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下一步将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上海口岸进出口贸易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今天的发布会详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情况如何?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发布内容请戳↓
——热点问答——
重点鼓励业态模式创新,出台消费市场创新发展支持政策,对具有市场引领性的创新业态、模式及创意活动予以支持
Q
新华社:国际贸易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上海正在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持续打响“上海购物”品牌,下一步将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A
顾军:在打响“上海购物”品牌、举办“五五购物节”等重要政策和活动的双轮驱动下,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8833.2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8079.25亿元,增长104.7%,规模跃居全国城市首位;商品类网络购物交易额从2012年的596亿元增长到7830亿元,同比增长13倍。
一是发挥政策效应,激发消费活力。近年来,本市先后出台一系列惠民生、促消费政策,如增加中心城区非运营客车牌照额度投放数量、鼓励购置新能源车、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等政策。尤其今年,首次安排10亿元财政资金发放“爱购上海”电子消费券,首轮电子消费券核销率超85%,受到市民欢迎。下一步,我们将重点鼓励业态模式创新,出台消费市场创新发展支持政策,对具有市场引领性的创新业态、模式及创意活动予以支持,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二是注重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今年,我们会同规划部门编制了《上海市商业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年)》,首次将网点布局升级为空间布局,并将于近期发布。下一步,我们将按照“4+X+2”体系,打造“国际级-市级-地区级-社区级”4级商业中心,以一江一河交汇为核心,打造东片国际级消费集聚区;以提升服务长三角联通国际的消费枢纽功能为定位,打造西片国际级消费集聚区。围绕首发经济、夜间经济等领域打造X个特色商业区域,并增强物流、数字化2个支撑体系,形成超广域、多中心、集聚型、网络化、多层级的国际大都市商业新格局。
三是创新优化供给,引领时尚潮流。今年1-9月,本市新增首店703家,新增数量保持全国领先,发布50个网络新品牌;夜间经济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城市首位。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展首发经济、品牌经济、免税经济、夜间经济,全年预计引进首店超过800家;培育一批引领性本土品牌和网络新品牌;加快离境退税网点布局;围绕“24小时活力城市”愿景,加快建设15个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是打造载体地标,丰富消费场景。我们也将持续推动商圈商街的梯度化和差异化发展,聚焦点亮“一江一河”,加快打造滨水夜间经济活力带,提升10个水岸夜生活体验区能级,完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推动商业资源下沉社区,增强“一站式”便民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南京东路世纪广场改造升级项目、南京西路张园、北外滩华贸品牌之家等一批新载体、新地标的建设,进一步塑造场景丰富、闻名遐迩的消费商圈。
十年来,上海口岸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品进口集散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
Q
A
张翼:近年来,上海海关坚持制度创新、改革集成,聚焦先进实体制造业发展,服务构筑上海外贸新动能,全力支持上海外贸、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我们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方面,支持上海在全国率先建设自贸试验区,先后推出66项海关创新制度,33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建成全国唯一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立一线径予放行、二线单侧申报、区内充分自由、账册全面取消、统计高度简化的全新制度框架。牵头搭建长三角海关一体化监管机制,实现长三角进出境货物在试点港口“联动接卸”。支持进博会“越办越好”,推动保税展示展销常态化,让更多“参展商”变“贸易商”、“贸易商”变“投资商”。
在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方面,启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监管创新试点,简化从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到封装测试全产业链的监管手续,助力集成电路产业升级发展。联合市有关部门,首创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量身定制大飞机一体化监管方案,支持上飞公司在区内、区外两个基地,分别开展加工和总装,推动航空产业发展。
在着力培育外贸新业态方面,先后落地六类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模式,配套出台“清单核放、汇总申报”等一系列便捷措施,推动上海口岸跨境电商规模化发展。全力支持全国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业务、全国首单外轮“沿海捎带”业务在浦东落地,促进飞机融资租赁全国“点到点”异地委托监管全流程走实走通。引导企业用足用好RCEP原产地规则,已累计为315亿元进出口货物办理进口税款减让或出口原产地证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在全国口岸率先开启通关时间和成本调查,针对性启动5轮贸易便利专项行动。以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建设为1号工程,支持2万多条跨境供应链实现秒级快放。稳步完成机构改革,实施通关流程改造,实现关检业务融合,两套系统、两份单证“合二为一”。同步推出疑难报关单专窗、通关全程可视化、“跨境贸易关众点评”等一系列创新应用。上海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均压缩50%以上。
据上海海关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由2012年的6.68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10.09万亿元,增长51%,自2014年以来,已连续8年蝉联全国最大贸易口岸。
十年来,上海口岸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21年,外省市企业经上海口岸合计进出口6.9万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64.6%。
十年来,上海口岸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机电类产品出口年均增速达到3.6%,汽车出口由354.5亿元猛增至1108.9亿元,增长212.8%。
十年来,上海口岸消费品进口集散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消费品进口占口岸进口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12.6%提升至18.5%,占全国消费品进口总值的比重由36.7%提升至41.7%。
上海海关将继续全力以赴推动上海外贸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和发展优势,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制度创新一直是推动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建设的“王牌”
Q
A
杨朝:自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浦东挂牌成立到2021年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号角吹响,党中央、国务院一直要求浦东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制度创新一直是我们推动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建设的“王牌”。目前,浦东吸引外资在上海市占比超过40%,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占比近50%,外贸总量占比约60%,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基本建立了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
