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病危,北大医生却让儿子带她回家:ICU最残酷一幕曝光,揭开生命的真相公众号新闻2022-11-06 13:11我开通视频号啦!👇作者 | 羽逸尘来源 | 国馆(ID:guoguan5000)1前阵子,北大医生薄世宁的一席话上了热搜,引发无数网友的共鸣。他坦言,当ICU医生20年,经历过无数生死,但到现在依然看不透。“ICU和任何科室都不一样,是生和死的交叉地带,也承载着人间最极致的情感表达,有时候人性会在这里暴露得一览无余。”换句话说,那里聚集了人性最极端的撕扯。在生命垂危之际,总得有人决定要不要抢救。很多人觉得,这人应该是伴侣、直系亲属。但薄世宁通通否定,认为在疾病面前,亲人也未必靠谱。这不是主观臆断,而是事实。他们收过一个患了罕见病的女青年,医生们纷纷惋惜,但她丈夫和婆婆一来就丧心病狂地嚷嚷,“怎么她还没走啊?”还让医生不要给她治了。从家属的打扮来看,他们不缺钱,缺德。薄世宁直接说,你们决定不了,等直系亲属。病人父母来后,薄世宁一看,心彻底寒了。原来,病人父母来自农村地区,在家里没有“话语权”,因此无法决定要不要医治。也许病人希望破灭了,病情以不寻常的速度加重。那一刻,病人最绝望的恐怕不是死亡在迫近,而是对至亲之人的心灰意冷:那个最希望你活的人,不一定是最亲近的人。这是人性的A面,在利益面前一下子变得面目狰狞。幸好,人性还有B面。同样的ICU,不同的故事。薄世宁收过一个高位颈脊椎损伤的70岁老人,后续的结果,面临高位截瘫、呼吸衰竭......之后,老人活着就离不开呼吸机,活着就是在“烧钱”。薄世宁对老人儿子说,未来,可能呼吸机暂时脱不下来,要打持久战,这么下去其实不如转回当地。这样做当然残酷,但可以节省很多医疗费用。他以为说到这份上,老人儿子肯定会打退堂鼓,没想到对方拒绝得很坚定:“我爸待我不容易啊,我倾家荡产也要给我爸治。我现在还有一点点钱,等我花到一分钱都没有的时候,我就把我爸拉走。”听到这,饶是薄世宁见过太多人情冷暖,依然五味杂陈。所以他补充说,ICU见证更多的是,还是这个人间最真挚的爱。须知,老人儿子比前面提到的衣冠禽兽家属穷得多,拿不出太多钱,却不会轻言放弃。这就是人性的光辉。抗住生死考验的人性,把人间的生死变得意味深长。极端的人性毕竟是少数,更多人有着最朴素的情感,不愿意眼睁睁看着亲人离世。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治疗到最后一刻。但这样做,就能了无遗憾吗?2知乎有个关注度很高的问题:“我父亲半月前去世,没送进重症室,没上呼吸机,我做的对吗?”提问者父亲85岁高龄了,诊断出左肾癌,腹腔、肝、胸隔膜、淋巴均有转移。住院前,父亲明确说,不做大规模治疗。医生也建议,这岁数不建议手术和放化疗。住院期间,题主下定决心,要让父亲临终不痛苦,有一定的尊严。可计划是一回事,实施又是另一回事。临终几小时,老人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眼看就要挺不下去了。题主拒绝送父亲进ICU,只是把氧气开到最大,右手握着他的手,左手替他擦汗,就这么看着老人的生命力一点点消亡。父亲去世后,他一直很自责,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多。他眼前老是出现父亲左右摇晃求生的模样,希望得到专业答友的肯定,获得解脱。网友@小猪猪的爱在问题底下说,“我觉得你做的对。”经历过生死的人,更能理解人在死亡面前的无可奈何。答主丈夫去世时才34岁,患癌多年,复发得毫无征兆,没有任何有效的应对办法。他们经历过校园爱情,冲破父母设置的重重阻碍,才修成正果。可幸福的生活很短暂,她怀孕37周时,丈夫查出癌症。在死亡面前,丈夫更多的是对妻子、孩子的不舍,经常说“对不起”“亏欠”妻子这类话。答主明明知道结果,可所有的心理准备都会在残酷现实面前败下阵来。