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出新政策了,国际航班听说也在加增了,双十一也过完了,似乎是时候更新展览清单了~从草间弥生开始,不会让你失望。
01
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
带有黑色圆点的黄色南瓜,是草间弥生最为人熟悉的题材之一。为庆祝香港视觉文化博物馆M+开幕一周年,M+博物馆首个特别展览“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开幕。草间弥生为展览最新创作的大型雕塑《南瓜》也将展出。《安息之沼》,草间弥生,2014年
《太平洋》,草间弥生,1960年
这是这位日本知名现代艺术家在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举行的最大规模回顾展,展出逾200件藏品。通过绘画、素描、雕塑、装置及档案资料等,贯穿无限、积累、全面连结、生物宇宙、死亡、生命的力量六个主题,全面呈现草间弥生1945年至今的创作生涯。02
川内伦子:M/E
日本备受欢迎的摄影师川内伦子擅长于在琐碎的日常事物中挖掘轻柔的诗意,自创作之初,就致力于通过充满柔光的淡色调作品,捕捉生命的神秘、光辉、脆弱与力量。2002年凭借《Utatane》《花火》这两部摄影集获得木村伊兵卫摄影奖。《无题》,出自《4%》系列,川内伦子,2013年
《无题》,出自《4%》系列,川内伦子,2013年
《无题》,出自《M/E》系列,川内伦子,2021年
本次展览将以日本摄影师川内伦子的新作《M/E》为中心,呈现其未发表和尚未在日本展出的摄影作品。《M/E》是 Mother(母亲)与 Earth(地球)的首字母缩写,大地母亲,同时也是 ME(我),因而《M/E》代表着地球与个体的联系。川内伦子借此传达她独特的生命体验,也希望带领观者重新思考人类生活的运作方式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无题》,出自《M/E》系列,川内伦子,2020年
这是日本美术馆时隔6年首次举办川内伦子的大型个展。结合影像、雕塑等其他媒介的作品,展览展示艺术家近10年来的创作活动,探究她创作的本质与问题意识的核心。03
“她们与抽象”
“艺术没有性别,艺术家有”。女性艺术家对抽象艺术的起源、初生乃至发展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她们的存在却易于被忽视。Ann Veronica Janssens,Rose, 2007
Bela Kolárová, Radiogram of Circle, 1963
Helen Frankenthaler, Spring Bank, 01/02 1974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推出的特展“她们与抽象”,是国内首个聚焦女性抽象艺术家群体的专题展,展览将追溯由女性艺术家视角书写的西方20世纪抽象艺术史,将一些鲜为人知的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于世人眼前,重估女性对抽象艺术的重要贡献,为我们了解“女性艺术家”在抽象艺术史中的地位提供前所未有的视野。展览基于蓬皮杜中心馆藏,甄选了约35位女性艺术家的近百件作品,这些作品将带我们结识这群现代主义及其后艺术流派的积极参与者和共同缔造者,还原抽像艺术家发展与成熟的真实面貌。04
申玲个展“空花·岁像”
198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申玲、王玉平作品展”时,艺术家申玲年仅23岁,还在央美读大三。由冯博一策划的申玲个展“空花·岁像”,精选了艺术家自80年代以来的早期珍贵作品和近年来的代表创作,包括油画、册页、纸本综合作品等50余件。这也是申玲近年来最重要的一次个展。《四季歌》,布面油画,75 × 60 cm,2022
《秋风秋雨奈何天》,布面油画,200 × 200 cm × 3,2016
《空花系列 44》,纸本综合,38 × 38 cm,2019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申玲的创作始终处于持续发力的状态,没有倦怠。作品都是听从直觉的驱使,围绕着自我处境的目光所及,或作为情感的附加值,探究人生的浪漫,人性的幽微。”策展人写道。《照相写实》,布面油画,145.5 × 112.5 cm,1994
“申玲的“空花”是她“花非花”的一次次自我写照,在镜像中寻拾日常的“对影”,更多的是慵倦的闲适与惆怅,一种个人生命的所指与代偿。而“岁像”是时间重量的借喻,其中的显像可以在展览空间里不断地穿梭、跳跃,撑起她创作履迹的回望及链接。”05
凝视之光—利塔·贝卡鲁特中国大展
利塔·卡贝鲁特(Lita Cabellut)是西班牙著名艺术家,她的作品多为巨幅人物肖像,被称为“欧洲当代的伦勃朗”。“凝视之光——利塔·卡贝鲁特作品展”中国巡展北京站在来福士中心展出,开启2023年中国西班牙文化年的序幕。利塔·卡贝鲁特有着传奇的人生:十二岁前,她是街头流浪的弃儿;随后她被收养,养父母发现了她的艺术天赋,开启了她的高光人生。她的画作通常超过2米尺幅,画面布满裂纹,呈现出介乎于古代壁画与当代色彩之间的画面语言,映射出在苦难、挫折、迷茫、探索中内心的强大和执着。Anouschki, Lita Cabellut 2021
