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季修护指南:10 款产品、三个方向,舒服!
大噶猴,今天是咕嘟来值班~
今年北京冷得好快啊,跟去年一比更有「春夏咻——冬」的感觉了。
突然的换季总让人烦躁,一是得收拾衣柜、整理出合适的衣服,二是脸上又又又开始问题频出了。
图片来源:giphy.com
整衣柜的烦恼有 CF 的同学来帮忙,那换季的皮肤问题就交给我吧(叉会儿腰.jpg)
换季带给皮肤的影响,对每个人来说还挺不一样的:
有的人跟我一样天生「脆皮」,平时容易敏感出问题,季节交替时就变本加厉;而有的人常用「猛料」或爱折腾,可能平时感觉不到,等湿度温度骤降,才真正发现了问题…
但不管影响程度有多大,大家换季时最需要做的就是「修护」。在说具体的产品之前,咱们先来
简单聊聊「修护」
修护,具体点说是「修护皮肤屏障」。
有同学忍不住举起小手:修护皮肤屏障,我会啊,就是修护角质层嘛!
是,也不全是。
修护的是啥?
如果按功能细分,皮肤屏障可以分为 4 层:
图片来源:[1]
微生态屏障:是皮肤的第一道防线,由多种菌群组成,它们互相牵制,共同维持皮肤微生态的稳态; 化学屏障:包括皮脂、汗液,及由细胞间脂质分解而来的物质,既让表皮环境保持弱酸性,又滋润皮肤;
物理屏障:即角质层,既能阻止病原体、污染物等进入人体,又能锁住水分;
免疫屏障:由免疫细胞组成,负责免疫应答,清除入侵人体的外界刺激物。
每一层屏障有各自的职责,又紧密关联,共同肩负起守护皮肤健康的重任。
「修护」为什么重要?
我们平时能感受到的皮肤问题,就是某些屏障受损的结果,拿大家换季更常碰到的几个情况举例:
比如有同学觉得怎么保湿,皮肤都还是很干,这种情况有可能就是物理屏障有些受损,皮肤内部水分流失,再加上环境湿度温度降低,皮肤就会干燥起皮。
又比如皮肤遇冷遇热难受,说明损伤已深入到免疫屏障。免疫细胞们对外界刺激原作出应答,刺激神经末梢,比如激活辣椒素受体 TRPV1,让皮肤发烫、发痒、刺痛。
那做好修护的意义,就是帮你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些问题。
千万别觉得「修护」只跟敏感肌有关。
即使是耐受皮,如果你放任皮肤问题不管或修护得比较草率,那就会像碰倒其中一块多米诺骨牌,皮肤问题可能接二连三地出现。
而一旦涉及皮肤的炎症反应,皮肤保水力下降、色沉、干纹等风险,就在暗戳戳等着你了。
图片来源:giphy.com
修护怎么做?
