相关领域学习、工作。但是,他第一次这么明显地感受到,要成为一名职业的金融从业者,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David在Achiever项目课堂上
这种意识,源起于他在大学开学前参加的一次“沉浸式商业体验项目”,也就是普华永道的You Plus Achiever(以下简称Achiever)项目。
1. “原来ESG是这个意思”
在项目面试环节,David就发现,其他同学绝大部分都是读国际课程的,在学校就修过经济、金融相关的课程,但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面就比较窄。
但进入项目学习后,David担心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因为涉及到的商业概念,对所有学员来说,几乎都是陌生的。
“比如一些商业领域的专业术语,像是B2B(Business-to-Business)、B2C(Business-to-Consumer);
David参加的Achiever项目,就是普华永道ESG可持续发展创新教育事业部所开设的教育项目。
即使不熟悉商业领域的朋友们,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也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作为知名的“四大”之一,普华永道向全球企业提供审计、税务、咨询等业务,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常年名列前一百名之内。
直接跟着行业精英学习,David得以在实践操作的每一步中,都学到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就拿咨询公司极具辨识度的PPT来说——
一般公司汇报的PPT,每页的标题往往是:
但是普华永道会建议学员们这样写:
每页的标题链接起来应该是一个有逻辑的小故事,用专业的话说,也就是运用商业分析的思维。
2. “从被动到主动”
而David真正的挑战,其实是一种思维上的转换。
项目中,普华永道的老师们会带领学员,以PBL(项目式学习)的形式,学习商业课程。每天白天的课程结束后,晚上还有像“头脑风暴”这样的小组作业,期间需要大量的小组讨论。
但一开始,大家互相还不熟悉,免不了冷场和尴尬。作为小组leader,David就需要率先站出来,打破僵局。David平时也不“社牛”,但在一个专业场景下,有一个任务需要他去克服,他就会自发地积极主动起来。
Achiever项目学员小组讨论
“平时在学校,我们很少会主动提问或者发起讨论,但在这次项目里,或者以后的职场中,没有人要来告诉我们做什么。我们必须要主动起来。”David说。
这种成长速度,让外滩君和同事们也忍不住赞叹起来。放眼当下的年轻人,能在工作几年后表现出“主动意识”的也少之又少。
才刚18岁的David还有更深一层的洞察:“被动”背后,很可能是“害怕出错”的学生思维在作祟。而要在商业领域中有真正的创意产出,就必须要克服这种心态。
“脑暴”环节,老师告诉学员们,任何想法都可以写便签贴到白板上。“不管多离谱,先想再说,哪怕有明显的破绽,如果能在第二轮复盘时,找到一个突破口,它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点子。”
David正在跟老师进行讨论
在普华永道,David也看到,即使是已经成为行业大牛的老师们,也需要这样犯错、更新,再犯错、再更新,正是这样才产出了一个又一个有价值、有创新的咨询方案。
3. “商业+X,打消了我的畏惧感”
比尔·盖茨曾推荐过的《范围》中,该书作者、美国调查记者大卫·爱泼斯坦(David Epstein)提出:表面上看,当今世界要求人们的职业生涯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但实际上,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从一开始就专注于某个领域。有不少成功人士都在不同领域体验和徘徊过,最后才在特定的领域深入钻研,做出成绩。
因此,他认为,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拥有广阔的视野,能够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接受不同的经验和观点。
基于此,Achiever项目对于那些非商科专业的孩子们来说,也是一次珍贵的职业体验:商业思维加其他学科的跨界融合,更符合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
Callista参加Achiever项目
另一位学员Callista印证了这一点。
她现在上海包玉刚学校读十年级,目标院校是伯克利音乐学院。但参加Achiever这个商业项目后,她看到到另一条能选择的道路。Callista说,老师在课上深入浅出的讲解,打消了她对商科非常学术专业的畏惧感。
由此,她意识到,以后也不单单只靠技术或知识层面,还要和社会层面有所联系。用自己所学为社会做贡献、培养自己的领导力,“让自己过得好一点,也让世界更好一点”,对于日后的工作同样重要。
✽关于普华永道Achiever项目,文末有更多详情介绍~
所谓职业素养
真实社会才是最佳课堂
在接触Achiever项目的过程中,外滩君发现,很多孩子对商科的好感,很多都来自家庭影响。
他们的父母本身可能就是打拼多年的商界精英,也正因如此,他们比其他人更清楚地意识到:所谓“职业素养”需要的很多思维和软技能,比如自我发现、团队合作、批判性思维、利他思维、自我形象的推广,以及一定的冒险精神……都是决定孩子未来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而要培养这些,不能依靠纸上谈兵,只有在真实的商业世界里摸爬滚打一遍之后,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秘诀。
目前在上海英国学校读高三的Brian,就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对商科产生了兴趣。他在学校选了IB经济学,参加过沃顿商学院的夏校,也在银行里实习过一段时间。
Brian正在与组员进行讨论
“因为疫情,沃顿夏校是线上进行的,所以体验比较有限;银行实习不太要求独立思考或有创新的想法。”Brian说。
相较之下,Achiever是第一个让Brian真正进入到纯粹、真实的商业环境中的项目。这种“真实”包括两个维度:
1. 结果导向
在这次项目中,学员们的任务是通过实地考察、市场调研,提出一份切实可行的商业计划书,为慈善超市的一家零售门店提供运营诊断。
Brian坦言,他以前觉得咨询行业可能就是“拍脑瓜”、“画大饼”,但亲身经历一番,才体会到,需要多少实践过程,才能产出一个有价值且可执行性强的操作方案。
学员们到店实地考察
这种体验,已经远远超出了坐在教室里进行商业知识层面的学习。这就好比“知道什么”和思考“做什么”和实践“怎么做”,是不同的内涵。
2. 洞察他人
在参加Achiever项目前,Brian和其他多数学员其实都不太了解,国内还有“慈善超市”的存在。但随着实践的逐步深入,Brian了解到这种模式诞生背后的思考:它要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哪些人?商业如何赋能慈善,帮助更多的人?
