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前高管,四天拿下近4亿
编辑:吾人
来源:融中财经(ID:thecapital)
短短四天就能完成两轮融资的企业有什么魔力?
11月4日,AR智能眼镜企业Rokid宣布获得余杭国投1.25亿人民币投资;四天后,该公司再次宣布完成D轮2.59亿人民币融资,背后投资方为睿成投资、敦鸿资产、海创创投及钟女士。
若将时间线再拉长一些,这已经是Rokid今年完成的第四轮融资,且每笔融资金额都在亿级以上。
究其原因,不得不说的是Rokid赶上了一波AR智能眼镜的风口。被视为下一代智能工具与平台的AR赛道,自2021年以来,受到了来自红杉中国、淡马锡、IDG资本、经纬中国、中金资本、清控银杏、九合创投、祥峰投资等诸多机构的疯狂追捧。而Rokid作为行业里的代表性企业,有前阿里巴巴M工作室负责人祝铭明带队,更是吸引了IDG资本、线性资本、淡马锡、复星集团等知名机构。
只是,尽管巨头布局,资本下注,新人涌现,但当前行业仍然存在着诸多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难题。在AR眼镜爆发的前夜,AR何时能真正成为手机的标配?新的时代将由谁开启?还需观察。
01
前阿里高管创业,3个月融一轮
互联网爆发的那段时期,业内出现不少“中国乔布斯”,祝铭明便是其中之一。
在工程师母亲熏陶下长大的祝铭明,从小就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1993年,祝铭明考入浙江大学哲学社会学专业,之后又考取了浙大网络多媒体实验室硕士,并参与了“敦煌数字复原”项目的第一代开发。硕士毕业后,祝铭明又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求学,并拿下了计算机博士学位。
2007年,学成归来的祝铭明在杭州创办了猛犸科技,主攻手机操作系统。
很快,仅凭一支十几人的小团队,猛犸OS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三年之后,这家初具雏形的公司被阿里注意到,并被其收购。
因此,祝铭明也进入阿里,并在阿里巴巴成立最神秘的部门——M工作室,负责深度学习,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的研发。
据祝铭明回忆,当时与阿里领导聊天,“如果我们不买下你的公司,你会怎么继续走下去?”他回答道“应该会做人工智能产品有关的探索。”
有意思的是,四年后,这句话居然成为现实。长期观察、研究行业,祝铭明认为,接下来的两到三年后,人工智能会有突飞猛进,因此必须提前起跑,才能在未来能与实力强劲的企业同台演出。于是,他决定离开阿里,开启自己的第二次创业,并创办了Rokid,正式投入人工智能事业。
8年过去,现在看来Rokid是一家AR智能眼镜企业。但实际上,这些年Rokid的产品总在变化、迭代,似乎是什么火做什么。
2016年,正是消费机器人投资最火的时候,也是迄今为止IPO数量最多的一年。正是在这一年,Rokid推出陪伴机器人Alien,公司也因此被定义为智能机器人公司。同年10月,公司获得了IDG资本、线性资本、元璟资本等知名机构的5000万美元投资,其估值也攀升至4.55亿美元。
之后,互联网大厂们又瞄准了智能音箱,阿里巴巴、小米、百度等均动作频繁,中国智能音响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销量也达到历史峰值。巧的是,Rokid又分别在2017年5月和2018年6月推出智能音箱Pebble和随身音响Me。因此,Rokid又被框定成做智能音响的。
如今,元宇宙概念风起,Rokid又已经推出了Glass系列、Vision系列、Air系列智能眼镜。所以我们看到,市场对Rokid的定义又变为一家AR智能眼镜企业。
对此,祝铭明却不太认可,“那是没看懂Rokid”“我们是一家做人机交互的公司。”在他看来,Rokid从成立之初就是一家AI公司,AR只是一个产品形态,而人机交互的最后那个“革命爆炸点”已经离得很近了。
