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中国版“爱死机”,真的很顶

中国版“爱死机”,真的很顶

电影
由SolidStudio团队创作的《界》,作为哔哩哔哩国创动画人扶持计划“寻光”下设子项目之一——“胶囊计划”首届活动作品中的脱颖之作,近期在哔哩哔哩获得了不俗反响并持续发酵。

Solid是一个大约15人的工作室团队。Tsuan是SolidStudio主理人,Yuko、LeiAlucard、Zaoeyo是团队联合创始人, Eddie K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及导演,也是界的导演。《界》是SolidStudio第一部科幻动画短片,耗时14个月制作完成。

动画短片《界》聚焦一个未来世界人工智能实验的故事,细腻而尖锐地反思科技智能与人类道德的边界。作品以成熟的视觉特效技术,将未来科幻与汉字、易经、八卦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极具反转地直抵科技与道德边界、质问智能与人性的亘古悖论。
本期导筒带来《界》的导演朱晓鹏专访,走进《界》的创作幕后和影像读解之路。

导筒专访朱晓鹏Eddie K: 
回归科技与道德的悖论,关键还是看人类能否保持正向
导筒:最初是怎样接触到动画制作,并开始正式创作的?
Eddie K: 因为从小喜欢看动画漫画,所以大学时期也是主修漫画这一块,毕业以后也是直接进入动画公司,因为喜欢创作,业余时间也会努力抽时间做一些漫画,动画的创作,自主学习研究漫画动画方面的技法,创作技法,剧作结构之类的。
导筒:在对中国元素的选择和运用上,同人工智能构想的碰撞思索过程是怎么样的?
Eddie K: 故事来源于我们的一个朋友吴sir的原创科幻小说的某一节选,来改编成我们动画短片的脚本。吴sir的脚本提供了他原创故事的主旨,“人工智能科技发展与人性道德之间的关系”。我们想通过科幻题材来传达“鸡皮疙瘩”“细思极恐”的极致情绪。我们在前期主创讨论的时候,我们的美术指导Yuko也分享了两年前还在大厂朝九晚五时写过的一个想做成短片的剧本,“一个女孩每天庸庸碌碌搭着地铁生活在城市底端的笼屋,朝九晚五地搭乘人挤人地铁上下班,有一天她路过地铁的扭蛋机于是抽了个扭蛋,之后发现每天抽到的都是同一款扭蛋,她开始怀疑日复一日的机械般的生活,自己是否是为了维护世界正常秩序里的一个算法甚至只是一行代码。她在地铁里看着摇晃着的车窗里的自己,忽然闪过了一个被废弃掉的自己,感觉到灵魂和身体不同步,她感到害怕,不经意间看到了一个乘客手里在看的报纸,上面有一总”寻人启事“,”寻人启事“的照片正是自己(寓意着她想找到答案,找到真实的自己),于是开始了证实自己是否AI的旅程。这是yuko最初步有关于当AI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灵魂的这样一个小故事,起源于她很喜欢的rapper熊仔一首《梦中梦》的歌词”:当这loop重复,灵魂和肉体逐渐不同步,不同的布景上演同个剧情不同幕....造神毁神,标准流程,掌声嘘声,一转身鸦雀无声“ 和她很喜欢的伊朗艺术家Sevdaliza的《Human》里头,用最普通的几句词,表达和强调“I AM HUMAN”,却极为震撼 ,这些都给了yuko对剧本和画面的想象和创作灵感。
开始规划的时候,我在想如何让这个科幻故事能有不一样的展现方式,在主创讨论的时候,团队的主理人Tsuan提出来一句“我们要做就做中国的科幻。”顺着他的这句话我就决定把这个故事彻底转换成一个中国风,充满传统文化的科幻故事,正好本身我自己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也多少有些了解,按照这个规划推进,同是主创的Lei Alucard也常常创作一些跟中国风有关的作品,在一些设定上的中国风化也提供了很多非常惊艳的想法和建议,加上Yuko本身很多想尝试的风格,比如一些关于东方诡异风、数字养蛊的风格,都和本片的主题情绪很符合。

在传统文化的运用上,不希望只是堆砌流于表面的元素,而希望从故事的内涵中,就能融入传统文化,《界》原本的故事,是探讨关于人工智能与人性道德的议题,想来想去觉得道家哲学可能最适合,但是道家哲学主张的东西比较宏大,提倡“顺应自然”,那要从哪个角度去回归到原本“人工智能与人性道德”这个议题呢?可能我的知识储备还不太够,这在当时确实是伤脑筋想了很久,倒不如直接从角色的立场出发:从机器“人”到“人”的变化,人也是“自然”的产物,而科技的诞生也是为了服务人而存在,那么以此就强化设定,当机器比人更像人,而人面对机器时反而更像没有感情的机器,这两方中哪个才更像人,更像是道家所提的“自然”,是具有“人性”的机器还是有血有肉但又冷漠的人呢?但影片重点还是把故事讲完,当中包含的议题只是提出来,最终答案是什么其实就留给观众去探讨。那跟道家有关的视觉元素就是阴阳卦象,《易经》的卦象就成为一个贯穿全片的元素。我把这个世界观想象成,一个科技依赖易经发展起来的世界,我对《易经》的理解是古人通过智慧观察宇宙天地的规律,而总结出来一套卦象的排序来反应天地万物现象的一套哲学体系。而非常有意思的点在于我自己的理解,易经的64卦的推算,跟电子计算机的二进制的算法很相似。