展览现场还设置了多项互动活动,观众可以通过撕纸装置体会艺术家独创的裂纹技法;也可以佩戴VR设备,借助360全景拍摄,走进卡贝鲁特在西班牙的工作室,身临其境直观艺术家的创作过程。06
吉格尔与空山基:明日迫近
此次展览是异形之父吉格尔与日本传奇艺术家空山基联展首次登陆中国,展览将展出两位艺术家从1960年代至今创作的44件(组)作品,重新梳理了他们的作品脉络,展现暗黑美学与未来主义的极致碰撞,在强烈反差的并置中呈现他们之间的对话与内在联系。两位艺术家通过各自的作品所创造的生命形式,有机地融合生物体和机械,赋予机器人以情感和灵魂,带来了科幻和推测性生物设计的前瞻设定。展览空间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地下蚁穴结构,观众跟随一条逐渐展开的中转通道,在左右两边或明亮或黑暗的房间中感受未来主义的生命形式与景观。观众将在艺术家描绘的乌托邦或反乌托邦的明日世界图景中,回顾艺术家所处的时代,从他们出生的1940年代开始回溯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危机和机遇——它为我们理解和探索赛博格、人工智能奇点、外星生物、星际探索、恐怖谷、后世界末日和美丽新世界等议题提供了丰富的背景。07
teamLab无相艺术空间
2017年teamLab在北京的短期展出时,曾吸引到了超过20万名观众到场。迄今为止,teamLab的全球累计观展人数已超过2800万人。而这一次,由teamLab打造的沉浸式美术馆“EPSON teamLab无相艺术空间”在北京朝阳大悦城顶层,马上就要开幕了。“EPSON teamLab无相艺术空间”展馆挑高11米,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作为teamLab打造的最大规模美术馆,展览汇集了40多件艺术作品,利用光与影使环境与人达到一种交互。在这里,观众可以沉浸式地欣赏作品,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动作影响作品,让自己成为作品的一部分。08
乌雷Ulay:无量之物
德国著名艺术家乌雷(Ulay)是宝丽来摄影、身体和行为艺术的先驱。展览由策展人来梦馨(Sherry Lai)和乌雷基金会总监哈娜·奥斯坦·奥日博尔特(Hana Ostan Ožbolt)共同策划。乌雷 /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静止能量》,1980, 行为表演录像
乌雷《她/他》,1973-74/2022
乌雷 /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情人·长城》,1988 双频录像装置
本次展览是一次穿越乌雷艺术作品与生活的旅程,关注三个不同的时期: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艺术活动、他在1976年至1988年间与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合作和他在90年代末的个人创作。09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
波提切利、拉斐尔、提香、伦勃朗、莫奈以及梵高等艺术家的52件油画作品,带领你探索从文艺复兴至20世纪的400年欧洲美术史。英国国家美术馆成立于1824年,收藏有超过2600件欧洲绘画杰作,是全球最受欢迎的艺术博物馆之一。目前美术馆正在筹备2024年的建馆200周年庆典,位于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的馆舍将进行重大整修,因此这批珍贵的藏品得以首次来到中国大陆展出。《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波提切利,约1500年
《被蜥蜴咬伤的男孩》,卡拉瓦乔,约1594-1595年
《长草地与蝴蝶》,文森特·梵高,1890年
展览分8个单元,介绍欧洲美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运动和艺术家:波提切利和15世纪意大利绘画、拉斐尔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期、戈塞特和北方文艺复兴、卡拉瓦乔和意大利西班牙的巴洛克绘画、伦勃朗和17世纪北欧绘画、卡纳莱托和18世纪欧洲绘画,梵高和印象派绘画、透纳和英国绘画。10
一木了然·宋式木作文化展
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认为:“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它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的。”木作文化亦然。宋代是中国古代木作的大发展大转型时期,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形成了重要的“宋式”木作文化。《营造法式》、宋式建筑、宋式家具等,在中国古代木作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佛宫寺释迦塔模型