制度创新推动贸易主体加速集聚。我们率先试点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已写入《外商投资法》,率先试点的企业名称登记告知承诺制将登记速度从“一天”提升到“实时”。在外资公募基金、外资控股证券公司等50多个开放领域落地了一批全国首创性项目,同时在医疗服务、增值电信、演出经纪等已开放领域由点及面形成集聚效应。目前54项扩大开放措施中已有33项落地,累计落地企业数4458个,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提升。
制度创新推动贸易便利化不断升级。我们首创了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在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了RCEP最优关税查询系统,开展了生物医药领域血液制品、微生物等特殊物品入境监管便利化改革试点,建立了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联合监管平台。目前,口岸货物和船舶申报100%通过“单一窗口”办理,通关无纸化率达98%,服务企业数超过40万家,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便捷通关业务实现规模化运营,贸易便利化程度还在不断升级。
制度创新推动贸易服务能级稳步提升。对离岸贸易,我们上线了全国首个支持贸易真实性审核的辅助信息平台“离岸通”,离岸贸易实现了规模化常态化运作,收支额全市占比90%以上。对境外投资,我们在自贸试验区境外投资服务平台拓展了“一带一路”专区功能,境外投资在全市占比约60%。建设了“一带一路”技术贸易措施企业服务中心,全面服务“走出去”企业的信息查询和机构互认。对跨境电商,我们正积极推动“丝路电商”合作交流先行区,今年以来浦东跨境电商进出口同比增长9.7%,全市占比近40%,接下来将争取向千亿级规模迈进。我们还将持续打造适合各类新型贸易发展的集成服务。
过去的十年恰好也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由诞生到发展的十年,是自贸试验区建设到引领区建设承上启下的十年,下一步,浦东将继续落实国家改革开放战略,提升贸易竞争力、深化枢纽功能、拓展特色功能区、营造一流的贸易环境,为上海继续升级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的城市品格,也是助力上海总部企业发展、提升上海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最重要因素
Q
A
张国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是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主体,上海自2002年在全国率先出台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政策以来,始终保持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的城市地位,总部企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溢出效应显著,能级稳步提升,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77家。其中,将近80%来自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智能制造以及商贸、物流、检验检测等行业;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的地区总部占比约14%,大中华区及以上级别的地区总部占比约21%。
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的城市品格,也是助力上海总部企业发展、提升上海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最重要因素。上海吸引总部企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上海已跃升为全球第一大口岸城市,跻身全球金融中心前列,正在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同时,上海积极落实国家战略,全力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临港新片区建设,加快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持续扩大开放和改善营商环境给企业带来新机遇。
创新是引领上海发展的第一动力。上海加快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率先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证照分离改革、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制度创新。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超过4%,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在创新驱动背景下,进一步激发总部经济发展新动能,吸引跨国公司在上海建立研发中心。
人才是上海最宝贵的资源。上海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上海作为连接国内外的人力资源集聚辐射能量场,具备吸引人才的综合优势,近年来又持续采取积极的人才引进战略,为总部企业发展注入源动力。
上海新一轮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政策即将出台实施,这是自2002年出台总部政策以来的第五次修订。本次修订主要是在总部企业定义和标准上的创新,同时在支持措施上回应企业诉求,进一步推动投资和资金运作的专业化便利化,实行更便利高效的通关政策,进一步完善了总部人才的引进和服务保障措施等。
上海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总部政策支持体系,鼓励和支持总部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促进全球经济繁荣发展,为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做出新的贡献。
临港新片区着力打造离岸贸易、数字贸易、服务贸易、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模式新业态
Q
A
赵义怀:今年是临港新片区成立3周年,临港新片区成来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临港新片区提出的“五个重要”指示精神实施高标准投资贸易自由化,建立同国际投资经贸规则相适应的制度体系,统筹开展离岸和在岸业务,着力打造离岸贸易、数字贸易、服务贸易、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模式新业态,助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在离岸贸易方面,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促进离岸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制度创新引领产业集聚,已吸引众多国内外龙头贸易企业开展离岸贸易业务。今年上半年,临港新片区离岸转手买卖收汇规模约26.1亿美元,同比增长110%。
在数字贸易方面,深化国际数据港建设,积极推进“临港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示范区”申报,加快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推进临港新片区内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和离岸数据中心的探索试点。
下一步,临港新片区将以“五个重要”为统领,按照“实施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的要求,努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枢纽节点,不断发挥临港新片区作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功能作用,在“特”字上做文章,不断做强要素跨境流动的门户功能和新型业态平台功能,努力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新型国际贸易发展高地,在全球投资贸易网络中集聚优势资源,占据重要地位,发挥关键作用。