不过,尽管市场对其产品还存在这一些质疑,但在AI这一巨大命题下,Rokid成立以来在资本市场上都十分顺利。天眼查显示,至今该公司共完成9轮融资,背后投资方包括IDG资本、线性资本、淡马锡、海通开元、复星集团、余杭国投集团等。其中,自2021年7月以来,以平均3个月一轮的节奏,在16个月里完成了5轮融资,总额超13亿人民币,资本对其看好程度不言而喻。
另外,在2022年3月的C轮融资中,复星集团对其投资7亿人民币,Rokid投后估值10.8亿美元,正式跻身“独角兽”行列。
02
“我们要做的是AR,不是VR”
在Rokid一年能完成多轮融资背后,是AR/VR领域在近两年持续火热的真实写照。
说得更准确一点,应该是AR赛道。AR/VR智能终端产品被视为元宇宙的重要入口,同时也是移动终端及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技术集大成者,过去这两个概念也总是一同被提起。
但实际上,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简单来说,VR就是虚拟现实,看到的场景和人物全是假的,是把你的意识代入一个虚拟的世界;而AR是增强现实,看到的场景和人物一部分是真一部分是假,是把虚拟的信息带入到现实世界中。
VR赛道的爆发要更早一些。早在2016年,随着谷歌眼镜Cardboard、国内的暴风魔镜等产品涌现,行业内出现了一波热潮。此后几年,虽然整个市场、资本的热度又降了下去,但在技术的积累下,软件、硬件都在提升,成本在不断下降。到当前阶段,VR产品已经逐步进入商品化流程。在购物平台上,主要有PICO、Oculus Quest、爱奇艺奇遇等多个品牌在售相关产品,产品均价在500-4000人民币之间,面向终端消费者。从销量上来看,PICO 4销量已经有超过4000人付款。
相比之下,AR产品仍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相关商品的报价较高,并主要以企业级市场为主,售价高,销量低。
不过根据IDC 数据,从2019年起,不管是融资热度、企业数量还是产品数量,AR都远高于VR。同时公开数据显示,整个2021年,全球和国内在AR领域的投资分别达到374亿美元和181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据相关人士分析,与以沉浸式娱乐为主的VR眼镜不同,注重虚实结合与功能性的AR眼镜拥有更强的成为下一代智能工具与平台的潜力。罗永浩也曾描述,VR本质更像是游戏主机,AR才是下一代计算平台,这在科技界很大程度上也有共识了。
有意思的是,罗永浩在选择下一站创业方向时,特意强调要做的是AR项目,不是VR,并不忘顺便踩了VR一脚,“我公开澄清过很多次了,我要做的是 AR,不是 VR,扎克伯格所定义的那个 VR 元宇宙,我是不相信的.……嗯,我猜他自己也不相信,他就是那么一说(由于某些原因),你们谁信谁xx。”
而被视为下一代智能工具与平台的AR,资本的天平也更多地倾斜了过来。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还是老罗的创业项目Thin Red Line。天眼查显示,今年10月24日,Thin Red Line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金额高达近4亿人民币,由美团龙珠领投,经纬创投、蓝驰创投等9家机构跟投,投后估值超10亿人民币。并且据当时的媒体报道,计划于十月底继续开放新一轮融资,目前计划进行到哪一步还不得而知。
同样在10月,时尚AR眼镜研发商VITURE完成超千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BAI资本、真知资本。值得注意的是,这家成立仅一年的公司,在五个月便完成了3轮融资,背后资本包括多家知名美元基金。
还有Nreal,这是一家国内AR眼镜领域的头部企业,市占率长年稳居第一,2022年上半年市占率超80%。2017年成立至今,该企业已经完成了9轮融资,其中2021年以来,公司融资速度明显加快,背后资本云集,包括顺为资本、洪泰基金、爱奇艺、快手战投、红杉中国、高瓴创投、中金资本、蔚来资本、阿里巴巴等诸多知名机构。