这也许正好解释了,“社会意识”位列Achiever项目四大核心课程的原因。往大了说,培养商业精英的“社会意识”,才能让这个世界更好;往小了说,任何职业都需要对他人需求的洞察。
学员们采访门店负责人
同样作为职场人,外滩君深有感触。在学校的单一场景下,学生更多时候是在跟自我对话;但在职场中,关注他人、思考他人需要什么,也同样重要。
而Achiever项目的用心,让他们看见更大的世界,关注“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变化已经肉眼可见:
David更能理解爸爸的工作,常常和爸爸讨论经济方面的时事;
向内探索
需要做具体的事
美国经济学教授布莱恩·卡普兰(Bryan Caplan)在其著作中指出,大部分学校课程对真正进入行业工作是无用的。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以内部视角解释为,因为老师们只能教自己会的东西。而大多数老师从来没有真实的职场经历。
至少在职业探索和启蒙的教育中,确实如此。真实职场中的老师,比起说理,更倾向于在具体工作的推进中去影响学员。
比如Brian小组的PPT,在结业式汇报的前一晚,还被老师“几乎全部推翻、重来”了。
“第一版PPT,老师直接指出了逻辑不连贯的问题。前期的调研、分析和最后的行动提案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看上去,这个方案其实就有点‘拍脑袋’了。”Brian说。
Brian在结业式上做提案报告
再次提起来,Brian坦陈,“应该是前期小组的合作和分工不太合理,我们分好了part就各做各的,没有考虑到整体的关联性。”
解锁一个行业领域的真实样态,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还有一个非常直观的好处:向内探索更进一步。
苦于没有足够系统、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许多人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的问题,但在从学校到职场的过程中,甚至在进入工作后的很多年,都还是要在一次次受挫或抉择时,面对这个问题。于是,星座血型、学习风格归类、MBTI人格测试,挨个儿试一遍,还是拿不准。
但就在Achiever项目的几个孩子身上,外滩君感受到,要了解自我、摆脱迷茫,就需要去做具体的尝试。
学员们在小组中各司其职
之前,Brian并不确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只是觉得自己用排除法确定了几个不可选项,“我好像不是很擅长科学,也不太了解艺术。我爸经常会跟我聊一些金融投资方面的话题,所以我就慢慢觉得,这个方向挺有意思。”
真正明确这个目标,正是在Achiever项目后。
“说实话,之前我并不是非常了解这个行业,但是这一次,不仅是直接跟这个行业内的老师前辈学习,还要直接进入实践层面。所以,不管是专业概念还是工作场景,我都有了更具体的了解。”Brian说。
现在,他的目标是去卡耐基梅隆大学读商科。正在准备今年的早申,Brian还把这段经历写进了申请大学的个人陈述中,“最早那版只是平铺直叙地,我做了哪些事,我很厉害。但后来,我决定把Achiever项目中的一个瞬间,和我当下的感受写进去。我觉得,这是一段很好的经历。”
学员们的毕业合照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曾在其著作《目标感》中强调:“目标感,是驱动我们每天大部分行为背后的一个动机。”
在戴蒙看来,有目标感的孩子,都有高度动机,会自动自发的学习为达到目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展现少见的务实效率。
在Brian的身上,的确体现出这种特点。他笑着说起一段“糗”但真实的心路历程:觉得计算机行业很有趣,所以也想过要不要去写代码,“后来觉得Java好难啊,还容易‘秃头’,就算了。”
可是在Achiever项目里,Brian也和队友有过很艰难的经历。尤其是准备汇报提案的最后一天,他们几乎累得“脑子都转不动了“。
但是,回忆起这些,他还是更愿意在“疲惫”前面加上一个“亢奋”——真的感兴趣,所以面对挑战也甘之如饴了。
或许这也是普华永道You Plus Achiever项目带给教育者们的另一层启发:教给孩子探索世界和自己的能力,帮他们建立目标感,才是关键的取胜之匙。
You Plus Achiever项目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