修护说复杂复杂:皮肤时刻处于动态环境中,难免受到各种因素干扰,一个或多个因素作用在皮肤上,都可能使屏障受损;
但说简单也简单: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且不给皮肤额外增添负担。
那具体到「护肤」上,大家可以:
降低清洁的强度和频率,不要过度追求「干净」; 仍要做好防晒,但可以将防晒霜换成帽子、防晒口罩等硬防晒,既尽可能减少刺激,也可以避免补涂的麻烦;
尽量不化妆;
选择合适的修护产品。
产品修护的角度还挺多样的,就像前面说的,每层屏障都有对应的受损表现。
所以在产品的选择上,同学们可以先试着判断具体是哪个/哪几个屏障受损,再有针对性地去买、去用。
当然啦,现在很多产品会同时包括这几个方面,如果你很难判断受损的原因,或需要修护的方面有点多,多面修护的产品就是不错的选择。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几个应对不同修护场景的产品吧~
侧重于「救急」
安多可 5 号精华
预算非常充足的同学,可以把目光转向安多可,名字听起来像微商,实际隶属于西班牙知名药厂 Cantabria Labs。
它家核心专利成分 SCA® (专利号 EU0531495),富含蛋白和多糖,最开始应用在切尔诺贝利受害者皮肤恢复的研究中。
那 5 号精华的核心,就是 40% 高浓度 SCA®。不管是皮肤突然敏感泛红,还是医美术后修护,用它救场,效果真的又快又好。
FAB 急护霜
屏障受损时,水分流失快,所以在舒缓之后还需要叠加保湿产品,阻止水分跑走,如果还能帮助修护物理屏障就更好了。
那说到保湿 + 修护双在线的产品,很多人会第一个想到 FAB 急护霜。
它最主要的修护效果来自核心成分「胶态燕麦粉」,其中的燕麦生物碱在缓解瘙痒、舒缓泛红上有两把刷子,β-葡聚糖则能在皮肤表面形成均匀薄膜、填补细胞间隙,从而减少水分流失。
所以总体上,FAB 特别适合秋冬换季,尤其干痒、瘙痒问题比较频繁的时候。它的质地比较厚实,滋润感也强,一般晚上睡前厚厚地涂一层,第二天情况就好很多了。
Purid 2 号精华
每回皮肤出幺蛾子,最先要做的当然是舒缓、减轻不适,避免免疫屏障过度反应。
Purid 2 号精华是我的自用款,2% 油橄榄叶提取物 + 3% 传明酸 + 1% 鼠李糖,整个配方就是冲着褪红舒缓去的。
效果确实不错,像皮肤的泛红发烫啊,发痒啊都能得到很好的改善。而且 ¥100 出头就能拿下,它确实是高性价比的「救场之选」。
今年 2 号精华已经升级到第三代了,配方做了一定的调整。试用下来效果虽好,但让我有些心情复杂:
第一是它对干皮来说几乎没有滋润感,后续肯定要叠加其它产品;第二是精华颜色比较深,会有点担心涂多了皮肤「变黄」。
雅漾 速修霜
速修霜是雅漾的新品,核心在于添加了 Symsitive 1609 (4-叔丁基环己醇) 调节 TRPV1 的表达,进而有效改善皮肤灼热、刺痛。
另外,它不仅无防腐剂,还采用了「无菌舱」包装,又进一步避免了给皮肤火上浇油的可能性。
如果你的皮肤敏感更多表现为泛红发烫、刺痛,那选速修霜就很合适啦。
侧重于「日常维稳」
瑷尔博士 益生菌水乳
皮肤常爆痘、痒痒,很大程度是微生态环境失衡引起的,有害菌如痤疮丙酸杆菌占了上风,兴风作浪。
针对这个情况,我会推荐瑷尔博士益生菌水乳,原因很简单:它能给你现在需要的,而且平价好用。
配方思路围绕「皮肤健康」展开,添加了不少「益生菌」成分,比如 Micro-Balanotic™、奥婷敏等,有助于修护微生态屏障。
另外,它的保湿力也很不错,像我在北京的春、夏、初秋用滋润型水 + 乳液就可以了。油皮同学可以选择清爽型,其中额外添加了金盏花、金缕梅提取物,调节油脂分泌。
米蓓尔 「小蓝帽」精华
主打油橄榄叶提取物 + 积雪草甙 + 柑橘果皮提取物,可以舒缓日常敏感症状,还能改善痘痘引起的泛红或红色痘印,让肤色均匀干净。
复配依克多因和华熙自家透明质酸,整支精华又囊括了保湿维稳等功效,综合实力蛮不错的。
不仅如此,肤感也很讨喜,可以让人想一直用下去。它并不像其它油橄榄精华那样油腻厚重,而是既有滋润感又清爽,油皮同学也会喜欢。
