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法则,风景中的一块奇石
管理学家理查德·科克说:“在因和果、努力和收获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典型的情况是80%的收入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就是帕累托法则,即80/20法则。
维弗雷多·帕累托,意大利经济学家。1897年,他在进行经济学研究时,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财富和收益的模式。在调查取样中,他发现大部分所得和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不平衡的模式经常重复出现,而且有数学上的准确度。
于是,帕累托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那么就可以预测,其中10%的人拥有约65%的财富,而50%的财富是由5%的人所拥有。在这里,重点不仅仅是百分比,而在于一项事实:财富在人口的分配中是不平衡的,这是可预测的事实。因此,80/20成了这种不平衡的简称,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80/20(就统计来说,精确的80/20关系不太可能出现),习惯上,80/20讨论的是顶端的20%,而非底部的20%。
尽管帕累托法则早在19世纪末就被发现了,但其重要性并未显现出来。在1965年出版一本讨论帕累托法则的书中,约瑟·史丹德尔指出:“长久以来,帕累托法则在经济世界里蹒跚而行,如风景中的一块奇石,但至今无人能解释这条实用的法则。”直到二战后,才有两位实力相当但截然不同的先驱者开始运用帕累托法则,从而轰动了整个世界。
语言学家乔治·齐普夫在1949年发现的“最省力法则”,这是对帕累托法则的重新发现与阐释:资源总是会自我调整,以求将工作量减少,而大约20%-30%的资源,与70%-80%的资源活动有关。齐普夫利用语言说明这种一致且重复出现的不平衡现象。
20世纪50-90年代推动“质量革命”的幕后功臣约瑟夫·朱兰在担任西屋电器公司工业工程师时,通过研究和分析发现产品质量中所隐含的帕累托法则。他广泛使用帕累托法则,并辅以其他统计方法,用于根除产品品质上的毛病,提升了产品与生活消费品的可靠度与价值。他将帕累托法则概念化,这个概念后来成为区分“关键的少数”和“有用的多数”的依据。他的《质量手册》一书在1951年出版,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在朱兰的倡导和实践下,帕累托法则成为全球质量革命的中心思想。
无处不在
帕累托法则主张,以一个小的诱因、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产生大的结果、产出或酬劳。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以及努力和报酬之间,本来就是不平衡的。帕累托法则的关系,为这个不平衡现象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指标:典型的模式会显示,80%的产出来自20%的投入;80%的结果归结于20%的起因;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
帕累托法则在商业世界和日常工作中无处不在。20%的产品和20%的客户涵盖了80%的营业额;20%的产品和顾客通常占该企业80%的获利;20%的罪犯施行了所有罪行的80%;20%的汽车狂人引起80%的交通事故;20%的地毯面积可能有80%的磨损;世界上80%的能源是由15%的人口所耗尽的;世界财富的80%为25%的人所拥有……这就表明了,少数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而多数只造成了少许的影响。
科克认为,这是一个“失衡的世界”,但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极端”的世界。正如纳西姆·塔勒布所暗示的,这个世界总是向极端倾斜。这才是世界的本质与真相。宇宙自然而然分成占少数的强势和居多数的弱势,而人类生活、社会、企业和自然反映了宇宙这种极端性。帕累托法则主张不平衡是自然现象,这个法则把重心放在不平衡上。但并不认为宇宙、自然、商业、社会或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运作上是不平衡的。它也不暗指这种不平衡是合乎道德或有理的。帕累托法则观察到的是,有这些不平衡存在,它们能产生强有力的结果,所以不管它们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力量,都应当受到重视。
厌恶平衡
