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很明显,银行现在也开始着急了

很明显,银行现在也开始着急了

房产
最近,各大银行的出镜率意外有点高
首先就是,各大银行都在拼命往外借钱了
什么随薪供、连连贷、怡浦e商贷等各种贷款方式层出不穷,更夸张的是有的新房在产证出来后第二天就放款了
最近还有一个颇受关注的新闻,多家银行下调了个人存款利率
此外,同样一个劲往下调的,还有房贷利率
数据来源:《华夏时报》,截止10月14日
从4.6%到4.4%,再到现在至少有12个城市的首套房商贷利率直接“破4”,在此期间无数购房者的心情真可谓是跌宕起伏
而短短几个月内,一方面银行降低存款利率,同时降低房贷利率,这些越发频繁的动作都在表明一个信号,现在连银行都开始着急了

01
最明显的,银行的支出成本正在不断增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最近的消费变化,就是好像现在大部分人都不咋花钱,甚至都不知道该把钱花哪

去旅游吧,疫情之下旅游圣地都成了泡影,拿去买房呢,现在的楼市不景气,大众的避险意识也越来越强

那么,大部分没花出去的钱去哪了

被存起来了

要说中国人喜欢存钱这事,那是全世界都有目共睹的,但是今年中国人民往银行存的钱,就连银行都是始料未及的

没错,单是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就存了10 万个亿

知道,即使在疫情突发的2020年上半年也只增加了8.33万亿元,这也就意味着,在上半年,平均每天约571亿存款涌向银行

什么概念

要知道,对于银行来说,最大的刚性成本就是付给存款客户的存款利息

举个例子,如果按照活期存款的年利率是0.25%来计算,将一亿元存入银行,按照一年计算利息大概有25万,划到每天约为685元

而一天571亿入账,算下来就相当于每天银行所需支付的存款利息大概在39万左右

面对如此巨额的存款利息,银行能不着急吗
除此以外,国人的储蓄意愿也在节节攀升

不久前,据央行发布今年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 “更多储蓄占比” 结果为有数据以来新高,达到 58.3%

可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还会有更多的居民投身到攒钱行列中来

也难怪我们看见,继4月个人存款利率下调以来,今年9月众多银行再次开始下调个人存款利率,且此次利率下行覆盖的存款品种更为广泛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
包括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5年期的定期存款年利率均下调了10个基点,3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也下调15个基点

难道钱不是越多越好吗

要知道,按照正常的逻辑,收取储户存量,然后放贷,从而赚取存款和贷款之间的息差,这就是银行的营业模式

所以按理说,越多的储户存量其实会带来更高的银行收益,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以来银行都是鼓励大家存钱的原因

但为什么现在变了

很大一个原因其实是,这条营业模式的后半段,放贷出现了断层


02
另一方面,银行的贷款营收增速在持续下跌
一直以来,在国内的所有企业中,净利润的头部企业基本都是被银行垄断
而现在,银行营收和净利润增速,都在快速回落
据东方证券统计,一季度,41家上市银行的整体营业收入(扣除其他业务成本)增速约为4.4%,相比2021年全年降低了3.4%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其实,2022年上半年的贷款投放不仅不弱,并且还创了历史新高,高达13.68万亿,而问题就在于个人住房贷款大幅度减少

早些年,不少银行的新增贷款中,甚至有半数来自个人住房贷款,不过,这种现象在今年上半年戛然而止

据第一财经根据上市银行中报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六大国有银行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仅新增4479.6亿元,仅为去年上半年的36%,创下历史新低

这还是六大国行,至于中型银行13家股份行、区域性银行,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仅新增596亿元,甚至抵不上邮储银行一家的新增个人房贷

但是这还没完,更令银行着急的是,不仅不借钱,更多人甚至在提前还钱了

综合1-9月份的数据,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分别累计同比减少约5400亿元和2.4万亿元

尤其是中长期贷款降幅可谓一泻千里,且多次出现居民中长期贷款“净偿还”

这也就意味着,对银行来说,近期居民还的钱比借的钱还多

至于居民中长期贷款嘛,不是房贷就是车贷,更多的是房贷,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上半年关于提前还贷的话题热度一直不减的原因

放在以前,房贷可以说是银行最优质的资产

因为贷款所获利息足够高,且贷款规模又足够大

就好比一个人将200万存入银行,银行给的存款利息是3个点,而现在另一个人需要向银行按揭200万买房,贷款利息是6个点

这一来一往之间,不花一分钱,银行就净赚3个点

可别小看这几个点,落到全国十几亿的居民身上,其实这真的是一笔非常不小的营收

所以为什么不断调低房贷利率,可能就是房贷放出去的不多,是需要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房贷的

而对于银行来说,其实是希望更多的钱流向房地产的

于是我们看到,房贷业务接连受阻的情况下,银行将目光标准了二手市场

显然,银行之所以要顺利推行二手房“带押过户,更主要的原因也是为了保住存量房贷,努力实现增量房贷

一边是存钱的人越来越多,一边是贷款的人持续降低

支出营收双双遇难,银行自然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解决,无论是降低个人存款利率,还是接连下调房贷利率

