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女儿同时被艺术&生物医学Top校录取,北美博士爸爸分享π型兴趣培养路径

女儿同时被艺术&生物医学Top校录取,北美博士爸爸分享π型兴趣培养路径

教育

今年暑假,公众号“人间theLivings”发了一篇文章《供一个琴童,差点搭上一个家》,瞬间阅读破10万,被各大平台转载。

主人公雨林作为一名颇为天分的琴童,3岁开始拉小提琴,7岁参加比赛,高二以小提琴特长拿到美国艺术院校的全额奖学金,却因为身体和精神原因彻底放弃了音乐专业,转学读生物……

我从3岁起就被我妈带着辗转于少年宫的各类兴趣班,民族舞、芭蕾舞、围棋、小提琴……但凡有开班的,我都试过。”
和我妈争辩这些是没有用的,在她看来,’只有做错一次就打一次’,我才可能形成肌肉记忆,每时每刻都充满警惕——可以说,我那时候练琴,没有一分钟不挨打。”

文中关于练琴的细节描述字字戳心,更别提是学琴路上的花费的金钱和心血,但也有读者留言:

错的是教育方式,不是学音乐。

的确,当越来越多家庭将目光瞄准到“兴趣培养”上,并不断追求“投入产出比”的时候,这件事就开始了“内卷”。那么作为家长--

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呢?

音乐/体育/艺术,到底哪个更适合我的孩子呢?

有没有可能助力升学呢?

△根据2022年“爸爸真棒”国际教育家庭报告,体育/艺术类培训花费仅次于学费和学科类培训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在近期观看了“真棒俱乐部”组织的加拿大三娃爸Frank的“π型”兴趣培养路径讲座,收获颇丰。

Frank自己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大女儿方刚今年同时拿到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和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生物工程&健康科学Offer。

在讲座中,Frank提到的孩子兴趣培养的FDP模型(play time,down time和family time),提出“兴趣培养始于给孩子足够的心理安全感”等,以及在回答爸爸真棒会员问题时的即兴发言亮点频现。

本文便在听课笔记的基础上进行简要总结,以供更多的父母参考、温故而知新。

本文配图自 

电视剧《四重奏》&《我的事说来话长》

孩子兴趣培养

始于足够的心理安全感

与很多兴趣培养讲座不同,Frank在谈到孩子的兴趣培养时提到的第一个点竟然是孩子的心理安全感,也就是家庭是否营造了能够让孩子感到安全的心理环境对孩子的兴趣培养有较大的影响。

对于这一点,Frank给出了自己的FDP模型,即孩子要有充足的:

P - play time(玩耍时光)

D - down time(空白时光)

F - family time(家庭时光)

在此基础上孩子才能萌生自己的兴趣爱好。

讲到这里,很多家长容易产生“参加兴趣班不就是玩么?”“我陪着不就是family time么?”“为什么还有一个down time?”

这里的Play Time并不是指孩子参加兴趣班的时间,而是指有孩子完全自由、自主玩耍的时间,没有家长设定的“玩耍”目标,也没有教练、老师在旁边的“专业”指导,就是孩子完全沉浸在自己想玩的事物里漫无目的地玩。

这个时候孩子是完全放松的。只有孩子完全放松时他全心投入玩的那个东西才可能是他真正的兴趣。

试想,一个时时处处需要考虑自己玩出来的结果、成绩的孩子是很难将此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的。

记得一个以色列的教育专家曾经在家里跟孩子玩过一个类似的游戏,就是随手拿物件放在一起,并讲出不同物件组合的原因和意义。

人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寻找这种万物连接的时候发现生活及工作的意义的,而不同物品的连接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孩子只有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各种各样新奇的想法和链接。

如果孩子的很多想法刚一冒头就被父母以不务正业”“瞎玩给定义了,那么他可能就不敢再有新奇的想法,甚至有了也不会告诉父母。

其次是Family Time的重要性。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都太快了,而且越是事业成功的人的时间也越发宝贵。同时,越是事业成功的家庭越重视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兴趣特长的培养。

然而,很多家长也遇到过一问孩子,孩子啥都不感兴趣的情况;或者孩子就是家长安排什么做什么,也很难有真正的热情投入。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挫折,孩子也很容易放弃。

很多父母将此归结为现在的孩子缺乏韧性、缺少自驱力等。

Frank一语中的地指出这是因为很多家长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很多孩子上了一段时间某个兴趣班后父母一问:

家长

学的怎么样?喜欢么?