她经常在和医生聊病情时崩溃,却不得不暗示自己要“尽人事听天命”。丈夫被癌症折磨得痛不欲生,想放弃治疗。而她想丈夫活下去。于是,一个人被病痛折磨,另一个人看着至爱之人所遭受的苦难备受折磨。反反复复的治疗并没有挽救回丈夫的命。丈夫去世前颈内动脉大出血,倒在血泊中,也倒在她怀里。最后的抢救无望时,她终于平静地接受现实,对医生说:“不用再抢救了,我不想他受苦了,停下来吧!”对活着的人来说,至爱之人不是一下子死去的,而是一点点死去。答主也和题主一样经常反思、后悔。她设想,如果当初没有选择治疗,丈夫会不会活得长一些,不用遭那么多罪......但人生没有如果,无论作何选择,都难以圆满。区别只是,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接受亲人的逝去,才能不那么遗憾?2“如果是我的话,在生命走向尽头的时候,我选择回家。”这是薄世宁在一个视频的开场白,获赞近百万,他感人至深的分享,启迪了很多网友:“回家是最正确的选择。”那是发生在薄世宁发小身上的故事。他发小母亲癌症晚期,被送到北京治病。在ICU,他用了很多非常好的药。但病情依然急剧恶化,很快就呼吸衰竭,身上插满管子,血压很低,上了大量升压药还是不管用。他知道无力回天了,就问老人:“阿姨,您想回去吗?”老人虽然气息微弱,但是拼命地点头。他于是叫发小赶紧走,否则可能就没有机会离开ICU病房了。发小很信任他的判断,带着母亲一路狂奔往家里赶。当天晚上,发小给他打电话:“哥我们已经非常平稳地回家了,我没想到我妈在回家路上,她一直睁着眼睛。到了家以后,躺在床上,我们围着她,现在她已经走了。”不觉间,他听得热泪盈眶。在他看来,对临终者来说,这就是最好的善终方式:“我们病情发展到没办法治愈的那一天,我觉得能够回到生我的地方,养我的地方,能够一家人围着我,孙子拉着老人的手,说爷爷奶奶你放心地走吧。其实我觉得,这个是我们生命得到圆满的一个标志。”当生命进入倒计时,更迫切的问题不是如何延长不太多的时间,而是想明白如何告别的问题。于亲属而言,他们要接受对方的“善终”方式,把爱延续下去。哪怕这个方式是“坚决不进ICU”。于临终者而言,他要选择与世界告别,与亲人告别的方式。毕竟,在死亡架在双方面前时,彼此的心思不一定相同。亲属总是过多地考虑如何让自己少点遗憾,却忘了每个人都有安详离开人世的权利。4在很多人眼中,“活得热泪盈眶”从来是年轻人的“权利”。至于时日无多的人,似乎时时在笼罩愁云惨淡的气氛中,才足够“郑重其事”。有一位叫砂田知昭的日本老人在得知自己癌症晚期,生命只剩半年时,他做了一件“打破常规”的事:不哭丧着脸与“死神”争时间,而是彻底看开,给家人上“最后一课”。他制作了《临终笔记》,列下必做的“代办事项”,好好地与亲人一起完成“最终告别仪式”。比如开怀地陪孙女玩。与母亲一起家族旅行。陪母亲、妻子折纸鹤。跟亲友告别,讲俏皮话,冲淡悲伤的气息。与相伴一生的人说“我爱你”。当最后的时刻来到时,一大家子围着他,谈论死亡的话题。在爷爷的影响下,孙女没那么害怕死亡了,问爷爷说:“你要去快乐的地方吗?”砂田知昭临终前,还不忘幽默一把:“这是很机密的事。”老人的话成功把大家逗笑。他乐观“赴死”的模样,想必会在许多年后,出现在孩子回忆里。那时,孩子会心一笑,对未来充满无限的勇气。我想,这就是对死亡最好的态度:我们无法决定生死,只能决定怎么活。活着时好好爱,便不会畏惧死亡;把爱传递给家人,便是绝佳的“精神抚慰”。如此,就能做到真正的“生死两相安”。*本文来源于国馆(ID:guoguan5000):用文化温暖人心,让好书滋养心灵,以好物点缀生活。每天10点,分享有深度的好文,品味有内涵的好书,遇见精致有品的美物。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你点的每个在看,都是对生活的一份加油!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