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谁做山大王,小喽啰还是小喽啰
大家好,我是魏春亮。
周末在家里重温98版《水浒传》,刚好看到《火并王伦》那集。
小时候看《水浒传》,只关注哪个英雄好汉武功高,比如武松和鲁智深谁能打过谁。这次重温,才发现一些以前没注意到的小细节,发现了一些新的疑点。
比如:
晁盖一行人上梁山,怎么就敢要杀掉王伦取而代之?
如果你不是以主角视角去看,就会发现整个事情没那么顺理成章。
别忘了,水泊梁山可是山前山后有七八百人,而晁盖一行七人加上一同前来的家丁等,顶多几十人。就算吴用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策反林冲,那在人数上也不占优势啊。
何况还是在人家王伦的主场上,他手下也不是没有心腹。就算杀了王伦,就不怕众多小头目和几百小喽啰一拥而上乱刀砍死吗?毕竟双拳难敌四手,独虎架不住群狼,群起而攻之,不是完全没有胜算。
可林冲一刀搠倒王伦后,为何没有任何心腹和小喽啰上前?甚至连本来在梁山排得上交椅的杜迁、宋万、朱贵,都在王伦死后的下一秒,就对林冲下跪,表示“愿随哥哥执鞭坠镫”。
所有的人转变得如此顺畅如此丝滑,没有流露出一点点的龃龉,就没有一个人对王伦就没有哪怕一丝丝感情吗?
其实不难理解,看看王伦被杀前后,小喽啰们的处境都是如何,就明白了。
书里说,王伦在山南水寨亭上设宴为晁盖一行七人送行,“小喽啰抬过七乘山轿”,把他们抬到水寨。
而在酒宴上,王伦一伙和晁盖一伙,分宾主坐定,“阶下小喽啰轮番把盏”。
而在杀死王伦后,林冲“一面使小喽啰去大寨里摆下宴席,一面教人抬过了王伦尸首”。
也就是说,王伦死之前,小喽啰抬轿摆酒把盏;王伦死之后,小喽啰抬尸首摆酒把盏。都是抬人伺候人,不过是换了个主人,换了个地方,换了个形式。但都是:人家坐轿你抬着,人家吃着你看着。没什么不同。
不对,还是有不同的。王伦死后,晁盖拿出打劫得的生辰纲金猪宝贝,再加上自家庄上的金银财帛,“就当厅赏赐众小头目并众多小喽啰”。
自己不但不会因为原来的山大王死了就做不成小喽啰,反而还得到了更多的赏赐,傻子才会去为先主拼命。
但在《水浒传》里,真就有为先主拼命的傻子小喽啰。
在原著十六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中,杨志和曹正假意绑缚鲁智深,押送上二龙山,献给山大王邓龙。上山后,鲁智深连同杨志、曹正等人,杀掉邓龙,做了山寨之主。
事后,置酒设宴庆贺,五六百小喽啰尽皆投降,仍设小头目管领。过程虽有别,但和晁盖取代王伦,本质上并无区别。小喽啰和小头目换了批主子,日子依然照过。
但是,有几个人没有这个幸运。在鲁智深一禅杖把邓龙脑袋劈作两半后,书里说“手下的小喽啰,早被杨志搠翻了四五个”。
书里没说为何是这四五个小喽啰被搠翻,但按常理来说,多半是提刀冲向前,跃跃欲试。
只是可惜,这不是小喽啰们的游戏,四五个被搠翻的小喽啰,死了也就死了。鲁智深和杨志夺得山寨后,小说里有一句,“随即叫把邓龙等尸首,扛抬去后山烧化了”。
邓龙死后好歹还有个名字,可在梁山好汉们的故事里,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作为一个小喽啰,连一个张三李四似的名字都没有,只是别人名字后的那个“等”。
“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的,是人家英雄好汉;而小喽啰不过是摆宴把盏,都不配拥有自己的名字,连路人甲都不是的货色,干嘛要为主角拼命?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更喜欢梁山的小喽啰,不喜欢二龙山的小喽啰。前者看到林冲凶神恶煞的样子,很识趣地就不敢向前。后者太入戏,看不清自己的位置,非得见几个自己的同类死了才老实,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
可能二龙山的小喽啰,还存着跟头领打天下的妄念。郓城县吃公家饭的士兵们,就比他们活得明白。
朱仝和雷横两个都头奉命捉拿晁盖,却都故意放晁盖一马,朱仝还故意不点火把,在黑暗的田间假装滑倒。县尉责怪,朱仝却推脱说“这些士兵,全无几个有用的人,不敢向前”。县尉再叫士兵去赶,这是小说里有段士兵们的心理描写:
两个都头尚兀自不济事,近他不得,我们有何用?
于是,他们就都虚赶了一回,转回来说,黑地里,不知道贼人从哪条路逃跑了。交差了事。
他们虽然活在宋朝,但从没觉得自己也姓Z;反而是我们这个大宋亡了几百年的时代,觉得自己姓Z的越来越多。
很多人就像二龙山的那四五个小喽啰,从不想想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只能摆宴抬轿把盏,却一心妄想和山大王同生共死,生怕山大王死了自己就做不成小喽啰。
可真相却是,无论谁做山大王,小喽啰都还是小喽啰。区别不过是,遇见了坏的山大王,想做小喽啰而不得;遇见了不那么坏的,就暂时做稳了小喽啰。如此而已。
可惜,被杨志搠翻的那四五个小喽啰,到死都没明白这个道理。
近期文章
更多好文
关注亮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