不喜欢



孩子

于是,很多课试下来孩子都说“不喜欢”父母便很抓狂,为啥自己的孩子就没有兴趣爱好呢?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有抽丝剥茧、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很多时候孩子说的“不喜欢”背后是有多层含义的:

  • 有可能是孩子觉得难度太大没做好,但不想让父母知道自己做不好;

  • 也可能是孩子不想让太多课外班占用自己的自由时间所以以“不喜欢”为由试图阻止父母报课;

  • 再或者是因为对于有些内向的的孩子可能在上课过程中感受到了人际关系的压力,等等。

这种情况下,只是因为孩子的一句“不喜欢”就断定孩子缺乏热情、没有兴趣特长是不对的。

真正有效的做法是跟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而这种充分的沟通不是家庭会议、正式谈话可以解决的,最好的方式是父母跟孩子散步、用餐以及漫无目标的闲聊中孩子在非常放松的情况下对父母敞开了心扉。

说白了,孩子需要对父母有足够的信任才会跟父母讲真话。

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来自于日常交往中的积累:比如父母是否能够定期抽出时间全身心专注地陪孩子玩或者聊天;再比如父母是否能够切实履行自己对孩子的每一个承诺等等。

总之,在没有充分倾听和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之前,请不要轻易做出任何评价,也不要急于去push孩子做出相关的决定。

最后,Frank也谈到了Down Time的重要性。

根据最新的脑科学研究,人类的脑容量不只跟脑电波的量有关,也跟脑电波之间的连接量有关。而人只有在充分放松如睡眠、发呆即无意识的情况下才能促进这些链接的生成。

所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专家、教育专家在呼吁给孩子足够多的放空时间——

这种放空看起来仿佛孩子无所事事,其实孩子的潜意识层面正在进行着各种信息、知识的整合,从而帮助孩子更容易地发现理解并掌握这些信息、知识并形成个体智慧。

这种放空可以是充足的睡眠、偶尔的发呆,也可以是喜欢的体育运动以及爬山、徒步等户外活动。


千万不要把体育变成“考分大赛”

在直播过程中,有不少会员家长问到一些很具体的问题,比如:

孩子喜欢某项运动但学习了三年却无所建树怎么办

低年级孩子如何选择运动项目?

是专注发展一两项专长还是多尝试不同的项目?等等。

对此,Frank首先指出了“体育最重要的是智慧和品格”,这也是西方社会非常重视体育运动的原因之一。

最新的运动科学研究也表明,运动也不只是骨骼和肌肉活动,运动的过程其实反映的是中枢神经反应速度以及相应的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体育运动是需要智慧的。也就是讲座中提到的:

”很多运动是需要计算的,看似锻炼的是体魄,其实训练的是智力”。

然而,落实到具体的项目选择上,Frank不建议家长给与体育运动过多的功利目标

虽然如今国内外的顶尖高校都给予了体育运动足够多的重视并给与具有体育特长孩子更为便捷的申请机会,但从孩子的兴趣培养初期,还是应该以explore the body和strong the body为出发点。

只有这样,大家在选择项目时才会以孩子自身的情况和兴趣作为出发点,让孩子成为选择的主体,从而使得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激发孩子的自驱力和潜力。

同时,家长需要接受的一个事实是,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会成为孩子的优势项目。有些项目可能是不符合孩子当下的身体优势的,但只要孩子能够沉浸其中,享受其中,那就应该给与支持。

毕竟,孩子在其中学到了合作的意识,团队精神,体会到了人际关系的乐趣,这对于孩子将来的社会情感能力也同样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况且,正是因为孩子有着这种朴素的参与精神,也不排除在长期的训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无心插柳柳成荫。

其次,父母在与孩子沟通体育运动的感受时,要跳出结果导向的思维框架,少评价成绩和成果,多关注过程和感受,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和改进的方法。

正如近期我儿子参加的篮球课一样,他从三岁半时跟着小区里的体适能训练的教练学习了一点篮球基础,上半年疫情封控期间在家里也经常跟爸爸玩投篮游戏。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他就一再跟我说他想学篮球,于是我考察了几个课程后给他选了一个篮球训练营。

作为插班生,他的基础明显是不如同班别的孩子的,但他会在每周一就惦记周日的篮球课,并且空闲的时候会跟我讨论前一周教练教授的内容。

我觉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很珍贵的。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开始懂得规划自己一周的时间安排,并且懂得课后复习学过的内容。

这么想的时候,我觉得有了这个习惯的养成,至于他短期拍球、运球时的不足也就没那么重要了。而且,我相信他会很快赶上同伴的。毕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嘛。

最后,Frank也提到了项目尝试的误区。由于目前市面上有太多的运动项目,同时低龄孩子的运动天赋还不够明显,很多父母选择给孩子很多尝试的机会,经常性地带孩子去试各种课程。