概率理论告诉我们,所有对帕累托法则的应用不可能都是随机发生的,应该有一些深奥的含义或原因隐藏于其背后。然而,囿于帕累托生活的那个时代,他无法发现具有说服力的关键点。随着混沌理论的诞生,人们发现混沌理论与帕累托法则有着相似之处,且有助于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
“混沌”指的是在混乱无序背后有一个逻辑,一个可预测的非线性关系。这个可预测的非线性关系被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曼描述为“神秘”“怪诞”和“精确得可怕”的东西,它与音乐里的主题再现有相似之处。某些具有特色的模式会重复出现,但它有无限的种类,而且不可预知。科克将混沌理论引入帕累托法则进行比较,试图找出隐藏在帕累托法则背后的理论基础。
(a)不平衡。混沌理论和帕累托法则都主张,宇宙处于一个不平衡的状态,世界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很少是对等连结的。但两者也都强调内在秩序的存在,有些力量总是强过其他力量。
(b)宇宙不是一条直线。混沌理论和帕累托法则都是一种非线性的概念。很多事情并不重要,可以不予理会。然而,总有几股力量具有意想不到的影响力。
(c)反馈回路扭曲且干扰平衡。帕累托法则符合混沌理论所确认的反馈回路关系,即一开始只有小影响的力量,将可能加大,产生预料外的结果;而这些可以用反推的方式来解释。如果没有反馈回路,现象的自然分布将会是50/50,因为某些固定的频率的投入会导致同样的结果。然而,强力的正反馈回路似乎只对少数投入有影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少数的投入能发挥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就会出现财富招致财富、成功孕育成功的卓越能力。
(c)临界点。一股新的力量,不管它是新产品或新服务,在到达某一个点之前总是很难有所进展,很多努力只产生一点点效果。但如果新的力量能坚持下去,并且越过某个看不见的“线”,那么一小笔额外的努力就能获得丰硕的回报。这条看不见的线就是临界点。
(d)混沌理论主张“敏感依赖于初始条件”。一开始微小的领先,能变成比较大幅的领先,产生大得不成比例的结果,从而获得优势。这一方面呼应了帕累托法则,一方面也对其进行解释。一家公司若在市场早期就能提供比对手优良10%的产品,则可能得到100%或200%的市场占有率,即使对手后来提供了更好的产品。这就正如复杂经济学创始人布莱恩·阿瑟所说,如果公司的生产成本会随着市场份额的增加而下降,那么一家因运气好而在早期赢得大块市场份额的公司将能够战胜竞争对手,任何一家首先取得良好开端的公司将会垄断市场。
混沌理论和帕累托法则都显示了宇宙如何厌恶平衡的现象。我们从竞争现象中看到,两者都很自然地偏离50/50的现象,并且容易导向95/5、99/1甚至100/0的分布。保持平衡,一直到优势出线,这是混沌理论的信息之一。帕累托法则告诉我们,在任何一刻,任何占多数的现象都会受到因素或角色的影响,80%的结果来自20%的原因。有一些事很重要,其他大多数的事并不重要。
改变世界
在实施运用帕累托法则上,著名的电脑公司IBM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一家公司。由于这种实践应用,在20世纪60-70年代,大部分电脑系统专家都开始熟悉帕累托法则。1963年,IBM公司发现,一部电脑80%的执行时间,是花在20%的执行指令上,所以公司立即重写它的操作软件,让大部分人都能容易接近这20%,进而轻松地予以使用。因而,比起其他竞争者的电脑,IBM公司制造的电脑更有效率,速度更快。之后,其他个人电脑硬件和软件公司,如苹果、莲花和微软,也纷纷运用帕累托法则,让自己的电脑更便宜更好用,以利于新一代的客户。
20世纪60年代由电脑带来的信息革命,改变了企业中大部分工作习惯和效率。而帕累托法则是信息革命的关键力量——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依然是。信息革命使用了帕累托法则中的“选择”和“单一”两个重要概念。正如一位信息公司的主管所表达的:“不要考虑太多。别第一步就计划到九重天上去。因为投资的报酬方式往往全遵守帕累托规则,80%的好处会在整个系统最简单的20%中产生;最后的20%的好处则来自系统中最复杂的80%。”
作为影响现代社会最重要因素的质量革命与信息革命都受到帕累托法则的启发。由此可见,现代世界的形成,帕累托法则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帕累托法则的主要用处,是改善那“表现不甚佳”的,只有20%产出的80%投入。种种事实表明,80%的结果往往来自于20%的原因,而80%的投入往往只造成20%的影响。由此可见,一分耕耘,不见得就会获得一分收获,很可能是颗粒无收,甚至还要赔本。
