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炮轰,余华莫言都没躲过去
这是“顽石”的第 213 篇文章
近期,B站上有一热门视频雄踞热搜榜5天,吐槽一批人批判经典名著并摇旗呐喊“避雷”的行为,引发热议。
外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内有余华、莫言,站在风口浪尖,接受这批人的唾沫星子。
这种失智的言论覆盖中外各大名著。
《红楼梦》:“贾宝玉到处拈花惹草,根本不专一,这不是教坏小孩子吗,这也能是四大名著?”
《安娜卡列尼娜》:“俄国风情晚八点档狗血剧。”
《霍乱时期的爱情》:“种马文罢了。”
《简爱》:“女主知三当三,烂书避雷!”
《人间失格》:“不管几岁读都只觉得是个占便宜的渣男。”
“狗血”、“毁三观”、“玛丽苏”、“渣男渣女”、“种马文”、“毁三观”……
在他们眼里,网文形容词可以描述一切。
只要不合心意,任他什么《罪与罚》、《包法利夫人》,凭他什么《活着》、《骆驼祥子》。
都是糟粕!都得避雷!
经典文学空有其名。
经典文学早该“跌下神坛”!
他们画地为牢,发出“绝望”的呐喊。
这样的情况绝不是个例。
实际上,这种对经典名著的批判与否定广泛存在于小红书、抖音和豆瓣。
比如豆瓣有两个读书小组,名称分别叫“那些名著我真的读不下去”和“烂书通缉令”。
我们来看看他们称之为“烂书”,需要被“通缉”的是哪些。
《百年孤独》、《了不起的盖茨比》赫然在列。
这还只是第一页。
抖音和小红书的情况也是一样。
有很多“烂书避雷”的帖子和视频。
数据竟还很好看。
我不免好奇,
他们将名著批得一文不值,是因为什么原因?
尚在正常人范围内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三点:不好看、看不懂、毁三观。
比如避雷《月亮与六便士》,因为剧情毁三观。
避雷《百年孤独》,因为太复杂了看不明白。
避雷《活着》,因为太虐了不好看。
更有人直言说看完《围城》让他减寿五年!
还有一些原因,属于是碳基生物无法理解的。
比如有人认为杨绛的《我们仨》是烂书,因为全书都在“凡尔赛”。
有的人很公平,无差别的认为路遥、莫言、村上春树全都“烂”。
这些人往往自认为遗世独立,抓住了人间真理。
只能他批评,不接受反驳,
一旦有人驳斥,那便是“装叉”。
他们用那双看惯了网文的眼睛,盯紧一个名为“名著”的猎物,将狗屁膏药一般的标签贴上,并振臂高呼“避雷”。
将名著中的人物当成“纸片人”,套用当前的价值观去审视。
拿着放大镜居高临下地看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努力找出一些瑕疵和缺点,便以此批评整本书“毁三观”。
站在上帝视角激烈地朝文学名著“开炮”。
他们看不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理睬人性的复杂,只要剧情的走向不符合心中的预期便粗暴地将其定义为“烂书”。
某种程度上,真的与草履虫般的单细胞生物别无二致。
他们甚至莫名生出一股“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豪气,发出“救救文学”的哀叹。
真是可悲又可怜。
他们为什么如此致力于在网上批判经典?
翻看那些发表“避雷”贴的人,不难发现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分享自己读书生活的。
一类是专门做读书博主的。
前者可能以其目前的认知真的觉得某书很差劲,到网上寻求认同。
而后者则可能是故意反其道行之,为了获取流量。
这两类人,不是蠢就是坏。
在此我并不是认为经典名著不能批评。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就算是名著也必然有人喜欢有人讨厌。
既然不喜欢当然可以去批判。
但批判不是胡言乱语。
批判也要言之有据。
第一类因“不好看”、“看不懂”、“毁三观”而批评的人。
太蠢。
完全由个人出发的主观感受如何能成为名著被诟病的理由。
量子力学你也看不懂那你可以说量子力学是垃圾吗?
人类的思维本就充满局限,读书本应是开阔思维与眼界的过程,可有人偏要用自己狭隘的三观去衡量一切。
稍有不合预期便称“踩雷”,呼吁大家“避雷”。
急着”避雷“,忙着否定。
不愿也不想再静下心来去看那些鸿篇巨制。
怀着“挑刺”,而不是“学习”的心态。
注定只能在思维的弹丸之地苟且。
而为了获取流量故意博眼球的这类人。
太坏。
为了一点流量,一点粉丝将流传百年的经典拿出来“鞭尸”。
在骂声中获得快感。
影响着一些人云亦云的傻子。
也可能使粉丝永远与一本好书失之交臂。
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想快一点,再快一点。
目的性很强,极看重回报与收益。
于是阅读也变成了一项需要自我逼迫的任务。
拿起一本书,
又总是轻易地否定。
浅尝辄止必定食之无味。
就把读书当成一场心灵的漫游。
请慢下来,
沉浸体会。
本文已完结 作者:问渠 主编:海盗 防火防盗防失联 快关注我的小号“像一块顽石”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