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十分“狡猾”,它是一个慢性进展性疾病,早期很难被发现。陈荣昌教授介绍,慢阻肺早期几乎没有症状,从起病到影响到日常生活,出现走路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至少需要五年以上。
此外,慢阻肺不仅仅只影响肺部,它同时影响肺外多种器官。心肺不分家,心血管是受慢阻肺影响的重要部分之一,因此更不容易让患者感知是肺部出问题了。在此情况下,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都源于“偶然”——定期的体检,或是在其他科室就诊时发现端倪,才得知自己患了慢阻肺。
正是因为慢阻肺知晓率低、病死率高,在慢阻肺防治中,如何尽早寻找人群中的“十四分之一”成了头等大事。
56岁的喻大哥至今还能记得4年前春节的经历——向来身强力壮的他,平时仅偶尔咳嗽几声,也觉得不影响生活,就没有放在心上。可那次降温感冒后他突然觉得走路喘不过气,严重到道路有一点坡度,走几步就要停下来休息。
经过诊断,喻大哥确诊慢阻肺。2021年7月的一个晚上,他值班时突然晕倒在岗位上,被送入急诊,经历生死一小时才缓过神来。如今,经过4年的治疗后,身体已经慢慢有了起色。尽管听起来,慢阻肺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词,但现实情况是,根据《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报告(2020年度)》显示,我国约有1亿慢阻肺患者,相当于每14个中国人就有1人患有慢阻肺,而喻大哥就是那个1/14。
《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CPH)》显示,中国10省市5万余名城乡居民中,只有9.7%的人既往做过肺功能检查。而经肺功能确诊的慢阻肺患者中,仅不足3%的患者知晓自己的病情。这都表明我国慢阻肺知晓率低、肺功能检查率低。慢阻肺已跃升为我国继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之后的第三大死因。慢阻肺被称为“不会呼吸的痛”,为了帮助人们提高对慢阻肺的认识,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创议组织(GOLD)倡议设立“世界慢阻肺日”。自2002年起,将每年11月第三周的星期三定为“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肺系生命”(Your Lungs for Life),“只有把肺维持好,才能维持你的生命,没有肺就没有生命。”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GOLD理事会理事陈荣昌教授解释。慢阻肺其实是整个慢病诊疗的缩影。陈荣昌教授长期关注慢阻肺,一直是呼吸慢病防控的见证者和建设者,他希望将来可以逐步完善包括慢阻肺在内的慢病管理体系,“这样患者有什么变化,有没有坚持医生给出的诊疗措施,各类用药是稳定还是恶化,我们都能掌握。”咳嗽、咳痰、走路喘气,这些看似轻微且早期并不影响生活的症状,其实都预示着可能患有慢阻肺。
喻大哥在确诊后才意识到,时常的咳嗽已经是肺在向自己发出预警,但是,已有近40年烟龄的他对咳嗽已习以为常,没有当回事。
慢阻肺十分“狡猾”,它是一个慢性进展性疾病,早期很难被发现。陈荣昌教授介绍,慢阻肺早期几乎没有症状,从起病到影响到日常生活,出现走路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至少需要五年以上。
此外,慢阻肺不仅仅只影响肺部,它同时影响肺外多种器官。心肺不分家,心血管是受慢阻肺影响的重要部分之一,因此更不容易让患者感知是肺部出问题了。在此情况下,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都源于“偶然”——定期的体检,或是在其他科室就诊时发现端倪,才得知自己患了慢阻肺。
现年41岁的潘老师得知自己是慢阻肺高危人群就是因为一次肋骨骨折。“因肋骨骨折住院,进行常规X线胸片检查后,医生发现肺部有肺气肿、肺大疱,就让我进一步到呼吸科就诊。”转到呼吸科后,医生提醒他需要特别注意,将来很有可能发展为慢阻肺。而另一位患者黄大哥,则是因为陪妻子住院,劳累导致发烧做检查后,才得知患有慢阻肺。
正是因为慢阻肺知晓率低、病死率高,在慢阻肺防治中,如何尽早寻找人群中的“十四分之一”成了头等大事。
“呼吸专家说”公众号发起#寻找人群中的1/14#活动(图/健康元提供)
