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病不致命,却很要命
豆瓣话题榜上,曾经有一个讨论度很高的话题:“你如何治愈自己的‘空心’症结?”
“空心感”,被定义为内心的空洞与精神的贫瘠,并非绝望或痛苦等强烈的情感,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无意义感——觉得无聊,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与“空心感”对应出现的,是找不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存在性苦闷。
该话题获得近三十万次浏览,上万人参与讨论,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发出类似的感慨。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认为这种普通存在的“空心病”似乎已经在当代年轻人中泛滥。当“空心”成为某种时代的症结,当琐碎日常难以弥补精神的空洞,我们又该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并建立其价值所在?
“空心感”的弥漫自有其必然。
自工业革命后,科技对生产力的提高进入到史无前例的阶段;每一次生产力的跨越式进步,都会带来对“人的价值”的再次思索和讨论。当技术逐渐侵占人的领域,当人力劳动逐渐被替代,人之为人的意义在哪里?进入现代社会后,类似的迷惘并未真正消失。
特别是近年来,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始终存在,社交平台上也时常弥漫不安的气氛。每一次生活的动荡出现,都让人忍不住思考:怎么办才能摆脱?如何建设自己的生活?
承接意义感的载体,我们在生活中到处找寻
找到一个精神支点,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它或许是一个小小的期待,或许是一个藏在心中的梦想。
对普通人来说,这样的心理能量能够带来什么?
“疲惫生活的光”
时至今日,你还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是什么吗?
对“梦想”一词的集中唤醒和热切讨论,似乎还是在学生时代。想起小学的语文课上,大家都很喜欢在作文里描摹自己渴望的未来:做科研、当老师、去太空……看似格式化的职业选择里,藏着小朋友对日后生活的最初的期许。
长大成人后,我们的梦想变得更加落地且日常:希望这个月可以少加点班、希望手上的项目可以顺利推进、希望年底的奖金可以多拿一点钱、希望不再焦虑、失眠和脱发……
成年人的梦想,变得更“接地气儿”了
与其说这是你我生活的“梦想”,倒不如说是我们对生活的更切实的期待。支撑我们日复一日奔波努力的,恰恰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盼头:
想顺利拿下手上的这一单销售项目、想在入职新公司前买一身称心如意的行头、想在节假日和朋友们自驾出行、想和恋人在城市里有一个温馨的小家……
诚然,这些琐碎的“梦想”也许很少像儿时那般得到充分的赞扬,但其对我们度过普通的生活意义深远。换言之,所谓的盼头,正是我们治愈自我的一剂良药。
就像当下已成为某种普遍存在的“空心”症结,类似的问题早在百年前就已得到讨论。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德裔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中尖锐地批评发达的工业社会和泛滥的消费主义正在挟裹和控制着人们成为工业机器里的螺丝钉和消费循环里的傀儡。人,从而退化成为“单向度的人”。
成为螺丝钉,每天都在迎接新的打磨
关于“存在”本身的疑虑至今并未消除。人们的焦虑、不安、空洞、苍白正与此有关。为什么建立生活的“意义感”如此之重要?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一书中这样解答:
意义能够减轻我们在面临人生失序、世界荒诞时所产生的焦虑。它会让我们获得一种掌控感。另一个方面,产生意义感会产生新的价值观,反过来价值观能够强化人的意义感。
琐碎而具体的“意义感”帮我们一点点重构对当下以及未来的认知
或许,梦想并非是一个宏大且虚无的词汇,对普通人来说,梦想更像是我们琐碎日常里的光,指引我们熬过眼前那些平淡甚至艰难的时刻。哪怕,今天的梦想只是加班结束后和朋友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夜宵;哪怕,最近的梦想只是下个月置办一件好用的新家具。
追寻这些或大或小的盼头,正是我们穿越生活的价值感所在。
“让更好发生”
没有什么比“去做”更能治愈内心的不安。
