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早会:大清早开会“反人类”的四个表现
原文作者:Adaira Landry & Resa E. Lewiss
两位作者认为,这类早会既招人嫌又无实际必要性。那为什么你还会收到会议邀请呢?
一看到邮箱里的会议邀请,你就已经身心俱疲了。又是早上8点、7点,甚至是6点的会议。虽然这类会议可能不算太多,但大清早开会影响的不仅是我们的工作日。原本的固定习惯——起床、洗澡、换衣服、喝咖啡——变成了违反大多数人健康和生物钟的作息。
虽然我们明白为了整个团队的目标,大清早的会议有时在所难免,尤其是当你的团队成员之间有时差的时候。作为医生、导师、合作者,我们也知道清晨的会议已经烙入了许多职场文化。但无论如何,作为医学专业人士,我们还是要力所能及地抵制这种文化。
有证据显示,晨会会严重影响你生活的四个方面:身体健康、精神注意力、家庭职责,以及对工作的投入。
身体健康
我们的身体需要7-9小时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引起高血压、肥胖和抑郁。当我们睡了一晚好觉后,又完成了对我们很重要的晨间流程时,我们的活力也更充沛。对很多人来说,大清早是用来健身的,这已经被证明与减少压力有关,但如果一大早有会议,他们就要放弃健身,或是等到晚一些再锻炼。在有些地区,户外锻炼的最佳时间是早上,因为这个时段的空气质量更好。此外,坚持锻炼也很重要:如果你是晨起锻炼者,你就应该坚持早晨锻炼。还有早餐,如果早上6点有会,科学家可能会跳过他的早餐。
坚持吃早餐被证明能减少患病风险,如肥胖和高血压。没错,人们可以早点上床多睡会,这样第二天就有时间做完晨间流程。但要求别人为了大清早的会议改变他们晚上的作息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有时候还不切实际。
精神注意力
只有休息好了才能集中注意力。事实上,缺乏睡眠会影响认知功能,让我们更容易出错。许多专业人士刚起床时的工作效率最高。这或许是因为我们的意志力会在一天中逐渐减弱。而意志力是我们拒绝诱惑的能力——在这个数字时代,诱惑来自邮件、短信或浏览社交媒体。在早上,当我们的自控力更强时,我们应该把这个时间用于深度工作。而会议多为一些肤浅的工作,而且在虚拟世界里,我们的参会状态通常也是松散的。
家庭职责
每个人都有家庭职责:比如给孩子换衣服,送孩子上学,照看父母,做饭或照顾宠物。这些任务有很多都要在早上完成。家庭职责和照看任务会影响到每一个人,但最重的担子落在了职业女性的头上。一项调查发现,2021年的美国女性平均每天花1.2小时为孩子提供生理上的照顾(主要为准备吃的和洗澡),而男性只在这上面花0.5小时。该调查还发现,做家务的男性为21%,女性为49%。家庭和工作职责的累积效应可能会让一些女性选择更灵活的工作,或是完全放弃工作。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到有些团队成员的家庭责任较重,尤其是女性,而大早上的会议可能会给她们造成额外大的负担。
占用同事的家庭时间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因为他们需要重新安排这些分内事,要么不做要么请人代做,这可能也不利于营造一个更公平的科研工作环境。
工作投入
无论称之为职业倦怠,还是“躺平”(quiet quitting,只在规定工作时间内工作的潮流),还是设立边界,职场人正在重新定义他们对工作的投入。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获得掌控感和使命感。反过来,自我牺牲的意愿变得更低了。这种冲击来自很多方面。日程上的各种会议令人精疲力竭。早上能顺其自然地醒来给人一种掌控感,而为了清早的会议爬起来会让你失去这种掌控感。如果会议时间是周一的一大早,团队成员可能就要在周末加班,失去属于自己的时间。
在安排早会时需要格外谨慎,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因为这些会议影响的不只是工作,而是整个人。期待员工在规定工作时间之外加班是不公平的。但解决办法不是没有。晚一个小时开会能增强干劲,让人感到受重视。减少参会人数能避免日程安排冲突,让开会时间更有可能挪到早上的晚些时候。录制会议能让那些抽不开身的人事后回看,并提出问题。核心会议时间——如Athena Swan宪章(支持和改革高等教育与科研领域性别平等的框架)中列出的时间——建议会议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的早上10点至下午4点。
当然,有些情况下,比如工作和个人的紧急事件,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时差,会让很早的会议变得有必要。如果这类会议为常规会议,那么可以轮流调整会议时间,让每个时区的人可以共同分担这种压力。
我们建议在安排清早的会议之前三思。我们都值得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工作之外,而这要从我们起床的那一刻算起。
原文以Four evidence-backed reasons to say ‘no’ to early-morning meetings为标题发表在2022年10月26日《自然》的职业版块上
© nature
doi: 10.1038/d41586-022-03461-6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Nature Portfolio”(ID: nature-portfolio)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