因此,帕累托法则要求我们找出真正重要的少数,同时忽视不重要的事物。为此,当我们应用帕累托法则时,应当遵守下列一些重要事项:首先,寻求捷径,而非全程成参与。选择性寻找,而非巨细无遗的观察。其次,在几件事情上追求卓越,不必事事都有好的表现。第三,只做我们最能胜任,且最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事。第四,锁定少数能以帕累托法则完成的目标,不必汲汲以求所有机会。最后,当我们处于创造力巅峰、幸运女神眷顾时,善用少有的“幸运时刻”。
科克告诫我们,在使用帕累托法则的过程中,要看具体情况,要经常做逆向性思考。不考虑清楚而使用帕累托法则分析是非常危险的。不要被那些人人都关注的变数引到错误的方向。帕累托法则最宝贵的观点,总是从检视非线性的关系而得到的,这正是人们常常疏忽的地方。帕累托法则看到的往往是某一时间点的某一情形,而未考虑因时间而造成的改变。所以,如果你不小心锁定了错误或不完整的时间点,将会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要充分掌握造成80/20关系的易变性及力量,否则就难以灵活解释帕累托法则,也就无法发现它无限的潜力。
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微不足道的各种原因,但只要这些原因集结,就可能产生重大的结果。在一家企业,造成不同结果的时间也许要长一些,也许在几年的时间里能够产生类似IBM这样优秀的国际企业,在电脑产业里拥有压倒性优势。然而,不久以后,若干小因素叠加在一起,这个失去判断力的庞然大物可能就会摇摇欲坠。企业之所以常常发生巨大的变动,可能是表面上无关紧要的事物所引起的。对此,我们无法预言事件会不会发生,但可以预期同一个模式会重复出现。
在帕累托之后的100年,当超级巨星和新兴专业的顶尖人物获得天文数字般的酬金并且其所得依然还在不断上涨时,帕累托法则也开始显现出其丰富的内涵。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1994年赚进了1.65亿美元,约瑟夫·加梅这位收入最高的律师为9000万美元。而众多同样拥有才干的电影导演和律师往往只能赚到这个额度的极小部分。在美国,股票大量集中在少数家庭手中,5%的美国家庭占所有家庭所拥有股票的约75%。由此可见,顶尖人物的所得比一般人高得多,其比例非常符合80/20法则,但大多数情形是90/10或95/5。最新的一份瑞士信贷报告显示,全球家庭财富的47.8%掌握在世界1.2%人口的手中,这6250万人控制着惊人的221.7万亿美元,人均355万美元,合2526万元人民币。
企业律师、外科医生、公司高管、投资银行家、税务专家等等,都是高收入群体。在这些专业领域中,愈来愈奉行“赢家通吃”的做法,顶尖的人才和公司所得的酬劳,是比他们低一级的人或公司高好几倍。假设有两家以上的竞争对手争夺某公司的经营权,为了要争取到最棒的公司或人才,各方总会提出超过行情很多的价钱竞标。凡是面临一个高额金钱局面,而顶尖人才有助于提高胜算时,这些顶尖专业人士总是可以拿到天价般的酬劳。关于才能,总是出现80/20模式,而科技带来的影响,直接把曲线变为接近90/10或95/5。过去酬劳分配也许是70/30,但对于最有名气的人而言,他们的酬劳曲线一定接近95/5,甚至于更不平衡的曲线。
在投资领域,通常只有极少数的投资能有优异的表现,而带来极丰厚的收益。这个极少数的投资基本来自20%或10%甚至5%的优秀企业。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亨德里克·贝森宾德发现,过去几十年来,在股市中的绝大多数回报来自一小部分企业。柏基投资的詹姆斯·安德森也指出,每个国家的长期业绩都有少数几家杰出的企业来主导。找到这样的极端赢家是最好的投资方式。绝大多数优秀的企业总是会形成保持佳绩的良性循环,除了大量推动优秀企业持续进步的动力反转会使之衰退的考虑外,否则就不应该考虑出售其股票。
80/20法则的精义在于,熟知一小部分的事,即追求“专精”,表现为专攻一个熟悉的领域。达到专精后,最大的好处是它将带来无穷的可能性。大的事物一开始时总是微小的。微小的原因,微小的产品,微小的市场,微小的系统,这些都有可能造就大事物。对此,我们可以遵循科克对于帕累托法则的思考:逆向思考。相信预料之外的事物会出现,即20%带来80%,80%导致20%。无论是组织还是市场,任何事物都只有20%的价值,它的精髓、它的价值,隐藏在一大片平庸无奇的东西底下的一部分好东西。然后,找出威力的20%。如果一家公司有某项活动意外获得成功,它就属于这20%,而且大有可为。但是,明日的20%不会是今天的20%。要想做到80/20法则的方式行动,应依照80/20法则来思考。最后,开发80/20套利法。创造出全新的20%,甚至可以从别处借用20%的点子过来,包括别的产品、别的产业、别的知识领域,去除无用的80%。80%的产品无法产生80%的盈利,80%的财富来自20%的投资。
进步总是来自少数的人和有组织的资源。帕累托法则的要义在于,作为一个有用的工具,可以改善它所观察的现象。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在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