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动物不刷牙还没有蛀牙?为什么牙齿不会被牙套拉歪?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请你先闭上嘴巴。
我要问你一个问题:人的嘴里到底有几颗牙齿?
不张嘴就知道答案的,给你点个赞!
实在想不出答案的,给你一次开卷考试的机会,张嘴数一数。
正常成年人的嘴里有28-32颗牙齿,有些人会长4颗智齿,有些人1颗智齿都不长。
你答对了吗?
好了,第二个问题:你还记得你五六岁换牙之前,嘴里有几颗牙吗?如果不记得了,那就蒙一个答案↓
并不是乳牙完全脱落之后,恒牙才开始生长。如果观察小朋友的牙齿x光片,你会看到四排牙齿,中间两排是还未完全脱落的乳牙,两排乳牙的根部是正在生长的恒牙。一般恒牙会用6岁-12岁六年的时间来替换掉所有的乳牙。
换牙期小朋友的牙片
完成替换之后的恒牙会一直陪我们到老,这些牙一旦出了问题,疼起来要人命不说,还没有任何可再生的修复方法。而我们最怕的牙齿问题,莫过于龋齿,即通常所说的蛀牙。龋病的主要致病菌是变形链球菌,这种细菌喜欢吃糖,它们把糖转化为酸性物质,腐蚀牙齿表面的牙釉质,从而破坏牙齿的内部结构。
其实有,但不多。动物产生蛀牙的概率跟人类比起来小很多,这要从饮食结构和牙齿结构两方面说起。
从饮食结构来说,自然界的动物们吃的要么是大鱼大肉,要么绿叶青草,这两种主流的饮食结构都很难被变形链球菌利用起来,有些植物纤维还有清洁牙齿的功效。
人类的饮食结构一直在进化,采集时代吃的是山上的野果和猎到的兽肉,农耕时代的主食基本是小麦、水稻这些碳水作物,再到工业革命时代,加工食品中含有的蔗糖、果糖随处可见。这种进化方向为变形链球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料,也让人类更容易产生蛀牙。
从牙齿结构来说,动物的牙齿形态各异,鳄鱼的牙齿是锯齿状的,食物不易残留;鲨鱼的牙齿是双排的,一生可以换数万颗牙;老虎和猫咪的舌头自带清洁功能;而大熊猫的牙釉质甚至有自行修复功能,真是碾压不讲基本法啊!
人类的牙齿结构也要从进化说起。从远古人类的化石可以发现,我们的祖先和黑猩猩长得真的有点血缘关系,嘴巴都是向外凸的。随着大脑的发育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人类的牙齿向后“缩”,这也导致牙齿变得更拥挤,连智齿都没地方长了。而拥挤的牙齿有了更多缝隙和无法清洁的死角,继而成为细菌的温床。
所以,预防龋齿也可以从饮食习惯和牙齿结构两方面下手,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勤刷牙,用牙线等工具清洁牙齿缝隙。根据美国牙科博物馆的资料,世界上第一把牙刷是1498年由中国皇帝明孝宗发明的,说明我们的同胞很早就开始注意口腔卫生了。
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人戴牙套,牙齿不但不会被钢丝拉歪,反而变得更整齐,这是为什么?你可能不知道,我们的牙齿长在一种可以“塑形”的骨头——牙槽骨上。
牙槽骨没有骨髓,它靠牙龈和牙周膜来获取营养,当牙龈老化后,牙槽骨也会随之萎缩,骨质流失,引起牙齿松动、脱落。所以老年人的牙齿更容易掉,因为萎缩后的牙槽骨已经支撑不住牙齿咀嚼所需要的力了。
牙周膜细胞才是牙槽骨“塑形”的关键,它通常只有0.5mm,但包含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当牙齿受到钢丝的拉力时,两侧的牙周膜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钢丝拉力向右,牙齿右侧的牙周膜就会受到压力,让破骨细胞出来工作。破骨细胞含有丰富的溶酶体和线粒体,可分泌酸性物质,逐渐吸收右侧牙槽骨,牙齿会悄悄向右移动。但这样左边的空隙不就变大了吗?左侧承受张力的牙周膜细胞也有应对之策,它派出成骨细胞来合成骨胶原蛋白,促进骨组织钙化,形成新的骨质。这样一来,牙齿被移动位置后,还是稳稳的!要形成稳定的骨质,差不多需要一个月,所以戴牙套的患者每个月都需要去医院复诊一次。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工合作,使牙槽骨成为全身骨骼中最容易变化的部分,在压力的作用下被“塑形”。而牙釉质作为人身体中最坚固的部分,却经常无法抵挡细菌日积月累的侵蚀。这大概就是以柔克刚的智慧吧。
作者简介:流瑾茉篱,特约撰稿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