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瞧不起的美国“野鸡大学”,正成为名校跳板...
前两天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一名学生从清华大学退学,转学去了美国的社区大学迪安萨(De Anza College)。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难以置信。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美国社区大学(Community College,简称CC)是“水校”,入学门槛低,主要针对本土低收入人群。
但看完故事的后半段就会恍然大悟。
这名同学在迪安萨读了两年后,最后以GPA4.0的成绩转到了伯克利的Computer Science专业。要知道,清华本科生申请伯克利硕士还未必能申请上,而且还是CS这么难申请的专业。
事实上,把社区大学当作"跳板",以此来申请到自己更心仪的学校和专业,早已不是新鲜事,甚至不少学生把它当作一条“曲线救国”的路。
有家长表示自己儿子的高中,每年很多人放弃复交人大,去了CC,后来都成功转到了UC系大学。
01
关注到这个话题,是源于看到某书上的一条求助贴。
博主表示自己在国内的某所学校读大一,想转学到美国读CC,但是担心去了CC考不上好的大学。
来源于小红书
评论区很多网友留言,倾诉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那叫一个大型励志现场。
有网友表示,自己有同学通过CC进了藤校康奈尔。
还有进入哥大的;
还有因为疫情在CC上了两年网课,现在在UC Berkeley的;
还有美高学生GPA考砸,SAT都没考,直接进CC读两年,成功转到UCSD的;
要知道,现在不少中国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名校,不惜花大价钱送孩子读美高甚至美初,到头来还不如CC香。
还有CC转到公立大学,毕业后做高级金融分析师,并感叹“读水校不一定就没有出路的”;
又因为社区大学没有年龄上限(只有年龄下限:要求18岁以上,16-18岁的需要有监护人),这条路也适合想继续深造的成年人。
有人表示自己国内大专毕业,通过CC一路“闯关”,读到了硕士,还考了CPA,实现逆袭。
另外,如果你家孩子中考考砸了,年龄满足的话,国内的职高学历也可以申请美高社区大学哦。
这里跟大家科普下,美国社区大学是两年制,转到美国四年制大学后,是可以直接读大三的。
那么,从CC转到美国四年制大学究竟难不难呢?
有同学表示,平均成绩B+以上就能进入美国前四十左右的学校;
有同学说,自己在CC没怎么学,GPA考到了3.6+,成功“上岸”,自己身边有认识的大佬从CC转去了NYU,还拿到全奖。
那大家担心的社区大学的教学质量如何呢?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有同学表示自己所在的社区大学教学质量和学习环境都还不错,能学到不少东西,身边的同学也都挺卷;
另外,不同于一节课经常几百人一起上课的四年制大学,社区大学为小班教学,通常一节课只有30-40人,因此能和教授有更多的学术交流。
有同学表示,转到好的大学反而“费”了,因为不习惯那么多人一起上课。
当然也有吐槽CC教出的综合水平跟四年制大学还是有差距的;
还有表示CC的课太容易了,转到了大U会适应不了难度的。
所以,也不要把CC转校想得那么轻松和简单,这还得看个人,有网友表示自己小时候同班一起念书的有去MIT和斯坦福的,但也有怎么教都学不会的;
博主“菠萝队长”就提到了社区大学的压力也很大,因为很多学生为了转学所以拼命“卷”GPA和社会活动。
最后博主通过努力学习,拿到了包括加州伯克利、加州圣塔芭芭拉分校等多所名校在内的offer。
截图来自小红书博主“菠萝队长”
ins:maggielanjing,已获取对方授权
意外的是,我问了身边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CC这条路,所谓“选择大于努力”,这年头,家长们掌握信息资源太重要了。
02
对于高考落榜者和留学预算不够充裕的家庭,美国社区大学是一个很不错的“垫脚石”。
一方面,比起美本大学申请的相对高门槛,很多CC都不需要提交GPA成绩。
至于英语能力,不同CC有不同要求,有些CC甚至不需要提交雅思和托福成绩。
例如,在圣地亚哥城市学院,需要官方托福考试成绩,但宾夕法尼亚州特拉华社区学院不要求学生提交托福或雅思成绩。
尽管有些学校不需要托福成绩,但会以其他方式要求申请人证明自己的英语水平能力,才会被录取。比如坐落于的纽约的威彻斯特社区虽然不需要提交托福成绩,但学生入学前必须参加阅读、写作和数学的入学考试,以确定哪些大学课程他们可以接受。
另外一方面,学费也是吸引很多人选择CC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有些成绩很不错的当地学生为了节省学费,也会主动选择在CC先就读两年。
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除非很优秀拿到奖学金,绝大部分学生需要向学校支付全额学费。在美国私立大学读书的费用一年往往在五万到六万美元(28至40万人民币)。
如果在纽约、波士顿这些地方读书,学费加生活费支出,一年甚至需要80万。对于普通中产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相比较之下,CC可以缩短一半的支出。
