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陈佩斯已经预言了土味视频的时代?电影2022-10-29 02:10姚晨的新剧《摇滚狂花》,似乎对摇滚有误解。因为太想追求摇滚精神里愤世嫉俗的感觉,姚晨始终处于刺头的状态,很多场合都表现出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气魄来。比如在酒吧驻唱时,因为看到某男在女孩杯子里下药,上去就是一顿暴揍。这当然没有错。问题是把摇滚精神大材小用了。《摇滚狂花》(2022)真正的摇滚精神的愤怒,是对命运和社会发起冲击,在质疑和批判里,证明自己的锐利、锋芒和先见之明。就这一点来说,陈佩斯的《96摇滚指南》,虽然是在批判当年的摇滚乱象,但那种精神,实际上更接近摇滚的本质。臭虫乐队POST WAVE FILM《96摇滚指南》,一部用摇滚方式去讽刺摇滚乱象的摇滚作品。陈佩斯这么搞,大有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狠辣。当然,他在这部短片里,也贡献了职业生涯中,应该是唯一一次的狠人形象:七彩酷炫的莫西干发型,戴着无框小墨镜,脖子里挂着骷髅头和十字架,T恤上印着Kiss乐队,给自己起名叫“沙皮”。懂得北京话就能知道,“沙皮”这个名字,还有另一层意思,类似于SB。是的,陈佩斯狠起来,基本上连自己都不放过。这就是我们喜欢陈佩斯的原因之一:他用喜剧去讽刺人的时候,从来不把自己抽离在外,也不喜欢高屋建瓴,而是就把自己跟普罗大众,放在同一水平线,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造型狠还在其次,沙皮真正狠的地方在于他的思想和态度,极其不走寻常路。故事开始,沙皮在酒吧里喝酒。作为混迹摇滚圈的资深制作人,沙皮一登场就把摇滚人的愤世嫉俗表现得淋漓尽致:酒吧服务生让他结账,他却对着酒吧电视里正在放的音乐一顿爆粗——“以后,你只要看到我来,少给我放这种垃圾!”他说的垃圾音乐,其实是迈克尔·杰克逊的《Bad》。那什么音乐才不是垃圾呢?这就是《96摇滚指南》的重点。因为被迈克尔·杰克逊的垃圾音乐困扰,沙皮跑到一个建筑工地的天台上苦思冥想。就在这个时候,他的思路被三个民工打断了。这三个民工,在窝棚里被臭虫咬得浑身痛痒,就跑出来一通搔挠。挠过痒的都知道,挠痒痒最爽的点有两个,一个是解痒时的爽快,另一个就是两只手在身上扒拉时的扭曲姿态,经常呈现出平时不会有的怪样。换句话说就是:挠痒能让人有机会去享受怪异带来的快感。也正是这种怪异的快感,吸引了苦思冥想却找不到答案的沙皮。在沙皮看来,那种挠痒时怪异的姿态,不正是摇滚乐手们,沉迷于音乐时的灵魂演奏方式吗?他欢喜雀跃,对着这三个挠痒姿势猥琐、外貌形象粗鄙的民工,咔咔咔一顿涂写,发誓要把他们培训、打造成摇滚巨星。整个培训过程,一共分三步。第一步:不讲文明。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在一周时间里,三位民工要完成700句粗口,和100个猥琐动作。 也是在这个细节里,陈佩斯作为艺术家,表现出了极其高超的一面。他当然不能让台词里出现脏话,就改用音乐的方式,用毫无意义的“嘟吧”这两个字的发音,去代替不堪入耳的粗口。你听到的音乐是舒缓的,悦耳的。但你知道他们骂得极其肮脏、下流,以至于最后沙皮都痛哭流涕着哭诉:“你们怎么这么骂人?太可怕了!”这种反差,就是喜感。但这显然只是开胃菜,真正的重头戏还在后边,也就是第二阶段的培训:毁灭。毁灭什么?毁灭三个民工过去所拥有的一切。对刘金山扮演的乐队贝斯手来说,就是抛弃妻子——用他的话说就是:成名以后,肯定能找到漂亮的女人,而且不止一个!对刘琦扮演的乐队鼓手而言,就是抛弃孩子——用他的话说就是:要想获得潇洒,就不能有家!以为抛妻弃子就完了?事实上还有更狠的,那就是姚二嘎扮演的乐队吉他手——用他的话说就是:我没有父母、兄弟姐妹,也没有朋友,我有的就是这个(炸药)!嗯,就是那种发起疯来,连自己都可以杀死的意思。如果说第一阶段还只是言行举止上的改变,那第二阶段名叫“毁灭”的培训,陈佩斯的用意很明显,就是从价值追求的层面,去揭露这一类摇滚乐人的精神世界。他们背弃人伦、精神虚空、追求恶俗。你怎么能指望从这类人的音乐里,索取到健康的营养?知晓摇滚乐发展史的人都很清楚:摇滚精神的颠覆性,在于刺破现实社会和个人命运的虚伪,它是以启迪乃至革命的颠覆性身姿出现的。它试图颠覆或刺破的,并不是最细微的人情,而是更宏大的存在。但对沙皮来说,颠覆或刺破最常见的人情伦常,显然更哗众取宠、吸引眼球。所以才有了第二阶段这个名叫“毁灭”的培训,也是从这里开始,这支名叫“臭虫”的摇滚乐队,完成了精神层面的塑造。 