除了上述提到的企业,这条赛道还涌现出了亮风台、珑璟光电、灵犀微光、亮亮视野、影目科技、Kura、光粒科技等知名创业公司,并且背后有红杉中国、淡马锡、IDG资本、经纬中国、中金资本、清控银杏、九合创投、祥峰投资等数十家机构形成的庞大的VC/PE队伍。
03
巨头环伺,何时出现拐点
从市场来看,由于打入C端并不容易,此前AR智能眼镜企业们纷纷选择了较为保守的B端。
以前文主要提到的Rokid为例,公司的主要核心产品便包括5G工业防爆AR头带Rokid X-Craft,该产品兼容安全头盔和安全帽,并配备了人工智能算法和增强现实技术,专为油气、电力、航空、轨道交通等众多行业的复杂高风险环境而设计。从其公司官网也可看到,该公司主要是为不同垂直领域的客户提供全栈式解决方案,以各行业B端客户为主。
但变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
光大证券研报也指出,未来,大量用户和内容生态是VR/AR设备快速放量的关键。其中,随着AR设备在光学、显示等关键部件取得突破,B端和C端的份额将形成对调,普通消费者将成为AR头显设备的主力客户群体。根据预计,到2024年消费级市场将全面铺开,2025年全球AR头显出货量将接近5000万台。
因此可以看到,已经有不少巨头开始在C端进行尝试与探索。
在国外,微软推出了头戴式增强现实装置HoloLens;谷歌在2022年开发者大会上预告了一款可以实时显示对话译文的AR眼镜;苹果消费级AR眼镜也不断被提上日程,并且有媒体报道苹果首款AR头戴设备将于2023年推向市场。此外,Bosch、Bose、爱普生等知名厂商也在加快迭代。
而在国内,互联网大厂们对AR眼镜的布局则主要是通过投资展开。比如今年1月,字节跳动独家投资了李未可,后者于今年10月推出了AR眼镜META Lens;3月,腾讯还投资了AR眼镜厂商蜂巢科技,以及阿里巴巴领投AR眼镜制造商Nreal。
这些被资本捧上风口的品牌们,也在今年发力,接连发布智能眼镜新品。今年8月,Nreal发售了Nreal Air和Nreal X两款产品。10月以来,Rokid发布了Rokid Station产品;雷鸟创新也发布新一代消费级XR眼镜雷鸟Air 1S。
根据数据,2022年第三季度,在国产品牌的共同发力下,消费级AR眼镜市场整体销量实现了快速增长。本季度国内消费级AR眼镜销量已达数万台,Nreal、雷鸟创新、Rokid、小米米家、INMO分列销量前五。
但另一方面,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目前消费者对AR产品的接受度并不高。以销量最高的Nreal为例,记者在购物平台上看到,其销量最高的AR眼镜,也仅有200+人付款。AR眼镜,还远远没有到成为生活必需品的时间。
另一个残酷的现实是,虽然看上去AR市场已经要迎来曙光,但摆在眼前的是,目前用户对于AR眼镜的期待与AR眼镜实际提供的功能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常用功能还可以,但是好像不够智能”“连接有延迟”等,都是用户对使用某些AR产品的评价。
在To C领域,一方面,从市场上现有的AR眼镜产品来看,很难达到消费者的要求,而且目前的生态也尚未搭建完善,既有诸多不便,消费者也没有必须使用的需求;另一方面,消费型AR眼镜,既要有够硬的技术和足够多的应用功能,同时为了满足消费者日常使用便捷和舒适,还需要足够轻,另外,如果是作为一款日常产品,其价格还不能太贵。要想实现这些目标,显然还有很多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突破。
AR会成为未来手机的标配,是资本、企业在这个赛道频繁行动的原因,也是共识。但如今,在AR眼镜爆发的前夜,未来行业格局还很难看清,究竟谁能率先推出一款革命性产品,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还需要再等待。
*免责声明:本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i黑马立场。
我们招人啦,欢迎优秀的你加入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i黑马视频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