欧文·亚隆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同样写道:正如佛陀所教导的,追问生命的意义并无教益。人必须让自己沉浸在生活的洪流之中,让疑问随水流逝。
让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就对了
去思考和确认生活的意义所在可能最终也没有准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当下的生活中可以做什么以及选择做什么。
参与生活正是解决“空心症” “生活无意义”的方法。而更多美好的可能性,正在我们的参与中发生。
数次的谈判沟通,终于签下了这个月的第一笔订单;入职新工作前,买到了心仪已久的鞋子;等到周末和好朋友一起去郊区野餐;和恋人一起攒够了启动小家的第一笔资金……
“当一个梦想连上一个梦想,生活就有了我们想要的模样。”
对个人来说,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热情与渴望意味着强大的精神支撑,那么,对社会来说,对一个又一个“梦想”的期待与追求,便是促进变革、促进发展的不竭动力。
每一份微小的梦想,都不平凡
让国人摆脱绝对意义上的贫困,是过去十年里最重要的社会梦想之一。8年时间,近1亿人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一梦想的实现,更是人类减贫史上一大壮举。
飞船升空、获得诺奖、乡村振兴……更不必细说近年来国人在其他领域夺目的创造成就。正是穿梭其中的每一个普通人的努力,才如毛细血管般创造和输送着整个社会强劲不断的能量。
时至今日,谈论个人与社会的梦想依然有着无法取代的意义。
而一路前行,一个温暖的同路人的存在和陪伴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并不孤单”
作为贯穿我们社会生活始终的脉络,不可不提的就是金融行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大到良好平稳的社会经济运行,小到你我日常的支付交易等经济行为,都离不开金融服务在其中的承托与助力。这也注定金融机构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选择服务优质、值得信任的金融服务,更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必要助力。
十一月初,一支名为“想为你做得更好”的视频短片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以“让梦成真”作为视频主题的农行信用卡二十周年品牌焕新宣传片,以其温暖朴实的共情与讲述引发无数都市青年共鸣,正如农行信用卡给予使用者的过去二十年如一日的温情陪伴。
在视频里,曾经梦想放学偷吃炸串不必挨骂的小男孩成了带着儿子一起享用校门口美食的父亲;第一次穿上高跟鞋后战战兢兢的年轻女孩顺利迈进职场的第一步;吃了无数次闭门羹的销售小哥在错过末班车后依然给自己加油鼓劲;逃离格子间的打工人终于有空和闺蜜坐在草坪上吹风;小情侣如愿以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吧台和衣帽间……
对他们来说,正是对细微梦想的期待,建构起他们的生活和光彩。
而对扮演着经济社会发展动脉角色的金融机构来说,提供优质的服务就是他们的梦想。换言之,正是因其自身独特且重要的属性,金融机构才更需要承担起对应的责任和担当。
当前,我国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三农”领域的全面发展无疑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用无处不在、安全便捷的支付和信用服务,共创城乡美好生活。这是中国农业银行信用卡的初心,也是使命。
从信贷投放到产品创新、从产业帮扶到全面帮扶、从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到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三农、支持实体经济,农行信用卡一直在路上。
车水马龙的都市里,依然有农行信用卡温情的存在。面向年轻人的多款信用卡、丰富的金融服务、多样的生活娱乐优惠、每个月的会员日权益等等内容的推出与持续落地,无一不彰显着农行信用卡作为“陪伴者”的细腻与温情。
原因无他,只为助力年轻人在成为更好的自己途中,能多一些温暖的感觉和切实的利益。
积硅步,行千里。个人、企业与社会皆是如此。在奔赴“更好”的路上,虽然辛苦,却也值得踏足。
这也正是农行信用卡想要传达给每一位使用者的话语:
前路漫漫,但温暖的陪伴从来不会缺席。
- End -
推广资讯
作者 | 路 鹿
编辑 | 吴丽雪
统筹 | 杨 菁
排版 | 静 山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