剩下的,就是第三阶段摇滚音乐上的形式:模仿。模仿什么?欧美摇滚乐队新颖、前卫的视觉系包装,以及杂糅着重金属、死亡电音、哥特和朋克、硬核等多种曲风的音乐作品。这一次,陈佩斯故技重施:依旧没为这狂放的曲风,配上具体的歌词,而是像学习脏话那样,代之以毫无意义的低吼与嘶叫。但这次与700句脏话不同的地方在于:这里就是在说臭虫乐队的音乐,毫无实质性的内容。但这是重点吗?并不是。而是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她在听完这段毫无内容和价值的东西后,居然赞叹不已,整个一迷妹上身。直到这一刻,陈佩斯才露出自己的全部面目。他在骂谁?POST WAVE FILM《96摇滚指南》究竟在骂谁?妖魔化摇滚乐?当然,这是最基本的表层。对中国摇滚乐稍有了解就会知道,在1996年左右,正是中国摇滚乐发展史上比较辉煌的一段时期,随着黑豹、唐朝这些乐队的走红,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涌入。就像是中国电影:没钱玩不了,有钱反而玩不好。摇滚乐也是如此:涌进来的钱太多,整体的质量水准反而下跌得很厉害。太多人打着摇滚的旗号,做着圈钱的勾当。就像李志当年跑到北京后又离开时说的那句话:“北京没有摇滚,只有混子。”陈佩斯要表现的,就是这种混子,以及他们如何打着艺术和情怀的旗号,把整个在生态给搞烂的。在短片结尾,陈佩斯选择了一个字正腔圆的、新闻联播式的声音说:沙皮靠着“臭虫乐队”赚了一大笔之后销声匿迹,而在有关部门遣返回乡的人当中,人们发现了酷似“臭虫乐队”成员的三个盲流。如果你顺着陈佩斯的思路,去反观中国乐坛、中国电影等艺术市场,不难发现:这个路子从来没有消失过。远的且不说,打开抖音看看,同一个内容低俗但流量很高的段子,有多少人在翻拍?大家不缺的是抄袭式的挂羊头卖狗肉。大家真缺的是对原创内容的敬畏之心。 但陈佩斯并不只是骂了这些人,他更想骂的还有各种媒介,比如电视台。这就是为什么在短片结尾,陈佩斯先是让电视台主持人变身小迷妹,然后又选了一个播音腔,告诉观众沙皮和臭虫乐队的结局。在陈佩斯的逻辑里:真正让垃圾内容流行于世的,并非垃圾本身,而是各种媒介。在1996年,这种媒介首先就是电视台。在2022年,这种媒介就更多:各种自媒体、网红以及自封的KOL。到这里,可以展开的话题还有很多,但我没办法也没资本像陈佩斯那样,始终保持自己的真实和愤怒。既然如此,不妨岔开话题,借机会推荐陈佩斯的系列喜剧吧。在整个90年代,陈佩斯达到了喜剧创作的巅峰,除了我们熟知的“二子系列”电影,以及至今很多人都在回味的《吃面条》《羊肉串》《王爷与邮差》等经典小品外,陈佩斯还开创了中国喜剧史最早的喜剧短片。但很可惜,陈佩斯一直是超前的,而且他的那些喜剧短剧讽刺性太强,以至于现在很少被人提及,被人熟知的大概也就是这部《96摇滚指南》。粉丝自制的《96摇滚指南》海报事实上,当时陈佩斯成立的“羊头工作室”,一共创作过43部短剧,时长在25到30分钟不等。这43部喜剧短片,现在看去,每一个都力量十足。比如Cult气质浓重的《人与电话》,堪称是现代的都市聊斋。《人与电话》(1966)小员工在休息时间,不停被公司的电话打扰,无论他怎么对抗,都奈何不了电话不断响起,最后他只能放弃抵抗,接受电话里的工作安排。觉得荒诞,不可信?那你是不是蛮讨厌下班时间,公司的微信群里,还有领导在安排工作?越发便捷的通讯方式,不断侵占员工的私人空间。这就是上世纪90年代,科技还不太发达的时候,陈佩斯对人类生活的洞察。《人与电话》(1966)但就像西方宗教经典里的那句话:先知在本地是不受欢迎的。陈佩斯也遭到了一样的待遇。当年的官司风波闹得沸沸扬扬,而他又始终保持着高风亮节,以至于现在都还没办法出现在主流的官方媒体里。但又如何?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是干净的。”或许,如果有机会,我们来拆解一下陈佩斯的43部喜剧短剧吧,看看这个干净的人,如何用他先知般的眼光,关照我们的世界。*如需观看本片,请戳阅读原文! 作者丨苗子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编辑丨毛头 排版丨石页「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推 荐 阅 读成为“摇滚狂花”之前,姚晨的三次翻盘详 细 课 程 介 绍 | 专 业 干 货 分 享关 注 【 后 浪 电 影 学 堂 】 公 众 号影 视 课 程 大 礼 包 免 ! 费 ! 领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