具体包括:深化新型国际贸易的创新探索和压力测试,进一步推动在便利化结算、市场准入、税收制度等方面实施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举措,对标国际离岸贸易中心,加快推进离岸贸易创新发展实践区建设。加速建设国际贸易要素资源平台,推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临港铂族贵金属新型国际贸易及科技创新中心等重要基础设施平台落地,实现全球要素资源在新片区高频交易、高效配置。创新贸易风险管控机制,加快构建全流程风险实时监测和动态预警,依托临港新片区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探索海关、外汇、税务、市场监管等信息数据对接,为贸易领域开拓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大交通、大商务、大会展”影响力与日俱增,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作用日益凸显,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功能建设再上新台阶
Q
A
孔福安:10年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上海市委市府坚强领导下,实现了从开发建设到功能打造的关键转变,十年磨一剑。去年2月,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着力构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的任务。商务区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国家战略,不断做强区域核心功能、推动政策制度创新、强化关键基础支撑,“大交通、大商务、大会展”影响力与日俱增,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作用日益凸显,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功能建设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持续放大进博溢出效应。紧紧把握举办进博会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多层次、多功能、开放性的平台体系。比如深化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等交易类、服务类功能平台建设。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咖啡港、进宝汇跨境直播基地等数个百亿级专业平台和1个千亿级贸易总部集聚区。推动“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采购商变贸易商”,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口商品集散地建设初具规模。
二是促进贸易核心功能创新。虹桥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向纵深推进。高能级贸易主体加快集聚,累计培育和引进总部类企业近500家,集聚国际贸易企业近5000家。贸易模式不断创新,离岸贸易、技术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不断发展,会展与贸易有机联动。全球数字贸易港率先成势,集聚数字企业近7000家,积极创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虹桥在线新经济生态园也已经启动建设。
三是打通国际国内市场链接。对标国际规则推动制度创新和制度型开放。以支持企业拓展“一带一路”国家市场为重点,打造集信息、融资、人才、法律和风险防范等服务的综合性功能平台。支持本土跨国公司国际化发展,特别是要加大与长三角协同联动力度,加速打造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桥头堡,世界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加速器。同时努力建设上海西片区国际级消费集聚区。以虹桥海外贸易中心建设为依托,引进35家各国贸易投资促进机构代表处,联系全球超过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启动虹桥国际商务伙伴计划,围绕“国际专业服务、国际商贸促进、国际金融投资、国际产业集聚”,形成了一个国际化商务服务矩阵。
下一步,商务区将以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核心,着力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形成专业服务高地,不断扩大贸易体量、提升贸易能级、搭建贸易平台、优化贸易结构、创新贸易制度,进一步畅通内外循环、推动流量转化、强化引领辐射、完善创新链条,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贡献虹桥力量。
离岸贸易业务加速发展,跨境电商产业生态更趋完善,保税维修、再制造取得新突破,国际分拨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国际航行船用燃料加注取得突破,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成效显著
Q
A
张国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了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对增强国际贸易中心功能,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在“十四五”国际贸易中心规划中,首次纳入新型国际贸易创新发展行动,出台了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实施意见,明确加快培育贸易竞争新优势,提升贸易发展软实力。近年来在六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离岸贸易业务加速发展。不断提升离岸贸易跨境资金结算便利度,今年上半年,全市经常项下离岸贸易外汇收支333亿美元。开展自由贸易账户离岸经贸业务试点,建立离岸经贸业务企业名单,商业银行按国际通行规则为名单内企业提供跨境金融服务,今年上半年,自由贸易账户离岸经贸业务规模达到170.2亿元,增长125.7%。
二是跨境电商产业生态更趋完善。深化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认定示范园区16家,引进和培育了一批跨境电商头部平台企业、物流企业和金融服务企业。今年上半年,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779.7亿元,增长41.7%。
三是保税维修、再制造取得新突破。出台综合保税区内开展维修业务实施办法,扩大维修产品目录。全市保税维修项目已达17个,涵盖飞机发动机、计算机、电子设备等,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保税维修特色显著。
四是国际分拨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出台国际贸易分拨中心示范企业评定办法,先后认定示范企业100家,占全市进出口近16%,成为引领全市货物贸易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是国际航行船用燃料加注取得突破。分别出台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试点和保税油加注管理办法,颁发首批保税油加注地方牌照,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首单落户洋山港。
六是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上海服务进出口1239.6亿美元,增长24.2%。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实现顺差121.6亿美元。数字贸易进出口289.9亿美元,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数字贸易加快成势。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创新引领,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一是聚焦功能提升,进一步拓展国际贸易中心功能,培育一批离岸贸易标杆企业,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境电商产业集群,扩大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加注业务规模,着力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
二是激发创新活力,深化跨境电商示范园区建设,支持跨境电商、物流企业等共建共享海外仓。扩大国际贸易分拨中心示范企业集群。鼓励综保区内企业扩大保税维修业务规模。加快推进浦东新区部分再制造产品按照新品实施管理试点。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各项任务落地落实,打造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高地。
三是优化制度供给,持续以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等国家战略为牵引,对接RCEP等国际经贸规则,研究储备体现上海开放创新特点的政策措施,持续推动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