如果任由其发展,前期看似症状轻微的慢阻肺,如果不接受规范化的治疗,一旦发展至重度慢阻肺,后果不堪设想。重度慢阻肺患者,呼气受限越来越严重,肺功能越来越差,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连日常穿脱衣的动作都会引起严重气喘。而且不仅呼吸系统受累,还会累及骨骼肌肉、心脏等器官,进展为肺源性心脏病,最终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陈荣昌教授曾接诊过一位企业高管,经过肺功能检查,肺功能(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只剩30%出头,对方告诉陈荣昌,自己吸烟已有二十多年,平时会有咳嗽、咳痰,但也没放在心上,为这个病来医院还是“头一遭”。在陈荣昌教授的从医经历中,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很多患者早期出现咳嗽、咳痰症状,并不重视,等到走路都气喘,不去医院不行了才会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所以到医院看病的患者,大多数症状重,而且多数是急性加重合并呼吸道感染。”慢阻肺急性加重及并发其他器官损伤是加速疾病进展,导致死亡的“元凶“。仅出现一次急性加重就可能导致肺功能恶化、日常活动能力下降及死亡风险的增加,多次急性加重会促使患者健康状况快速恶化。尽管目前慢阻肺不能被彻底治愈,但及时干预治疗能将慢阻肺维持在轻微阶段。当前,慢阻肺的治疗药物主要以吸入给药为主。陈荣昌教授介绍,近几年,慢阻肺的可用药物增加了许多,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药物实现国产化后,疾病状态较轻的慢阻肺患者,每月仅需负担100元左右的药费,同时医保能报销70%-80%,极大减轻患者负担。每次遇见慢阻肺患者,除嘱咐患者规范用药外,陈荣昌还会重点告知的一点就是:戒烟或远离空气污染的环境。调查显示,慢阻肺患者约60%有吸烟史,是患病的主要原因。一项2015年发表在《柳叶刀》的数据显示,吸烟会加快肺功能的下降速度,增加患者气流受限程度,相比非吸烟者,吸烟导致肺功能降低,慢阻肺死亡人数显著增多。包括潘老师和喻大哥在内,都是几十年的老烟民。研究显示,戒烟可以延缓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下降,改变慢阻肺的自然病程,降低慢阻肺患者的死亡风险。因此,吸烟者一旦确诊为慢阻肺,需立即戒烟。陈荣昌教授心中的理想状态是,在早期筛查时发现状况,例如肺部已经出现肺气肿、肺大疱,警醒患者赶快戒烟,“在早期,其实什么药都不需要,只要把烟戒掉,大疱不再增加,以后就可以维持在无症状的状态。”黄大哥在得知自己确诊之后,马上戒烟、不再熬夜,并配合药物,经过一年多的治疗,现在已经基本恢复从前正常的生活水平,尽管偶尔咳痰,但并不影响日常生活。而现实情况是,戒烟并不容易。颇为讽刺的是,陈荣昌教授曾遇见一位患者,情况已十分危急,坐着轮椅、戴着氧气面罩,即便如此,他的口袋里还是放着一包烟。意志力、家人帮助、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都可以成为帮助患者戒烟的法宝。潘老师在意识到慢阻肺的危害之后,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吸烟的行为,“每次想吸烟,拿起烟我就会想,这支我先不抽或者少抽一点”,通过心理暗示降低自己的吸烟欲望,而且他的女儿也会一直监督他少吸烟。
潘老师分享如何控制吸烟行为
除了戒烟、远离二手烟之外,加强职业保护,根据室内外空气状况开窗通风,避免或防止粉尘、烟雾及有害气体吸入,重点人群如老人,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都可以有效预防慢阻肺。
此外,主动锻炼、加强营养对于慢阻肺患者同样有获益。在黄大哥确诊慢阻肺后,他的妻子经常带他一起出去拍照,“我喜欢拍照,但他不喜欢,我就要求他陪我去,让他开车载我,有时候就同意了。”
“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任何疾病而言都是一剂良方,在慢阻肺上面,显得尤为重要。在“三早”中,早期发现和诊断至关重要,只有实现早期诊断,才能实现早期的干预和治疗。有研究证明,慢阻肺在早期发现,要采取有效措施,例如戒烟、药物治疗,坚持早期干预,患者的肺功能就能很明显地得到改善,有一部分患者甚至可以恢复正常。困难在于,慢阻肺的诊断尚无一个简易的检测方法,这给慢阻肺的早期发现增加了不少难度。诊断慢阻肺需要进行肺功能检查,这就需要肺功能检测仪和专业的肺功能检查人员。“我们曾对各级医院肺功能仪的配备做过调查,三甲医院当然没问题,二甲医院只有60%的医院有,基层医院三年前的调查只有12%有。”陈荣昌教授说,当前国家和部分省市也在支持基层医疗机构配备肺功能仪。