其实也象征着整体大环境下,人们对现金流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


03
银行不断动作的背后,是社会性的持续降杠杆
高房价导致的房贷债务,显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而承载足够多钱的行业,就越可能被资本市场冲击,这里当然也包括房地产行业
过去20年,贷款买房是件寻常事,一轮轰轰烈烈的居民加杠杆大周期,主导了无数家庭财富变迁,居民部门杠杆率也从个位数上涨到逾60%的高位
如果你仔细看看近年来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变化,其实很大程度上这就是一张客观反映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数据来源: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

从这张图我们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出,在整个大周期下人们的购房意愿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自2009年居民杠杆率明显加速提升后,2021-2022年,居民杠杆率开始维稳甚至出现了下降
这就是趋势
任何投资的成功,都是因为押对了趋势,那为什么2009年后那个时代的高杠杆可以成功
因为那时的居民高杠杆之上,是更高杠杆的城镇化红利
对于开发商言,只要有资金就直接先拿下一整片地,至于规划那是以后再需要操心的事
对于客户来说,在城镇化驱动下爆发出了强劲的购买需求,不断攀升的房价在城镇化发展下支撑起了快速的发展
但是这一趋势,在2021年开始变了
从今年居民的融资需求来看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今年1-5月居民新增贷款只有13318亿元,是近十年来新低,而存款大幅增加78561亿,创历史新高

对于购房者来说,一方面对未来预期信心不足,购房意愿普遍低迷

从而导致住房贷款需求不足,甚至有部分购房人群尽量选择不贷款,主动降低债务负担

二来也是现在买房,已经告别过去高杠杆底价博暴利的时代

如今市场投资收益率下降,部分购房者认为提前还贷更划算,提前还贷显著增加

太多的不确定性在倒逼居民降杠杆,同时也在倒逼银行做出改变

从三条红线、收紧房贷,到不断降息鼓励贷款,不过一年时间,银行对楼市态度已经扭转180度

为了应对新的杠杆趋势,银行也不得不采取更多措施保障自己能平稳运营下去


04
现在是个人保住收入最强烈的时期,银行也是如此
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更像是一种集体性行为,一种大基调不太乐观情绪下的连锁反应
从开发商过去高歌猛进式的开发,到个人购房情绪低迷,存款行为激增,再到银行贷款受阻,反过来影响整个楼市,一环扣一环
宏观调控之下,行业内整个一个去杠杆的趋势如此果决的时候,当下银行的着急,反而成了最能折射出行业本质趋势变化的存在
不过换句话来说,这对当下有买房需求的购房者
应该也是最近或者未来几年贷款相对顺利,买房利息成本支出更低的好时机了
以上为正文,来自Moon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银行也开始急了85只、650亿元 创年内单月新高 信用债发行现“取消潮”《部队大院的八零后》第一章 失败的初次邂逅如此碰瓷?这家公司称"36.5亿元收购东莞银行15%股权",银行也震惊了银行 | 多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银行迎重磅利好,储户们怎么办?专家称存款利率下调,预计刺激消费的效果有限UAP不再只能上娱乐版: NASA正式立项研究不明飞行现象彩妆市场下滑明显,戴口罩竟是原因之一?凯悦汇粤式饮早茶为什么老师能一眼认出学生的“家境”?答案很明显,不妨对照下!券商这项评价排名出炉!申万宏源居首,银河、长江进步明显,这些券商有扣分她在这里度过了后半生一批投资人开始着急:还有40亿没投出去“一个人不爱的表现,真的很明显”蹭这么明显,是真不要脸啊到了2022年,越来越明显,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吃什麽(3)杰尼亚也开始卖LOGO系列 明年将会大幅提高广告预算加息太猛!但现在也许是加拿大活期存款极好的时代月经期间私处异味明显,是正常的么?不着急了!2025年5月7日起乘飞机须持Real ID!延后了两年刚刚,银保监会放狠话:现在抛本币买外汇,将来一定会后悔!银行现在也被逼疯了!很明显,这姑娘稳定性差了些越南带头表态,东盟十国的意思很明确,南海问题不能跟着美国走玩具品类这三大趋势明显,低谷中企业更要学会“减肥增肌”拐点来了?疫情重磅消息密集放出,信号很明显了…美人迟暮:王祖贤温哥华素颜新照曝光!白发明显,皮肤红润状态好寒意阵阵!继推特、Meta等科技公司之后,这些国际大银行也开始裁员…日本发展半导体代工意图明显,传递的信号发人深思金融 | 苏州银行申请设立公募基金,银行系基金公司未来有望扩容?狗子和网友被咬伤,邻居道歉时男友神回复…谁是真爱很明显招行前行长田惠宇被查,银行从此不再是银行!风向很明朗了真正的贵人,表面和常人无异,但这八个特征很明显,遇到了要珍惜!一个人的徒步,900公里法国之路+世界尽头:D35~我的心也在痛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