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800分,人大毕业后,睡桥洞、摆地摊、流浪街头,这个曾经的学霸经历了什么?
以下文章来源于砍柴书院,作者书院特邀作者
▼
作者:伊人
来源:砍柴书院(ID:kanchaishuyuan)
2021年12月,山东枣庄滕州市的某街头,寒风凛冽,光秃秃的树木孤寂地耸立在道路两旁。
街上行人大都匆匆而过,没有人乐意在这样的天气多驻足流连。
就在这天上午,一位满脸胡须、头发凌乱,身着破衣烂衫的流浪汉吸引了赵先生的目光。
赵先生觉得这位流浪汉跟其他人不同,也没看出有何精神异常,于是主动上前与其攀谈起来。
这位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睡过桥洞的男子,自称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而且出口成章。
他跟赵先生说:“我之所以选择流浪,是为了过新的生活。我有我的信仰,我认为成功不是靠金钱来衡量的。”
他还说:“我没有疾病,也没有灾难,现在平安、健康,我觉得有一定成功;如果有一天我没有饭吃,我觉得我失败了。”
听到这些话,赵先生感觉此人头脑清晰、谈吐不俗。
于是征得对方同意后,他把这个视频发给了朋友。
没想到,这位朋友又把这个视频发到了自己的高中班级群。
结果,群里的一位高中老师认出了这个视频中的人。
原来,他就是当年河南省汝南县的高考文科状元常学福。
要知道,高考状元可是人中龙凤。
作为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常学福为何会衣衫褴褛、流浪街头?
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01
▼
出生贫寒,考上名校
突然有一个学生提问,觉得视频中的这个人,很像是他们学校门口处张贴的一个学霸。
大家都不能确定真假,于是去找老师辨认。
这个老师看到了常学福的照片,也感觉非常眼熟。
虽然时间久远,但是老师对高考状元还是印象比较深刻。
经过认真比对照片,老师确定这个人就是河南汝南县97届的高考文科状元常学福。
而且其当年的高考分数超过800分,是当年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天才少年”。
原来,常学福是河南汝南中学94届的学生。
他出生在农村,在家里排行老二,一家四口就靠着一亩三分地生活。
要知道,在家境贫寒的农村,一个人能够读到高中就不错了,能够上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何况是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名校。
虽然家里很穷,常学福的父亲却深知知识的重要性。
他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可以通过上学改变命运,所以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们上学。
爱看书不爱说话的常学福,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许,不仅从小勤奋好学,而且非常聪明。
他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考上了重点高中汝南中学。
当时因为他们家里困难,学校还对其学费进行了部分减免。
那些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几乎霸占了所有考试的第一名。
即使偶尔考了个第二,老师们也认为他是因为没休息好,发挥失误而已。
1997年的高考,可谓“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据说当时全国只有20%左右的学生能够考入大学。
河南作为高考大省,竞争更加激烈。
那时候还没有复读这个说法,如果学生考不上大学,就只有回家务农。
不过,考试可难不倒常学福,因为他就是老师眼中的“学霸”、“天才少年”,更是“别人家孩子”的典范。
他是为高考结束后犯难,因为他不知道该报考哪所大学。
跟大多数成绩优异的学生一样,常学福的首选志愿也是北大、清华。
可是,1997年的河南高考以标准分计算,所以在成绩没有出来之前,常学福的心里也没有谱,不敢贸然填报这两所名校。
于是,经过班主任和家人的共同商议,常学福将中国人民大学当成了第一志愿。
等到高考成绩出来那一天,常学福和家人是既开心,又有点遗憾。
因为满分900分,他考了800多分,成了当年汝南县人人羡慕的高考状元。
这个成绩上北大、清华也绰绰有余。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也是“985”的著名高校,常学福和家人还是感到很开心。
尤其是他的父母,更是感觉光宗耀祖,“老常家终于有大学生了!”
那一年,他成了河南汝南县的“明星”,他的励志故事成了是许多家庭教育孩子的最好范本。
他的名字也被写上了横幅,被政府部门到处宣传。
据说当地政府为了庆祝小县城出了一个“状元郎”,还在常家大门口大肆庆贺,又是舞龙又是耍狮,热闹的场面简直堪比过年。
甚至村干部还自掏腰包,给常学福包了一个大红包,感谢他为小县城“长脸”,祝福他前程似锦。
那时候的常学福可谓风光无限,让同龄的莘莘学子们艳羡不已。
后来常学福的大学生活如何?