德美丝 角质修护基础乳液
德美丝的这款乳液,是德系护肤品的知名产品之一,使用了 DMS(Derma Membrane Structure)皮肤屏障修护技术。
DMS 不仅将神经酰胺、角鲨烷、甘油三酯等成分科学配比,使之更贴近人体天然皮脂,而且使用了人体天然「乳化剂」磷脂类成分,在特殊工艺下乳化。
无香精香料、无防腐剂,还有封闭性很好的泵头包装,整个产品安心感十足,有助于保湿、修护,非常适合因屏障受损而明显干燥的皮肤。
乳液分为三个版本,CLASSIC (清爽)、HIGH CLASSIC (中性) 和 HIGH CLASSIC PLUS (滋润)。除了英文标注,外观的其它方面都是一毛一样的,买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呀~
珀莱雅 源力精华
要想皮肤少闹腾,核心还是要提升它自身的抵御力,不然每回遇到风吹草动,它「嗷嗷哭」了,连带整个人都很难受 (;へ:)
如果把皮肤比作一栋房子,源力精华做的就是把它从里到外都加固、翻新。
最特别是源力精华关注到连接真皮、表皮的基底膜,利用芽孢杆菌发酵产物 + 拳参根提取物来强化它,从而给修护打好基础。
精华是清爽的凝乳质地,一涂化水,是干油皮都会爱的肤感。平时用源力精华可能觉得无功无过,但换季时就会发现:诶?皮肤好像真的变「坚强」了。
P.S. 现在源力精华已经升级到 2.0,看起来整个修护路径更加全面。入了一支准备试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蹲蹲我的反馈!
救急、维稳都不错
润百颜「白纱布」屏障次抛
前面有提到,现在有不少产品能兼顾修护的多个角度,很适合在修护上比较迷茫的,或考虑角度比较多的同学。
首先要提名润百颜「白纱布」次抛。ZZ 把自己作成敏感肌后,靠它把皮肤又养了回来。
「白纱布」次抛是很典型的「立体修护」产品:
内有 CB2-Skin、依克多因、熙敏修™ 等镇静舒缓,提升皮肤抵御力; 外有 5 种神经酰胺、不同分子量玻尿酸、乳酸杆菌发酵溶胞产物加固皮肤屏障。
整个就是直接帮你把修护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更加分的是它的次抛设计,用起来方便又干净。而且小巧不占地方,外出旅行、出差担心皮肤「水土不服」,只带它就足够了。
诗肤理 悦活修护益生霜
诗肤理品牌本身就是围绕皮肤生态做的,作为它家的代表产品,益生霜也确实关注到了皮肤生态的方方面面,不只是一瓶单纯的保湿霜。
它的配方思路是「层层兼顾,立体修护」:
一方面利用霍霍巴籽油 + 脂质体包裹的神经酰胺等成分,为皮肤屏障查缺补漏;
另一方面关注皮肤受损的本质,加入依克多因、棕榈酰三肽-5 等成分来促进结构蛋白生成,进而加速皮肤的自我修护、更新。
目前益生霜分为「经典」和「轻盈」两个版本,前者比较扎实,天冷时需要捂热融化了再上脸;后者相对来说轻薄一些,适合不喜欢厚重感又必须得用面霜的干皮同学。
关于修护类产品,其实像国外的理肤泉、依泉,或者国内的薇诺娜、玉泽等品牌也有许多不错的产品,但因为它们过于耳熟能详,今天就不展开啦。
如果用了很多产品,你还是觉得皮肤经常出问题,那可能涉及病理性问题,需要医学上的帮助啦,毕竟护肤品不是药物,作用比较有限。
好啦,今天就叨叨到这里,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修护方法~
我们下期再见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涂了护肤品后感觉脸热热的,不知道是不是产品有问题,应该继续用还是要停下来,对于敏感肌来说,这更让人担心。不过👇
参考内容
[1]. Eyerich S, Eyerich K et al., Trends in immunology, 2018, 39(4): 315-327.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