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要建“15分钟核酸采样圈”!这笔账有多惊人?
文|凯风
“500元-1000元/天、8000-12000元/月,包住宿还有年终奖”……
近日,多地高薪急招“核酸采样员”的消息持续刷屏。
这背后,国家卫健委指出,要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
这意味着,发源于深圳、杭州的48小时或72小时常态化核酸检测,正在成为标配。
涉及数亿人的常态化核酸虽然免费,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仍是医保或财政埋单。
这笔账有多大?各大城市是否负担得起?
01
常态化核酸检测,正在路上。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已有10多个城市开始大规模铺设核酸采样点,打造步行15分钟的核酸“采样圈”。
这其中,既有以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也有以杭州、武汉、太原、南昌为代表的二线城市,也不乏以盐城、淮南为代表的三四线城市。
以常住人口来衡量,各地一般核酸采样点与人口比例约为2500-3500人/个,大概按照1:1.5的比例匹配核酸采样人员。
据测算,仅考虑城市人口,全国范围内至少将新增75万个检测点。相应地,需要核酸采样员至少在百万人以上。
当然,不是所有城市都有同样的疫情风险,也不是所有城市都需要密集的常态化核酸,更不是每个城市都能承受起这一代价。
这一次针对的是“大城市”。
毕竟,大城市人口密集、社会交流频繁,动辄封城代价极其高昂,通过常态化核酸检测来对冲静态管理的封城成本,不乏现实合理性。
大城市,一般指的是一二线城市。
目前,我国一二线城市共有人口约5亿人,其中重庆超过3000万人,上海、北京、成都超过2000万人,广州、深圳、苏州、天津等10多个城市超过1000万人。
以一二线城市来界定,根据东吴证券测算,如果要保障48小时核酸检测,全国共需要73万名采样人员。
02
我们要为15分钟核酸检测圈,付出多大成本?
常态化检测,要付出的不只是检测试剂费用、采样亭采购费用,更大头的是人力成本。
东吴证券对此进行了详细测算。
如果严格按照48小时核酸,全年开支或高达1.45万亿元;
72小时核酸,全年开支为9800亿元;
一周一次核酸,全年开支为4200亿元。
如果按照高风险地区、中风险地区、低风险地区进行区分,分别采取48小时、72小时、一周一次核酸,那么总体费用支出约为6670亿元。
按照精细化管理的6670亿元支出来看,这笔费用相当于2021年全国GDP的0.58%,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3.25%。
与医保支出对比更为直观。
2021年,全国医保支出2.4万亿元,常态化核酸最低支出相当于医保的25%左右。
这不是笔小数字。
03
不是每个城市都要充沛的财力。
全国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存在明显差距,西部、东北地区需要借助大量的转移支付来维持基本运转,而贡献方则全部位居东部。
据粤开证券的统计,2019 年全国仅有9省市对国家财政有净贡献,广东、上海、北京位居前三。
事实上,虽然共有9省存在净贡献,但粤沪京三省市就占了2/3以上,上海一市的净贡献,更是超过了江苏、浙江两省的总和。
当然,除了中西部一些弱省会之外,一二线城市一般都是财政的净贡献方,对于常态化核酸检测支出有一定的抗压能力。
根据测算,500万人口城市,加上各项支出,每年常态化核酸检测的费用大概在100亿左右。
这笔钱,对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和强二线城市或许不是问题,但对于中西部弱省会,不能说不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2021年,全国仅有17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000亿元,不到30城超过500亿元。
一些中西部省会,财政收入仅有两三百亿元,面对动辄数十亿上百亿的常态化核酸支出,必然捉襟见肘。
雪上加霜的是,作为全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大奶牛”,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均遭遇疫情冲击,也会影响到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同时,在疫情冲击,加上减税降费、退税的背景下,一些经济强市财政收入出现大幅下滑。
深圳市财政局披露数据显示,今年1~4月深圳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309.8亿元,下降12.6%。其中,4月份单月收入下滑约44%。
有钱的城市尚且自顾不暇,落后地区靠什么来保障?
加大地方债发行力度,或许是方式之一。
而抗疫特别国债会否重出江湖,同样备受瞩目。
04
常态化核酸检测虽然耗费巨大,但封城损失更为严重。
如果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成本低于封城,以此来保障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就是有意义的。
封城的代价有多大?
东吴证券对此有过分析,假设一座城市经济体量相当于上海,由于奥密克戎的高传染性,假设平均每月实施局部封锁的城市经济规模约占GDP的20%(4月这一数值超过40%)。则一个月封城两周的经济成本为1568亿元。
这个数字或许看起来不是那么直观,一季度部分城市的经济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2022年一季度,长春GDP为1334.83亿元,同比下降12.5%,三大产业增加值全线负增长。
这是全国唯一负增长的TOP50城市。(参阅《太难了!这是唯一GDP负增长的省会》)
要知道,长春遭遇本土疫情是在3月初,而采取静态管理是在3月11日。
换言之,在一季度,一季度对长春的直接冲击不到1个月时间,但对季度GDP总量的影响超过10%。
这背后,或许与经济、产业周期有关,3月份一般是大项目动工之际,疫情造成的停工停产影响就更为严重,但也足以说明封控的代价。
所以,如果常态化核酸,能打破一些城市动辄一刀切静态管理的思维,让整个社会都能正常流动起来,不失为折中选择。
当然,告别核酸、摆脱疫情,才是我们最终的希望和追求。
-END-
国民经略主笔 凯风 作品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品,可点击图片查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