02
▼
自主创业,急流勇退
天资聪颖和勤奋的常学福,在大学里也是如鱼得水,学文科的他在大学里选修了哲学。
平日里,他除了完成学业,就是喜欢看书,而且特别喜欢文史类的书。
那种《四书五经》等一般人很少涉猎、很难看懂的书籍,他却看得津津有味,而且他喜欢边看书边思考。
也许,正是这些充满了哲理的书籍,影响了他的人生,也为他后来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常学福于2000年大学毕业,当时正好赶上了国家不包分配的头一年。
于是常学福不得不选择自主就业。
他先是去山东威海工作了一段时间。
因为工作能力较强,以及名校光环的加持,他的升职加薪一路非常顺利。
可是,他更喜欢北京的人文气息,于是又回到了北京。
他在北京工作了挺长一段时间,有了一些积蓄后,准备背包去全国游历一番。
可是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搁浅了,因为有个同学想去上海发展,希望他也一起去。
他欣然同意,于是两人来到了上海共同打拼。
在上海工作的时日,是常学福开启和体验快节奏、高品质生活的美好时光,也是他后来离开和摆脱这种生活节奏的原因。
他工作勤奋、头脑灵活,深得领导赏识,多次对他提拔加薪。
可是,常学福却非常不喜欢这样的工作方式,尤其不喜欢这里的“酒桌文化”。
在这里,工作节奏比在北京快多了。
而且高强度的工作,让喜欢看书的常学福,没有时间看书,更别提思考人生了。
他喜欢的书籍被搁置,他热爱的生活方式无法实现,工作内容经常是陪人喝酒聊天,根本不是他想要的,也毫无乐趣可言。
许多个日夜,“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个人生终极问题都在困扰着他。
不想随波逐流的常学福,终于明白自己要什么。
于是,他主动辞掉了工作,重新创立了一个新公司。
他的公司主要销售计算机硬件,并提供有关的咨询及服务。
当时正值新科技新技术蓬勃发展之际,常学福抓住商机,挣到了不少钱。
那段时间,他工作顺风顺水,精神上也获得了想要的自由。
更重要的是,期间他还买了房子,遇到了心仪的女人。
两人恋爱结婚后,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不仅如此,常学福还经常把自己赚来的钱寄给家人,改善了家人的生活。
他还积极做公益,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说自己曾经受过他人的帮助,要懂得感恩。
在外人眼里,一个出生农村的外来户,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经济繁华的上海立了足,并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真可谓人生赢家。
每次常学福带着妻子女儿回到家乡,都惹来乡里乡亲的一片艳羡和赞扬声。
他是父母的骄傲,也是小县城的骄傲。
可是,当大家都以为,常学福的人生一直会这般风风光光,跟妻子女儿一直这样幸福下去时,他却跟妻子离婚了,后来还回到家乡卖起了水果。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
也许是忙于工作疏于对家庭的照顾,也许是再也感受不到婚姻的美好,常学福和妻子的婚姻只维系了四年,两人就分道扬镳了,女儿也判给了妻子。
没有了家庭的常学福,工作也没有了动力。
于是他把公司卖了,把资产都留给了妻子和女儿,只身回到了汝南老家。
回到家乡的常学福,并没有住在家里,而是搭了一个简易的水果摊,平时靠卖水果为生。
他发现,小县城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和喧嚣,但是工作和生活节奏很慢,正是他想要的。
而且他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看喜欢的书籍,可以从容地思考自己的人生。
看到常学福如今“落魄”的模样,路过他水果摊的人们都一边摇头、一边指指点点,大家都对他的行为感到诧异和不理解。
人们不禁感慨:昔日的“状元郎”,如今的“卖水果郎”,人生际遇可谓天壤之别。
不过,常学福并不理会乡亲们的言语和看法,因为他们根本走不进他的内心世界,他也不需要任何人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他每天除了卖水果,就是沉默地埋头看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常学福的哥哥也早已成家,在当地的小学教书,他曾劝过弟弟,过一种更体面的生活,可是常学福都摇摇头。