根据非营利性大学理事会的数据,2018-2019 年社区大学的平均学杂费为 3,660 美元,而对于外州学生(国际学生)来说,四年制大学的平均学杂费为 26,290 美元。
通常情况下,想要转学,需要在CC修满60个Semester学分或者90个Quarter学分(不同学校学分制方式不一样),CC的学费也通常是按照学分计算的。
据US News 报道,“北加州的戴伯洛谷大学( Diablo Valley College) 24 个学分的学杂费接近 6,000 美元,而附近的圣荷西州立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同样数量的学分则需要 16,500 多美元,两者相差2.7倍。
当然,每所学校的具体收费情况还需要登陆学校官网查看。
据报道,美国顶尖大学往往也更愿意从美国社区大学录取国际学生。
因为除了学术成绩外,美国高校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个人特长,参加过的活动,是否对社区作出贡献等等。
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讲,进入CC的两年时间,可以充分融入美国当地生活,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活动。
这对于招生官来说,比起中国学生包装得天花乱坠的简历,来自同为高等教育机构的社区大学的PS更有说服力。
不可否认,社区大学也存在选校技巧,家长们选择CC时,一定要多方“调查”。
有“过来人”提到,一定要去对口的社区大学。以加州系为例,去Pasadena City College比较容易转到UCLA,去De Anza College比较容易去berkely和standford。
总结来说,社区大学适合以下几类学生:
1、高考成绩不理想,想要到美国留学的学生
2、英语成绩不是很好,要慢慢过渡的学生
3、留学预算有限,想要省钱的学生
如果缺乏自制力,只是想“混混”,CC可能也并不适合你。
最后,鉴于很多“过来人”都在力荐加州系CC,我们给大家整理出加州最热门的几所社区大学,供有需要的家长参考。(排名不分先后)
1、Pasadena City College 帕萨迪纳城市学院
国际学生/外州学生:💲396/unit(每个学分396刀)(为了满足转学要求,至少修够60个Semester学分)
PCC成立于1924年,地理位置在洛杉矶地区,周边有不少华人超市以及餐厅。
它被认为是加州地区最好的社区大学之一,学校国际学生占比3%,亚洲人占比23.72%。PCC拥有107个副学士学位课程,60个可转学的专业。
2019年,PCC共有1110名同学申请UCLA,其中27%的同学被录取。
2、Santa Monica College 圣莫妮卡学院
国际学生/外州学生:💲316/unit(每个学分316刀)(为了满足转学要求,至少修够60个Semester学分)
SMC成立于1929年,它在转入UCLA跟南加大USC的成功率是被公认最高的。
SMC可选择专业有:会计,国际贸易,美术,室内建筑设计,新闻学,广播学,商学,文学,市场学,电影学,计算机动画,音乐等等,优势项目是艺术类项目。
在2019Fall中,总共有464位申请上UCLA。
3、Diablo Valley College(戴尔波罗谷学院,简称DVC)
DVC成立于1949年,位于北加州湾区的东北部,环境优美,提供45种以上的大学主修课程。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区学院研究中心最近公布的研究数据显示,DVC的学生的四年制大学的转校率比全美平均水平高出67%。
另一份由加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DVC在该州的转学排名第一,领先于所有其他加州社区大学。
也是每年美国向UC Berkeley传输最多转学生的社区大学。
4、Santa Barbara City College 圣巴巴拉城市学院
国际学生/外州学生:💲383/unit(每个学分383刀)
它位于世界最美城市之一Santa Barbara,并且是加州社区大学前五名,更是全美前十名的社区大学。
转入UC Santa Barbara的比例更是全美第一,2017年有394位学生转入UC Santa Barbara。
5、De Anza College 德安萨学院(Quarter制度)
国际学生/外州学生:💲221/unit(每个学分221刀)(为了满足转学要求,至少修够90个Quarter学分)
De Anza Collge座落于旧金山以南45公里硅谷的心脏地带Cuptino,转学到UC、CSU和的成功率是全加州最好的学校之一。
在2019Fall共有811人转学进入UC。
6、College of San Mateo 圣马特奥学院
国际学生/外州学生:💲353/unit(每个学分353刀)(为了满足转学要求,至少修够60个Semester学分)
它位于北加州旧金山和硅谷中间的一些富人区,据说学生有机会可以获得一些比较独特的实习机会。
在同类的社区大学中一直保持顶尖的转学率,它有大量来自国家科学基金提供奖学金的MESA课程(数学,工程和科学成果)。
-End-
更多美国校园直播,
敬请扫码关注FS视频号频道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