那么我就以这个点去想象这个世界的科技是从易经的算法发展起来的,所以一开始就想好在一些视觉元素上,包括计算机代码的出现,都会运用易经卦象作为主要元素,女主在几次情境下脑海里会闪现一些旧的记忆残留,同时伴有特定的卦象,因为她是机器人,这些特定的卦象相当于她脑子里闪现的代码,可以对应她当时的情绪或者境遇。
导筒:虽然影片篇幅不长,但它主题的表达特别完整,除开原著以外,有没有哪些科幻影片、科幻作家启发或者影响到本片的创作?
Eddie K: 我们在前期策划过程中,看了一些科幻影片,比如科幻片鼻祖的默片《大都会》,讲A I机器人的《机械姬》,和拥有史诗级的科幻片《沙丘》,在默片形式感的启发上面受了一点《大都会》的影响,对于视觉风格上的学习和借鉴参考了一点点《沙丘》的感觉,我不是科幻迷,看的科幻类型片子不算特别多,对于影片启发更多的可能不是科幻片,这个片子虽然是科幻片,但也很大程度上融入了一些哲学内容,在这方面处理上我觉得对我影响深远的可能我最能想到的是《无间道》。 
回过头想,发现诺兰的科幻片也有类似的这种创作风格,而诺兰的电影也是我挺喜欢的电影。
导筒:“文明的更替,从来就不文明”,这句是原小说中就有的还是编导的深化创作?
Eddie K: 这句台词是吴sir原故事脚本上有的,我觉得是非常好非常重要的一句台词,这句台词能让我感受到整个故事中的戏剧冲突和张力,我记得在我开始分镜创作的时候,首先拿来找感觉的就是讲这句台词的画面。这句台词充满的力量感,也引申我去思考如何把ai系统的对白如何变成有压迫感冲击力的视觉效果,然后才想到一些飘在空中有压迫感的大大的汉字。
导筒:如果测试成功量产投入社会,那与此同时就容易引发新的存在焦虑和科技危机,这也是科幻题材常有的道德困境和边界难题,这个主题的构思及落地过程可以介绍一下吗?
Eddie K: 故事原本提出的议题就是在探讨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人工智能与人性道德之间的关系,由此引申一个思考就是,科技应该为人所用服务社会的,但人性也是复杂的,正向的看科技可以很好的服务人类服务社会,反过来看如果因人性的贪婪之类的目的去利用科技,那对人和社会的危害会很大;那么如何能保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正向的呢?当我们考虑到融入传统文化时,也正好想到其实古人的智慧有时候让人惊叹,古代的一些哲学观放在今天也不过时,也能引领现在的人往正向的方向走,于是想说,或许科技与哲学的相辅相成,可以维系人性与科技之间的平衡,我们的道家文化崇尚顺应自然,和谐共生,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不违背自然规律才能让我们活得更好,这是个既简单又高深的道理了,所以当故事的内核植入道家哲学之后,影片最后呈现出来的表象就是:当一个机器具比它面对的人还更具有人性的时候,那是否应该把它当做人来看待,那么人该怎么面对这个机器,“人性”又如何定义;我们希望影片提出这个问题,但结论是开放的,让观众最后去思考。

导筒:如果说未来人工智能高度拟人化,那如何平衡这些“生命体”以及这些“生命体”与其他物种特别是人类之间的关系,这或许也会是未来人工智能投入日常化使用前首要需要攻克的难题。关于这一点,你有什么想为我们分享的?
Eddie K: 其实人工智能会不会终有一天对人造成威胁,我的个人看法是有可能的,但我觉得促使人工智能威胁到人类的,还是人类自己,因为我觉得人工智能大概率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类,他始终还是人类能力延展的产物,这个问题还是会回归到“科技与道德”之间的问题,科技的正向与反向,始终是由人决定的,关键还是看人类能否保持正向。