对此,Frank的建议是--

尝试是必须的,但也不要只尝试一、两个月就放弃。每个项目的尝试起码要有一到两年的观察。

因为过于频繁、短期地尝试并放弃不但浪费时间、精力,也是对孩子品格的消耗。就像前面所说的,体育运动关乎精神和品格。

经常性地浅尝则止容易让孩子在缺乏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思考之后轻易做出放弃的选择,这种习惯有可能会映射到学习生活上。


不要让父母的认知
成为孩子兴趣的天花板

最近每每与人聊到孩子的学业时,大家一致的感慨就是不要让父母的认知成为孩子认知的天花板其实兴趣培养也一样。

早期的孩子思维是完全开放的,之所以后期孩子之间形成了巨大的思维差异其实跟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有关。

举个例子而言,当父母不允许孩子搞脏衣物而禁止他去接触泥土、石块时,孩子很可能就错失了感受不同材料特性,研究材料与建筑构造之间关系的机会。

我记得小时候父亲是搞建筑的,那时候我最大的兴趣就是趴在桌子上跟着父亲看各种建筑图纸,以至于后来我对地理方位、结构造型的感觉特别敏锐,后期不但让我学习机械设计课程时得心应手,甚至具备了极强的地理方位记忆能力。

过去二十年,不论到哪个国家,不论他们使用何种语言,我都能够按照地图找到各种想去的目的地——这种自我探索抵达的目的地比跟着导游随团出行带来的乐趣多得不是一点半点,而且总能发现一些游客鲜有发掘的小众目的地。

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完全按照父母既有的认知去规划孩子的未来(包括兴趣爱好)很可能陷入固定型思维的误区。

就想我们经常说的,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给与孩子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学习如何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能力也好,优势也好,本身就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呢?从父母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持续地观察并肯定自己的孩子。

Frank也谈到了如何发现自己的大女儿具有较强的艺术天分的过程——在他带孩子去看医生、候诊的时候,他三岁的女儿用不同的彩笔展示出了苹果和樱桃色彩的不同,甚至表现出了不同光影变化下的色彩变化。

试想,如果当时Frank的关注点只在看医生这件事上,是不是孩子的艺术天分也会被忽略的更久些甚至完全被忽略?

好在如今的父母都已经懂得了这样的道理,不会对孩子的乱涂乱画给与斥责,甚至很多家长都在家庭装修的时候考虑到了孩子创造空间的需求。

但另一方面,在看到孩子画出来的作品时给与足够关注,不给予负面评价其实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做得到的。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上周我儿子从学校带回来了自己的中秋节作品,一副《赏月图》,图上有茶壶、茶杯、月亮和桂花树。

就在我欣然欣赏他的茶壶具有抽象美感的时候,旁边的邻居小姑娘来了一句“你画的都是什么呀?一点都不像,”与此同时,小姑娘的阿姨也来了同样的一句“你的茶壶一点都不像。这是桂花树?桂花咋是这样的呢?”

还好,我儿子属于那种慢热、不太在意别人看法的人,自己哈哈一笑便走开了。

后来回到家,我把他的这幅画贴在了客厅的黑板上,等他爸爸回来时当着他爸爸的面讲了这副画的美妙之处,他依然哈哈一笑,但我知道他一定很开心。

诚然,作为成人(包括父母、家长甚至老师)并不总能保持比孩子更为高明的认知水平。在这个时候,一颗包容的心即成人的成长性思维(growth mindset)便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Frank一再强调亲子沟通过程中问好的问题即结构性问题的重要性。就像前面看孩子的画作的时候,与其评价“你画的太不像了”,不如问“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画么?”后者便是结构性问题。

不要为了兴趣爱好
牺牲健康和亲子关系

人生到了最后不过是取舍的智慧。Frank在回答会员家长关于“何时放弃兴趣爱好”的问题时,我的脑子里涌现出了这句话。

“睡眠、玩和爱是人生的compound(混合物)。” Frank如是说:

“当所谓的兴趣爱好已经影响到这三者之一时,便只能放弃了。”

但这个原则真的是知易行难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不快乐”的琴童和功利性培养兴趣的家长了。

  • 人生很短,短到几十年时光如白驹过隙,仿佛还是昨日的青春少女转眼便以两鬓斑白;

  • 人生也很长,当我们把人生这条曲线用放大镜放大,这条曲线上的每一个时点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当我们的孩子站在这条线的前半段的时候,我们是直接给他一副图纸告诉他“未来是这个样子的,你要这么走、那么走”然后让他严格按照我们的图纸走下去?

还是告诉他“这条线是属于你自己的,你想怎么走可以告诉我们,无论你怎么走我们都会支持你”,因为一切都有可能?