“木作”是木材加工、制作等相关行业的统称。木作有大、小之分,大木作专指木构架建筑中承重构件的制作、组合和安装,小木作则概指木制家具、器具以及建筑的装修装饰等方面。本次展览共陈列77件(套)展品,包括宋代木构建筑微缩模型、宋式家具复原模型、考古出土的宋代文物、木材原料及木工工具、《营造法式》影印图片等,从木缘、木构、木器三个方面展现宋式木作文化,剖析其中体现的宋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1
渴望之物:自1924年至今的超现实主义与设计
作为20世纪极有影响力的艺术运动之一,超现实主义通过利用神话、梦境和潜意识作为艺术灵感的来源,扩大了我们的艺术和生活现实。上世纪三十年代,超现实主义开始对家具设计、时尚、广告和其他方面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龙虾电话,Salvador Dalí,1938年
Porca Miseria!,Ingo Maurer,1994年
从达利、曼·雷,再到迪奥、比约克等人创作的艺术、家具、时尚、摄影等,展览试图探索从1924年超现实主义诞生至今的设计物品,展现跨越经典的超现实主义艺术与设计,以及当代设计的回应。让你清楚地看到超现实主义的运动是多么的极端、非凡,难以再现。12
爱德华·霍普的纽约
对于纽约,霍普在晚年回忆道,这是“我最了解、最喜欢的美国城市”。美国现实主义画家爱德华·霍普曾在纽约居住近60年时间,跨度从1908年至1967年,大致涵盖他的整个创作生涯的成熟期。《华盛顿广场附近的天际线》,Edward Hopper,1925
Manhattan Bridge Loop,Edward Hopper,1928年
New York Movie,Edward Hopper,1939年,布面油画
本次展览将以爱德华·霍普与纽约的渊源为主题,详细介绍爱德华·霍普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纽约是爱德华·霍普许多作品的主体、背景和灵感来源,画面中错落的摩天大楼构成城市的天际线,高架地铁和建筑工地仿佛正在发出阵阵轰鸣。他将纽约生活进行浓缩后放入作品,通过描绘各种日常生活场所,例如加油站、旅馆、餐厅、剧院、铁路等,记录他对纽约的城市印象。13
Facing The Sun
面朝太阳:《印象·日出》诞生150周年
1872年11月13日清晨,克劳德·莫奈持笔画下了法国勒阿弗尔港口的日出景色:明亮的橙色太阳是画面的视觉中心,为天空染上一层温暖的朝霞,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行驶着几艘小船,远景中的起重机、烟囱和桅杆沐浴在秋日朦胧的薄雾中。这幅《印象·日出》被誉为印象派艺术的代表作,“印象派”一名也正是来源于此。Tahy 女士的彩绘墓碑,古埃及,公元前7-前6世纪
《巴藏库尔》(Bazincourt),卡米耶·毕沙罗,1892年
The Sun 爱德华·蒙克 1910–1913
《印象,日出》(Impression, soleil levant),Gérard Fromanger,2019年
为了纪念《印象·日出》诞生150周年,玛摩丹美术馆联合德国巴贝里尼博物馆共同策划本次展览,共呈现近100件文物与艺术作品,探索“太阳”在欧洲艺术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并列展出的还包括巴黎天文台提供的一组素描、照片和科学仪器,反映几个世纪以来的天文学发展。14
爱德华·蒙克:生命、爱与死亡之诗
艺术史家称爱德华·蒙克为“世纪末”的艺术家,因为他的作品反映了欧洲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面貌。《呐喊》是蒙克最为世人所知的杰作,明艳的色彩、扭曲的造型,竭斯底里的抱头尖叫,宣泄内心的彷徨、压抑与苦闷…《生命之舞》(La Danse de la Vie),Edvard Munch,1899-1900年
《忧郁》(Melancholy),Edvard Munch,1892年
《桥上的女孩们》(Girls on the Bridge),Edvard Munch,1927年
蒙克的作品多以生命、死亡、爱情和恐惧等为题材,描绘深度的思想和情绪。本次展览由巴黎奥赛美术馆和奥斯陆蒙克美术馆共同举办,通过约150件展品,完整回溯蒙克 60年创作生涯。
展览将从整体角度审视蒙克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相同的意象或主题常常反复出现。艺术家本人曾表示,其单一作品也许难以理解,将多幅画作视为整体则将更为清晰。
15
色彩缤纷:古代彩色雕塑
我们如今对于古希腊和罗马雕塑的印象是神圣、肃穆的白色大理石,其实它们原本拥有丰富的色彩和装饰细节。本次展览介绍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关于古代雕塑藏品上遗存涂料的最新研究发现,揭示古希腊建筑和雕塑上色技术的背后故事。
左:斯芬克斯雕塑彩色复原 3D 打印件,2022年 |右:斯芬克斯大理石雕塑,希腊,约公元前530年
色彩重塑后的古希腊弓箭手
哈哈哈哈!sorry
展览以原始而活力的形式,运用前沿的科学技术鉴别文物上的颜料痕迹,以艺术史研究和 3D 成像打印技术为基础,彩绘“还原”并重现了狮身人面像等14件古希腊和罗马雕像,以及其他古代雕塑和陶器40余件。它们在大都会博物馆明媚的大展厅中,与被时光打磨成纯白色的古代雕塑对话。展览探索古代的色彩实践和使用的材料,并探讨色彩如何帮助传达其意义,以及古代多色雕塑在后世是如何被看待和理解的。
良仓今日好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