导筒:片头说为了尽快投入社会使用,研发组正在全力攻克难题,那是否地铁上的场景全都是测试机器(The Truman Show),或者只是植入李未脑袋的一段记忆画面?
Eddie K: 我认为列车上醒来是每一代的李未实验开始的地方,关于她一生的记忆当然是预先被植入的,使她相信自己就是人,所以列车场景中应该是真实的人的环境,只是在这一次实验中她脑海中会闪现上一代实验的记忆残留,大概是这样一个背景设定。当然,因为这些背景设定在影片中没有过多的交代,也是给观众留有一些自我想象解读的空间,观众们对影片的理解我希望是开放性的。

导筒:方便介绍一下创作团队的制作流程吗?
Eddie K: 我们团队的流程包含了前期策划、分镜、概念设定、资产制作、layout、动画、特效、渲染、合成。是个全流程制作的工作室。
导筒:从筹备到渲染成片,整个过程用时多久?
Eddie K: 我们大概是七月份开始进行前期的策划,从脚本内容、分镜,大概花了小半年,今年年初开始进行前期的概念设计及模型制作,三月份开始动画的制作及一些镜头美术,大概到五六月份进入后期制作,渲染、特效、合成,一直到九月中旬交片,前后跨越了大概14个月的时间。
导筒:影片开头的城市空间有重庆地形及其轻轨的感觉,在场景绘制的阶段有参考哪些元素,还是纯颅内想象的呈现结果?
Eddie K: 因为世界观运用的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的元素来贯穿,基本可以说是一个《易经》发展起来的发达世界,所以整个城市的格局也是以八卦方位来分区域;建筑的话也是未来简约+传统建筑框架的风格,所以建筑上也会有明显的高低差,我们在对于城市的传统元素的运用相对克制,尽量避免一些繁琐的雕龙画凤的元素堆叠,希望整体出来的感觉还是未来感比重偏多一点,建筑上的风格在设计阶段也经过一些画稿迭代的摸索,最终才成型了这一风格。

导筒:一开始我想:人工智能时代的地铁会不会有点不符合未来世界的设定,感觉还是当下时空工薪族的一个概念和存在形态。但当出片尾字幕时又重回轻轨,这个问题得到了闭环解答,动画确实是特别好的一个相对自由的影视表达载体,团队在制作和推广这部短片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分歧或者障碍?
Eddie K: 我们在初期讨论的时候,希望影片中的人类社会呈现的时代感,不要太过遥远,让观众的代入感强一点点,所以列车内部的设定上相对有一点点复古感。
关于片尾彩蛋的环节,是在后期执行阶段的时候才决定加的,我们的美术指导yuko一直想要在影片中加一段比较形式感艺术化的内容,能融入她喜欢的钢管舞艺术的元素,在Yuko跟我商量加戏的时候,评估了下整个周期和工作量还可行,就决定加了,因为Yuko出图的效率非常高,质量也很高,所以她也就用了大概两三天时间,放在片尾只是静帧图拼起来效果也已经是很好了,后面也是Tsuan手上的工作量正好消化的差不多了,才把Yuko的这大概九张图加上摄像机和灯光动画连起来,大概也就用了2天时间,最终呈现这场精彩的片尾彩蛋,不得不说,还得是大佬们!
在制作上,在初期规划上我就想好,希望这条片能展现solid每个艺术家的亮点,所以在整个故事的分场规划上,也有意为每位主创设计师量身定制,作为导演需要把握整条片的整体性,一些内容的框架上也当然有一定的界限,但只要是团队的主创或小伙伴们提出的建议,只要不会超出内容的基本框架和不违背故事的逻辑性,我都希望尽量包容采纳大家想要加入的东西,然后我再去想怎么去把控整体的统一性。
Yuko对于片尾的创作,在她的理解上片尾彩蛋的内容是对于女主整个命运的完整交代,我觉得也合理,片尾的加入可以完善女主整个命运的轮回,始终回到影片的哲思上。

导筒:介绍一下出对白字幕的方式时的考量。

Eddie K:初期策划时我们有参考一条电影《大都会》,这是一部鼻祖级别的科幻电影,因为影片的年代很早,所以它是默片的形式,这个形式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当时也是在想,AI系统应不应该有一把人的声音,它的沟通方式是怎么样的,正好也是因为整个项目周期以及工作量的考量,觉得要在时长限制的情况下讲完这个故事,也是挺困难的,说不定默片的形式可以分担一些动画上的制作量,这种形式免去了配音的环节,我们觉得可以在这个角度上增加观众对于角色声音的想象空间,AI的表达呈现上用视觉化的变形砖块字呈现,而不是一把人的声音,我们觉得更加合理,因此我们决定尝试挑战这种默片形式的呈现方式。
导筒:对于动画影片的专注,会不会在制作实拍类影片时给你带来不同的视野或思索?
Eddie K:我的职业生涯中同时接触过动画、漫画、插画、广告、以及影视实拍的几种不同媒介,业余时间也会琢磨学习如何去创作,在学习过程中也在思考探索这多种不同形式的媒介,在创作的角度上,他们的呈现方式的共通点以及他们不同的地方,兴趣上也喜欢看动画、漫画、真人电影、动画电影,只要是好的作品,都来者不拒,当然在看这些作品的时候,也会去注意和思考他们的异同。
当我在看一些好的真人电影时,我会站在导演的角度,演员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创作方式,实拍的摄像机或灯光的调度是怎么去规划的,甚至厉害的导演可以让自然光的光影和画面情绪,场景人物浑然一体,故事中的角色是演员和导演之间的共通合作创造出来的,我看到了表演艺术家无法被CG角色完全取代的一面;
当我在看动画作品时我会在思考动画的媒介要怎么去表现才能突出动画媒介的优势,当我看到今敏的动画作品中让我大为震撼的是他把实拍的特点借鉴进动画中,同时又把实拍实现不到的动画媒介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反过来又给了很多实拍电影很多启发,反向学习了他的思维。

