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试些方向,少定些目标
昨天写到我希望孩子“志向远大”,而不是“目标明确”。对小孩子来说,“多试些方向,少定些目标”,是我的美好设想。有些家长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估计不一定同意我这个想法。
回想一下我们的学习经历,如果每天背一首诗词,如果每天背10个英语单词,如果每周读一本书……一年下来,十年下来,该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其实不仅是回想过去,现在依然如此,如果每天我能坚持运动一小时,如果每餐能坚持少吃两口饭,如果每天能读一小时书……
想象多么美好,现实多么残酷。
但有些人做到了。无数成功故事都证明,目标要明确,最好能量化,可评价、可比较。每天完成具体的任务量,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走向成功。
他们很自律。
但普通人是大多数,不是苏炳添。
但孩子确实又都有希望,不能断言你的孩子不会成为苏炳添。
我们既不能把自己做不到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因为自己普通就一定要孩子出人头地,也不能因为自己普通就认为孩子也同样不会有出息。孩子会实现他们自己的成长。我们在孩子成长的初期,能做些什么呢?我想来想去,还是“多试些方向,少定些目标”较为妥当。
我们希望孩子自律。但“自律”是两个字,外在表现出来的是“律”,即控制和约束,比如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吃多少、写多少……这是家长们所希望看到的。内在的本质是“自”——这种控制和约束跟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方向是契合的,是自己发起的,也是自己执行的,还是自己检查监督的。这个内在的“自”就常常被忽略了。
“自”的发展,来自孩子自主性的选择。有选择感,有控制感,才会激励自己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向去努力,去克服困难。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要创造机会和条件,引导孩子引导孩子对外界发生兴趣,建立自己与世界的关联。这比过早更具体地训练技能,过早设置具体的目标,更容易得到孩子的认可和互动。所以说,多试些方向,少定些目标。
外在给定的目标是看起来很有纪律的规划,但也带来一种机器化的倾向,把人的学习成长看成一台机器一个车间的生产。投入多少原料、多少劳动力、多少时间,然后有个完美的函数,可以直接计算生产出的产量。整个车间和工厂、乃至整个地区和国家的生产,似乎都可以在完美的计划里安排和计算。历史已经证明,依靠计划的生产也是不可靠的,即使有强力作后盾的政府,在计划生产时也会失灵。家长的强力,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对自己,又能强到什么程度呢?
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当机器达不到预定的产量时,机器依然是机器,而人可能不是同一个人了。人是有情绪的,产出的多少、好坏、快慢,都会影响情绪。我们不能想象机器在达不到产量和品质时,或者达不到另外一台机器的产量和品质时,会发脾气、拒绝用电、不愿烧油,但人在达不到目标时,或者在横向比较处于落后位置时,真的会郁闷难过,真的会不愿意吃饭睡觉,甚至怀疑吃饭睡觉和生命本身的意义。这些都与我们对孩子的希望相违背。
我们也许会担心,如果目标是模糊的,要求不具体,那么事情就可做可不做,最终会不会一事无成呢?
是有这样的可能,但也看家长的引导和鼓励。如果孩子的兴趣发展起来了,他们的方向就会聚焦,他们投入的精力会超过我们的给定的计划。如果是爱读书的孩子,一天一小时的读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自己会要求更多的时间。如果他的兴趣不是读书怎么办呢?我想,任何一个不是伤天害理的兴趣,都能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学习力和其他的能力,都足以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人,都会让他有安身立命的智商和情商。
即使他的天资普通,机遇平平,一个身心健康、热爱生活、愿意为喜欢而努力、懂得享受自己和世界的人,也会有幸福的一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