作为村里知名的文化人,常学福也会主动帮村民们解决一些电脑方面的问题。
村里的干部也想聘请爱看书的他,做一些文字工作,可是都被他拒绝了,他说不愿意被束缚,喜欢自由自在。
虽然常学福对前妻并没有多少留恋,但是对女儿非常不舍、非常想念。
有一次,他准备给前妻打电话,想了解女儿的近况。
可是打了半天都打不通,他猜测前妻可能是换号了,或者把他拉黑了。
常学福从离婚后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女儿。
他曾经拜托家人跟他一起寻找,可始终没有找到,自此他失去了唯一的牵挂。
没有了牵挂的常学福,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在村头卖水果的日子。
那期间,父母害怕常学福想不开,经常送饭给他,他很感激。
原本他被父母引以为傲,现在却成了父母最担心的人。
不过,他内心很清楚,谁也不能真正理解他,谁也不能给他想要的生活。
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准备拆了水果摊去流浪。
当父母和哥哥听到他的决定后,都非常担心,他们害怕他的精神出了问题。
如果呆在家里,家人还可以照顾他;如果去外面流浪,怕他受外人的欺负。
可是,常学福去意已决。
他对哥哥说:“我和大家的想法不一样,行为方式也不一样。即使留下来,可能你也接受不了我,我也容纳不了你。”
听到这话,哥哥知道,再怎么劝说,也没有意义了。
常学福去了哪里流浪?
他的近况如何呢?
▼
为了不被打扰,他甚至扔掉了手机。
他在全国到处流浪,也很少跟家人联系。
如果他想家了,就用公共电话或者借路人的手机,给家人报个平安。
也许大家会好奇,没有工作的常学福是如何养活自己的,难道是靠沿街乞讨吗?
毕竟到处流浪也要吃饭呀!
其实,常学福在流浪期间,并没有靠乞讨度日,也没有捡垃圾,而是通过做一些散工来赚点饭钱,维持生计。
据他哥哥告诉采访记者,除了东北还没去,常学福几年来已经游历了全国的许多城市。
他见过大都市的喧嚣和闪烁的霓虹灯,见过草原的静谧和皎洁的月光,也见过大海的宽广和波澜壮阔。
这些经历让他更加享受流浪的乐趣,也感受到了灵魂的自由。
不过,常学福在每个城市只会做短暂停留,尔后就会踏上新的旅途。
因为他喜欢在不同的城市驻足,喜欢看不同城市的风土人情。
这期间,常学福也偶尔回过家。
但他只在家里住几天,跟家人聊聊旅途见闻,然后就会继续背包流浪。
在他还没有“出名”前,他流浪的事也只有当地人知道,直到在2021年12月被赵先生拍下视频后,于是他就成了网络“名人”。
这个“名人”流浪汉跟其他流浪汉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他流浪汉如果被人关注,眼神是卑微的。
而常学福却坦然地面对人们好奇的目光,微笑着回应大家的问题和镜头。
一些路人和拍摄者,好奇这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流浪汉,为何如此淡定和从容,于是主动跟他搭讪和聊天。
没想到,他不仅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对答如流,还可以跟大家侃侃而谈当今的时事,甚至唐诗宋词和《四书五经》里的经典语句,都可以信手拈来、倒背如流。
当人们知道了他曾经是高考状元,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高材生,都对他肃然起敬。
不过,大家对他选择如今的流浪生涯,又感到非常不理解。
记得王尔德说过:绝大多数的人只是活着,没有别的。
也许常学福并不属于那个“绝大多数”。
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是想体验不同的人生,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活法。
或许,到处流浪,才能实现他追寻美好精神世界的梦想。
对于常学福选择的流浪人生,可能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也无法认同。
因为他的想法和做法,早已超越了凡夫俗子。
对这样的选择,最好的方式就是,尊重和不打扰。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
作者:伊人,本文转载自砍柴书院(ID:kanchaishuyuan),阅读和写作是一种力量,不限于表达自我,也不止于赚钱养家。
只想当个流浪汉
👇👇👇
点个在看,活出自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