当我在看一些经典漫画的时候,看到了漫画家在分镜上借鉴了影视作品的思维,同时又保留了漫画独有的特性,如何在一页纸的空间中分格,能持续抓住读者的视线,让他们在脑海中很顺滑的形成一个画面流动的故事,如大友克洋仿佛电影视听语言一般的分镜,如鸟山明和井上雄彦会常常在一页纸上设计出精彩巧妙的纯动作情节而不需要对白内容,等等…
当动画反向借鉴漫画形式的时候,如何设计动效来展现两种媒介的结合以突出两者视觉效果上的优势;
我认为在多媒体时代,优秀的创作者不会受媒介的局限,可以从最根本的规律上看透不同媒介的差异,可以很好的转换和适应,我本人会很注意这一点,所以作为一个创作者要学习的东西可太多了,能称作一个“优秀的创作者”我远远未达到,我觉得这是一条很漫长的路。

导筒:是否方便透露一下目前手中正在进行的其他项目或者接下去的创作计划?
Eddie K:我们团队未来也会开拓不同类型的片子,故事CG,MV,潮流时尚片,我们也正在尽心一条跟时尚艺术相关的MV,未来只要是合适的机会合适的项目,我们都会去尝试,同时业余时间我个人也会抽时间继续创作跟传统文化相关的原创内容。

片中灵感来自于鲁班锁和活字印刷的枢机

去年11月,B站发起了一个以扶持国内动画人为愿景与出发点的特别项目《胶囊计划》,以期搭建一条全新的道路探索未来行业的方式。这部集合超现实、赛博朋克、国风等多元素的系列短片共由14支独立动画团队打造,围绕“燃、刺、麻、喜、幻、泪、欲”七种极致情绪进行短片动画集形式的放送。



▲▲▲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

▲▲▲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除螨仪,真的很好用留学圈爆红的鄙视链,真的很无聊。法国版“元宵节”,你不会不知道吧?!【中秋味道】暖场 《月圆花好》韩国版“喜茶”?极简就是美“我靠TikTok抖音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w:这个风口行业,真的很赚钱”“一个人不爱的表现,真的很明显”《西罗普郡一少年》: 38: 风儿从西域吹来我靠淘宝两个星期赚了8000块:你看不起的行业,真的很赚钱!我靠抖音小店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这个风口行业,真的很赚钱“把海外Dǒu音当了副业,一个星期收λ7000块”你觉得过气的行业,真的很赚钱!!与优秀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这次的16条政策,真的很不一样【赠票福利】剧场版“爱在三部曲”,秋天的第一场戏从这里开始全国版“阳性居家”指南:两类感染者居家治疗,可配7类常用药我靠TikTok抖音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w:这个风口行业,真的很赚钱!四川最低调的城市,比成都更好吃,还藏着一个中国版“霍格沃兹”!【社会】法国版“吴某凡”横空出世?消遣未成年人粉丝是常态?靠TikTok抖音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w:这个风口行业,真的很赚钱我靠跨境电商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W:这个风口行业,真的很赚钱.孩子发脾气时,你的第一句话,真的很重要!《山居续忆》:第四章:榆园忆旧:(四) 榆园的故主【推荐】法国版“元宵节”,你不会不知道吧?!【**活动】热身一分钟我靠拼多多2个星期收入9000元:你看不起的行业,真的很暴利!我靠海外短视频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w:这个风口行业,真的很赚钱中国版“马斯克”困在自己的“老头乐”围城 零跑如何叫板特斯拉?赶紧的,赶紧把你的肚子收一收!轰6K挂弹现身航展,中国版“匕首”高超导弹来了?和谁在一起,真的很重要(好文)双十二大促够猛!中国版“合力追踪器”下线,专家称新冠最终会成为季节性流行病留学圈的鄙视链,真的很无聊。“爱意有回应”这件事,真的很珍贵那些练肌肉的女生,真的很酷!今年求职的00后,你硬凑简历的样子,真的很狼狈...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