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一大堆40岁的全职妈妈都在拼命“转码”生活2022-11-07 06:1130年前流行“下海”,30年后流行“上岸”,上岸的意思是,再也不用在海里混沌冒险,可以踏踏实实地站在陆地上,看着别人扑腾了。在美国其实也有类似“上岸”的职业,那就是转码。进入大厂,高薪奉上;当上码农,一生轻松,万般皆下品,唯有码农高。整个北美中国人转码的热情,不亚于在国内考公的人。只是转码门槛似乎更低,没有什么35岁性别人脉的金线。从脱产多年的全职妈妈,到低收入的纯文科生,收入和事业进入瓶颈的中年人,再到已经生物等大坑专业的博士们,目之所及,统统都在扎堆转码。人人都默认,只要转行当上码农,就成了高收入高净值人群,什么房啊车啊狗啊,干个三五年,稳了,双码农家庭年薪过百万美金,那更是一点都不稀奇。小红书上,你若搜搜“转码”,可以看到无数励志的故事和全民转码的盛况。所以当国内三四线城市的全职妈妈们还在发愁做啥副业的时候,湾区的妈妈们,已经找到了副业的方向,一边带娃,一边刷题,争取早日上岸。在我以前的印象中,码农是一个技能性很高的职业,至少要读四年计算机专业,再加两年硕士,大厂实习经历。稍微差点的学校,连简历海选都过不了,名校生们经过一面二面三面四面,才有进厂996的福气。但在北美,“要不要去当码农”似乎变成了“要不要去当骑手”这么简单。全职妈妈,二胎妈妈,40+妈妈在转码:文科生转码的,一个月上岸的,三个月上岸的比比皆是,一年都算资质低的:完全没接触过写代码的,零基础也可以转码:连甜点师傅、酒吧酒保、歌剧演员,也都成功当上了程序员,没有学历也入职了谷歌等大厂:转码失败的,就改行去干按摩了,职业跨度也真的比较大:看看小红书成百上千条的成功经验分享,好像在美国当个码农是真的没门槛。就如同三个月去新东方学了个厨,转身就到星级酒店任主厨,蓝翔学了个挖掘机,毕业就解决了高原冻土难题,寺庙旁听了仨月辩经,看了一眼花就顿悟成了高僧。这些“零基础”,“纯文科生”,“全职妈妈“们,讲述着自己靠刷题和上个bootcamp“一个月转码成功”,悟性低一点的“三个月上岸”,然后顺利“入职谷歌、亚马逊、微软“等等世界大厂的故事。在这股风的吹动下,所有人都一头扎进了转码这条路,因为大家真心觉得,这是最容易为自己改命的人生通道了:“转码是底层通往财富自由的最佳路径”“对于没什么好失去的人来说,闭眼转就对了”“对家庭妇女来说,转码就是大赚”“三年带娃,没有美国学历,英语也差,入行我就是转码成功”我中文系的,完全不懂零基础转码到底有多难,只是直觉上感觉,一件门槛低、付出成本不高,收益却巨大的事,十之八九都不可能长久存在。我相信小红书上零基础转码成功的人,是真实存在的,但也有很多中途放弃的,找不到工作的、干不下去的,实在不喜欢这行的人,不好意思上网发帖,所以才看到幸存者偏差的案例,形成了一边倒的舆论。我有个侧面的例子,桑姐夫带了一个商科项目,硕士毕业后的求职方向是数据分析师,已经不算硬核码农了,但文科生和数学基础差的学起来还是很吃力。刚刚期中考试完,班上有轻松考满分的,但10个不及格的都是非理工科转行来读的,桑姐夫找学生谈话时,有几个学生哭得梨花带雨,一直说着自己学算法的过程中多么绝望。这大概能印证一下,也有不少转码的人,实际上,还是很多艰难险阻,不是每个文科零基础全职妈妈,都能顺利上岸。那些把过程描述得过于奇幻的,啥零基础俩月上岸亚马逊,半年谷歌的,可能只是想表达自己不同于常人的聪慧和运气。而且,现在码农的年景,也不同以往了。过去湾区的码农已经被神话到40岁就财富自由,但是今年开始,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甚至有些平台用“硅谷血流成河”来形容裁员的惨状。还没开始裁员的大厂,也都冻结了明年的招聘,因为凛冬将至。前两天,推特给全体员工发邮件,让大家明天一早先别去上班,中午12:00先收邮件看看自己有没有被裁掉,被裁掉的人,人还坐在家里,工牌立刻失效,账户被远程注销。马斯克一个响指,全公司50%的工程师灰飞烟灭。这对刚刚转码上岸尚不是技术大牛,又或者刷完题上完bootcamp的人来说,是个噩耗,不是人人都说上岸就前途似锦,转码正如火如荼,怎么还兴互联网寒冬大裁员的呢?其实这种行业的盛极必衰,人生的追涨杀跌现象,一直都存在。从高考开始,哪个职业有钱,都一股脑扎堆去报,把分数线卷上天,求职才发现,僧多粥少。家长觉得当老师稳定,不管喜不喜欢小孩,有没有育人的热情,都喊他们去考教师资格证。10年前才17.2万人报名,今年已经是1144.2万人次。韩国已经是前车之鉴,现在缺的不是老师,而是缺娃。考公热也是一样,人人都想进体制岁月静好,一个岗位两万个人竞争,可这几年奖金肉眼可见的大促折上折,嘴变多了,饭从哪里来?反正不是从锅里来。一个哈佛的博士问过我,为什么他认识的所有中国人,几乎学的都是会计、统计、金融和计算机?我如实相告,因为大多数人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喜欢不喜欢,而是能不能找工作。敢学哲学学艺术史的中国人,那多半是家里有矿。这种实用主义的扎堆,也容易造成踩踏的惨剧。20年前,生物工程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超热门专业,只要是个学霸最后都要去学生物。谁能想到现在都生怕跟生物沾上边,因为毕业即转行。10年前,留学的热浪又扑向了会计,哪怕跟自己的专业背景八杆子打不着,也要读会计,这几年,学会计的全部都开始吐槽这是个钱少事多的天坑专业。近几年,计算机又宠冠六宫,甭管你是学服装设计还是英文文学的,统统转码。但实际上,写代码也是门艺术,一个高水平的程序员写的代码干净、高效、优雅,没有受过计算机基础训练和算法训练的写出来啰嗦、繁琐、而复杂,寒冬一来,发现50个人就能把100人的活给干了。如果是奔着稳定来的,那最后可能也忍受不了debug的枯燥和崩溃,如果是奔着钱多来的,最后会发现缺乏天赋的人天花板近在咫尺。工作本来就挺烦人的了,还要做一份自己本来不喜欢不擅长的工作,剩下的几十年,都要这么熬吗?我们这一代已经有太多人生的无奈,我只希望下一代,可以在未来选择职业的时候不用那么功利,不用跟风扎堆,选自己喜欢的事,用一辈子把它做出美感,做出价值,少赚点就少赚点吧,你妈愿意做你远眺的防坠网。喜欢本文,分享一下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