以深圳为例,深圳全部七百多家社康中心有三百多家已经配备肺功能仪。然而他发现,肺功能仪配备之后,使用效果难如人意。“总的来讲我们除了缺乏仪器,也缺乏专业的肺功能检测人员,这在基层非常显著。”陈荣昌教授表示,肺功能检测有着严格要求和复杂步骤,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在过去五年,即便是广州一些三甲医院,肺功能检测技术依旧不达标。陈荣昌教授团队通过深圳市卫健委支持的项目,对基层医生进行五天的肺功能检测操作培训和五天实操培训。他希望,能通过培训,让每个基层社康中心都有一到两个人懂得做肺功能检测。近些年来,陈荣昌教授一直呼吁,40岁以上,尤其是吸烟及生活在污染环境中的人,应当在常规体检项目中加入肺功能检查。“我们希望在将来,肺功能检查能像测血压一样简单便捷,再通过慢阻肺疾病普及教育,提升肺功能检查普及率和慢阻肺疾病知识知晓率。”陈荣昌教授说。网络平台也一直为慢阻肺的科普做着贡献。在黄大哥确诊慢阻肺后,黄大哥女儿也时常在网上检索慢阻肺相关资料,关注类似“呼吸专家说”这样的一些专业公众号,了解疾病的相关情况。黄大哥女儿通过“呼吸专家说”公众号获取慢阻肺相关资料
健康元运营的呼吸慢病管理平台“呼吸专家说”联合全国三级医院呼吸科专家进行呼吸系统疾病的科普,从疾病预防、疾病自测、疾病管理等多维度提供权威全面的科普服务,在上面患者或其家属也可以建立健康档案,记录用药信息。通过这些内容,黄大哥女儿能更好关注到父亲的症状,“我结合医生给的治疗方案,监督我爸爸有没有遵循,希望他可以尽快好起来。”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慢阻肺防治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三十年前,慢阻肺还常被叫做“慢支炎”“肺气肿”,当时的医生称“老慢支没法治”——没有对症药物,发作后,只能输液或口服抗生素。陈荣昌教授印象深刻的是,在20年前,一位慢阻肺患者咨询他是否需要买一台制氧机在家吸氧。后来他接受了吸入药物的治疗,用药后症状改善,可以去唱京剧了。
如今,即便是严重的慢阻肺,需要在家中长期氧疗,也可以使用家用无创呼吸机(即不需要气管插管的呼吸机),“现在许多新的疗法都逐步开展起来了,慢阻肺疾病的治疗方法进步是非常大的。”但陈荣昌教授也注意到,相较国外,我国慢阻肺防治仍有差距,例如英国社区医生占比相较我国高不少,我国社区医生体系不完善为疾病的早发现带来很大挑战。而且,我国慢病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国外一些国家对很多慢性疾病有完善的管理体系,患者有没有去看病、在哪看过什么病、用什么药,一个医保号码都能实现全数据跟踪。好消息是这些差距正逐步缩小,2016年,我国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强化慢性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对于呼吸慢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2019年7月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制定了15项重大行动,其中有8项行动涉及呼吸疾病防治,将慢阻肺和哮喘作为重点防控的疾病纳入其中,尤其以慢阻肺占据较大篇幅。为助力“健康中国”,健康元作为中国吸入制剂的领航者,已经成功地将中国呼吸疾病患者用量前三的产品实现国产化。目前,健康元布局了四大高壁垒复杂制剂平台,并在AI设计药物、单分子多靶点、智能给药系统等多个方面做了积极的创新和升级。《纲要》中提到,慢阻肺全民知晓率的目标是到2030年达到30%。“知晓率提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陈荣昌教授认为,如果只靠医疗系统,对患者进行教育,是达不到这个目标的,必须要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共同实现。只有人们警惕起来,知道“慢阻肺”很常见,抽烟、经常咳嗽,走路有气喘的人注意自己是否可能患有慢阻肺,才会主动配合肺功能检测,才能早日实现慢阻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痊后防复”的目标。未来,健康元也将持续为提高慢阻肺知晓率而奋战,携手呼吸领域专家,做好呼吸慢病的科普教育和疾病管理支持,呼吁民众关注呼吸健康,关注慢阻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助力“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