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伊古:撤军历史2022-11-11 01:11近期关于乌克兰战场最重要的消息,就是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从赫尔松撤军——这让外界盛传了许久的大战似乎有泡汤的迹象。为此俄方还专门发布了一段视频。大致剧情是当地时间11月8日绍伊古部长到特别军事行动指挥中心视察,听取了总指挥苏罗维金大将的汇报,苏罗维金分析战场形势,表示“已经不可能继续向赫尔松市提供物资”。然后苏罗维金在地图前向绍伊古解释称:“在全面评估当前形势之后,我们建议在第聂伯河左岸(东岸)展开防御。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决定,但与此同时,我们将保留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军人的生命,以及从总体上维持这支部队的战斗力。”绍伊古随即表示赞同:“我同意你们的结论和建议。撤军,并采取一切措施将军队转移至河对岸。”俄方选择将该视频公布的初衷十分有趣。按道理讲,如此高级别的指挥决策过程是不应该公开展示的,而俄方选择播放出来,颇有些安抚民心的意味。想必绍伊古部长和总指挥苏罗维金的撤军决定早就做好了,甚至已得到普京总统的首肯,这段视频更像是摆拍,作为宣传之用。从政治的角度看,俄军无奈之下弃守了2月24日以来占领的唯一一座乌克兰州府,显然是失败了。此前西方媒体铺天盖地宣传赫尔松战役的“决定性”“重要性”“转折性”,就是想从政治上彻底堵死普京撤军的退路。类似的手段英美等国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也曾使用过,当时各方将军事政治意义没有那么决定性的斯大林格勒塑造成一场苏德双方的生死对决,逼着希特勒在一个对德军明显不利的战场上不断增兵,最终一败涂地。不过从军事上来说,只要俄军能够将第聂伯河右岸的2~3万名精锐部队成功撤回左岸,也不算是“最坏的结局”。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赫尔松在政治上、军事上、水源上的那些所谓“关键性”,多是媒体宣传出来的。按如今的形势看,俄军根本不可能再向西出发打穿尼古拉耶夫到敖德萨一线、实现特别军事行动第二阶段将乌克兰变成内陆国的目标,那么留着一个第聂伯河天险对岸的桥头堡城市天天消耗有什么意义呢?如果非要说有,只能是政治层面的。这种政治意义一方面是为了对内展示普京总统的强硬与坚决,避免变生肘腋;另一方面也尽可能阻止俄罗斯的国际环境继续恶化,因此挑了美国中期选举结束当天来做撤军决定,被拜登讥讽为“时机很有趣”(英文口语中interesting有点“呵呵”的意思)。政治因素VS军事因素,经过了一番漫长的纠结后,莫斯科决策层还是认为两三万老兵的生命更加重要。至少在这一点上,普京不算头铁。其实早些时候坊间曾有传闻,称俄方希望将赫尔松撤军作为一个与乌克兰谈判的筹码,可见它在最初的设计里也并非什么底线。图中橙色的圆点即赫尔松城区,俄军如果按宣布的全部撤离,即相当于将第聂伯河上方的红色区域全部扔掉。毗邻第聂伯河的乌克兰城市赫尔松,如今已成为一片废墟乌克兰战争打到今天,各方已基本认识到,这是一场残酷的消耗战。除了最开始几天俄军发动了闪击行动外,剩下的时候均为一城一城争夺,打得非常惨烈。5月份的马里乌波尔,6月份的北顿涅茨克,10~11月的赫尔松,一个像样的城市大致需要一到两个月的激烈攻防。至于说9月~ 10月初乌军在哈尔科夫和红利曼的反击,前者更像是偷袭性质,收复的区域以森林居多;后者虽然战略位置关键,但毕竟只是个两万人口的小镇,跟马里乌波尔、北顿涅茨克、赫尔松这种还是不能比。站在俄方的角度,眼看着攻守之势逐渐发生逆转——马里乌波尔和北顿涅茨克还是俄攻乌守,如今已变为乌攻俄守。这种情况下,俄方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避免发生歼灭战,因此从赫尔松险地撤离可以被视作上策之选。在一场正常的消耗战中,双方的损耗往往差不多,甚至攻的一方要损失更大。可一旦打成歼灭战,像斯大林格勒那种,攻守双方的军事实力则会迅速消长。实际上,自7月初北顿涅茨克战役结束以来,普京已经意识到战场上无法按预期击败乌克兰,其核心思路由“战略”转向了“政略”。即以拖待变,等待西方阵营和乌克兰内部发生矛盾或政党更迭,继而从政治上来结束战争。在此之前,前线俄军的主要任务就是消耗,持续不停的与乌军打阵地战。回顾历史,一场消耗战中,交战的双方很多时候并不是主观意愿想停战,而是客观上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到了双方都精疲力竭的地步,枪炮声会自然而然的停下来。有的朋友可能要说了,乌军现在势头正盛,怎么会撑不下去呢?其实乌克兰的军事实力和政府执行力有相当大比例是依赖西方世界的支援,这原本就是巨大的X因素。另一方面,乌方当下已经完全进入了战时状态,正在不停地压榨汲取国力,但这一汲取是有限度的。同为交战国,俄罗斯人的生活基本维持了战前状态,除了那几十万被迫上战场的士兵外,其他民众仍优哉游哉。乌克兰不仅三分之一的人口沦为难民,剩下的这些民众也完全无法享受正常生活,不是停水就是停电。在中国大家经历过家庭临时停电的场景,通常很快可以恢复;可城市规模的停电有很大不同,时间一长会导致交通、污水处理、医疗、燃油燃气等各个领域的崩溃。冬天马上要来了,各种输暖装置没了电力根本无法工作,零下二十度的严寒怎么办呢?当然,战时状态下普通乌克兰人的想法和生活状态是不会被呈现出来的,即使乌官方媒体和个别西方媒体做了一些报道,也是走“坚强”的宣传路线。或许黑暗中的乌克兰人民会无意间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国家为了一个是否加入北约的问题走到这步田地,真的值得吗?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案了吗?俄军轰炸和限电下的基辅已经习惯了黑暗记得之前文章中引述过一位美国学者对俄乌战争的点评:乌克兰战争是一个世界历史事件,是后冷战时期的最终终结,它以人们至今仍不了解的方式将世界带入了更深的未知水域;从这个流动的、变革性的历史漩涡中拾起碎片,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笔者比较认可他的说法,即乌克兰战争的演化历程或许要比大家想象的更加漫长。赫尔松撤军只是这个漩涡中的一朵小浪花,对解决世界范围内的“乌克兰疲劳症”起到了一点效果,可仍无法将局面推向谈判桌或一边倒。至于说近期传出“拜登政府私下鼓励基辅展现与俄谈判意愿”的消息,那很大程度是美国联合乌克兰唱双簧,以一个俄罗斯不可能接受的条件为前提,堵住欧洲国家和世界舆论的嘴,顺便争取道义制高点。总之,战争的临界点没有到达,许多重要玩家尚未表态,或者已表态但发出的力道还远远不够。各家都在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局做准备和预案,以迎接这个21世纪以来国际地缘领域最大的不确定性。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