我相信看完此文,你会有自己的选择


本期福利

我们如何培养出有创新能力孩子?

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合理的社交活动理念?

我们策划了一期「爸爸真棒俱乐部·读书会」,跟大家一起探讨。

Frank 本人会把他阅读的其他书,如《原子习惯的培养》,《达芬奇传》 Range 等等教育类书籍融合进去,结合中国文化和中国现实情况,做深入透彻的分析和讲解,并会给出切实的现实生活中的建议和意见。

读书会将为期10周,每周一小时,由于需要大量的探讨,我们本期招收不超过12位朋友。

可以是对教育关注的父母,也可以是正在读商科的大学生、未来想走商科专业的高中生,或者仅仅对AG教授感兴趣的学生,也都可以参与。

  • 上课时间:2022年11月12日-2023年1月14日,每周六上午10点(共10次课)

  • 上课方式:直播

  • 班型:6人开班,12人满班

  • 适合人群:16岁以上学生或成年人

  • 价格:俱乐部会员1999元/人,非俱乐部会员2688元/人

  • 图书:可自助购买英文原版或中文版

👇咨询可联系小助手👇

点赞&在看,及时收到推送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IUB同学人手一个TOP10录取,这波卷赢秘籍不要再错过!全干货申研规划讲座+N份硬核福利等你领取理工科是藤校录取“黑洞”?他们却硬核拼下普林生物,哥大、康奈尔工程专业录取GAP一年,从科研助理到帝国理工生物医学硕士北美华人 | 余国良:生物医药领域家喻户晓的“网红”女儿同时被艺术&生物医学Top校录取,北美博士爸爸分享π型兴趣培养路径当下检验人必备的证书、iPS细胞培养技术及实验室生物安全和15189医学内审员认可、PCR基因扩增检验技术直播课美国生物医学SCI论文润色、统计分析,年末预存款项目(有大惊喜!)Offer来了!牛剑面邀、李湘女儿同款博耐顿、英国顶尖私校大丰收!和堂嫂一见如故的男人(多图)WMT 2022 国际机器翻译大赛发榜,微信翻译获对话翻译和生物医学领域翻译共三项冠军北美博士爸爸的10年观察:留学生读什么专业走得更远?很意外,并不是计算机UIUC同学人手一个TOP10录取,这波卷赢秘籍不要再错过!全干货申研规划讲座+N份硬核福利等你领取UMA同学人手一个TOP10录取,这波卷赢秘籍不要再错过!全干货申研规划讲座+硬核福利等你领取猴痘再次引发经验医学 vs. 循证医学的大辩论,这次争到“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你支持哪一方?MSU同学人手一个TOP10录取,这波卷赢秘籍不要再错过!全干货申研规划讲座+N份硬核福利等你领取老中开车,一言难尽!OSU同学人手一个TOP10录取,这波卷赢秘籍不要再错过!全干货申研规划讲座+N份硬核福利等你领取被哈佛、斯坦福、耶鲁同时录取,他最后却去了监狱……被华尔街日报称为股票市场19岁大侦探的 Aaron 分享:从小培养金融与投资兴趣为什么如此重要斯坦福女生亲述:只有一个活动,为何同时被MIT和斯坦福录取?点赞!澳洲小伙读了生物医学,却把手艺用在了切肉上,如今斩获世界大奖【艺术】英国TOP5艺术类院校名单,2023年入学IGCSE/A-level录取要求汇总!加州伯克利、洛杉矶分校录取有多难?中国百所高中录取数据来啦!求真艺术留学,名校录取不是梦【直播预告】生物医药大数据大咖讲堂:管窥医学人工智能身边同学人手一个TOP10录取,这波卷赢秘籍不要再错过!全干货申研规划讲座+N份硬核福利等你领取9月12号申研讲座为你预定TOP10录取,有吃有喝赶快来!伦敦的 “乌龟壳”,不亲民的狄更斯 1986伦敦穷游记(8)最新!《纽约时报公布》2022年度最佳文书!被哥大等名校录取,他们如何写好自己的故事?哥哥拿下”美国状元”,妹妹被多所藤校录取!复旦毕业的爸爸道出教育成功秘诀!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创新与产业化进展如何?有哪些新举措?今天的发布会聚焦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由于闪电的发生和路径难以预测,因此有不少科学家们常用火箭拖着铜线射入雷云中,为闪电创造一条可以预测的路径…英国公校的“春天”来了?牛剑录取政策大扭转,公校录取率首度超私校!一个人的徒步,900公里法国之路+世界尽头:D42~最后的依依不舍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管理的法规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