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10亿!这种质量的国剧,我们实在等太久了…电影2022-11-29 04:11没有宫斗,不谈恋爱,不走爽文路线,因为主角太难太苦,劝退了不少观众。这部最近播出的国产古装剧,肉眼可见没有掌握流量密码,却逆势翻盘,播放量突破了9亿:《天下长河》清康熙年间,河南开封铁牛镇。这一天,黄河边上的小饭店里,来了几个外地客人。为首的公子哥模样,斯文有礼,看见路边蹲着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就把桌上的烧饼递给随从,要给他吃。随从顺手把饼扔在地上,喊道:来,吃吧。谁料,乞丐捡起烧饼站起身,把饼扔回了桌上:君子不吃嗟来之食。都快饿死了,还敢这么横?一行人正要取笑他,只听那乞丐淡定说道:半个时辰之内,等你们都走干净了,桌上的菜都是我的,带回去够吃三天的。对方纳闷,怎么就知道我们半个时辰要走?难道你是神仙会算命?乞丐再开口,说出来的话更奇:半个时辰,秋汛就到了,你有胆量就坐下来吃。又说:我是河伯投胎,摸黄河的脾气,比摸自己的都准。按理说,秋汛信息,有水利部门通报,哪轮得到一介平民预测。换作其他人,可能早就把这乞丐当成疯子,偏偏这位外乡来的公子哥,想要跟这个乞丐打打赌。乞丐赢了,他给一千两银子,乞丐输了,要自挖双目…果不其然,半个时辰刚到,河面上就开始起浪,岸边的小船越来越晃,没过多久,巨浪翻滚而至,大地随着震颤,桌上的杯盏晃得叮当响…人们敲钟打锣,奔走相告:潮神爷来啦!大家赶快跑,河堤要垮了…乞丐反倒淡定坐下了,开始吃酒桌上的饭菜。公子哥问他,怎么不跑,不要命了?他笑道:淹我的水,下辈子才来,这水淹不了铁牛镇…乞丐不知道,他眼前这位赌输了的贵公子,就是当今天子,康熙。康熙也不知道,他眼前这个神奇的乞丐,就是他找了很久的治水奇才,陈潢。历史传奇剧《天下长河》11月11日播出,一共40集,目前已经更新过半,全网播放量超过9亿,豆瓣评分8.2,叫好又叫座。剧集讲述了康熙年间,两位水利专家,安徽巡抚靳辅和落地书生陈潢,一长一少携手搭档,克服万难,治理黄河的故事。有网友评论:看腻了古偶剧,有这么一部历史韵味儿十足的历史剧出现,真是耳目一新啊。老实说,这部剧拍得并不完美,距离《雍正王朝》《康熙王朝》这样的神剧有不少差距。戏剧冲突不够强烈,情节上还有不少bug,有些情节太过插科打诨,惹出不少争议。还有美化封建帝王之嫌,要知道,现在很多观众已经不吃“千古明君,坏的都是下面的人”这一套了。但乌鸦还是想推荐它,因为它在现今国产剧中太稀缺了,已经很久没见这样考究的历史剧了。有人说,一部治黄史,半部中国史。5000多公里长的黄河,像一条长龙,滚动在中国的北部,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同时,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之河。据统计,历史上黄河改道二三十次,其中大规模的改道就有六次。几乎每一次改道,都是古代中国一场持久的灾难:房屋土地淹没,无数人丧生于急流之中,数百万民众流离失所,随之而来的是饥荒、瘟疫…解放前的两千多年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灾害就有1500多次,平均一两年就要来一次。早在上古时期,我们就有了大禹治水的故事。而历朝历代,不管王朝姓李姓朱姓爱新觉罗,治理黄河都是第一要务。历史上有多少治河人前仆后继,不畏艰险,为实现黄河安澜而努力,他们的名字,却很少被世人所知。《天下长河》的导演张挺,是山东人,从小在黄河边长大,儿时的记忆里,每到汛期,大人们都很紧张,对黄河决堤的恐惧,仿佛已经写进中国老百姓的DNA里。他见过98年的洪水:洪水现场的声音比老虎咆哮声简直恐怖100倍。我家在济南,那会儿公交车都被水冲得到处跑。在洪水面前,人就像小蚂蚁,洪峰扑来的时候,没有“高音”,基本上都是“重低音”。见过了,才知道害怕。而张挺小时候就见过黄河边立着的靳辅和陈潢的石像,查了资料才知道两人的治水事迹。十年前,他写好了剧本,但因为涉及太多专业知识,怕市场不接受,搁置了多年。所幸,今年终于与观众见面。《天下长河》中的靳辅和陈潢光是题材这一项,《天下长河》就赢了大半,片中跟治河相关的情节,真实、务实、细致,令人信服。比如,为呈现更真实的洪水冲击效果,剧组在横店挖了一条占据几十亩地的“黄河”、垒起一个六米左右的堤坝。戏中人们被洪水打得东倒西歪,拍摄时是先用钩机把演员拉住,每两吨水对准一个演员,从河堤堤对面通过滑梯一泻而下,水一下来,演员根本站不住…比如,剧中精心制作还原了古代河工用的河笼、铁滑车,还有古代测量仪,普通观众都是第一次见。再比如,上文讲到陈潢与康熙打赌,有一个细节,陈潢观察到河边漂着很多白色泡沫。那是因为上游水量增大,泥沙随着水量急湍地流至下游,才会导致河岸两侧浮现泡沫。众所周知,黄河难治理的原因是水少沙多、泥沙沉积,抬高了河床。自古以来对黄河的治理,就是把堤坝修得很高,然后不停挖淤泥。但到了靳辅和陈潢两人,观念改变了。他们提出,要治理好下游,先要在上游植树造林,稳固水土。他们还认为,黄河的主要问题是流速太慢,应该把河道收紧,加快流速,流速一快,泥沙自然就带走了。这个思路在今天看来很合理,但在当时,挑战了大多数人的认知,引发了激烈的反对。人们害怕,黄河加速,那还得了?而更重要的,做这些事要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花上数十年的时间才有成效,搞不好就成了扰民工程。这极为考验决策者的魄力和耐心。片中有这样一段,靳辅和陈潢实地测绘考察回来,向康熙汇报,并为河道工程提出了三个需求,可谓是每一条都触碰了禁忌:一是要人,所有的河务官员由我们来挑选;二是要钱,治河银两,逐年拨给,第一期工程就要250万两;三是允许河道招兵,保护大坝不受破坏。这一下子捅了马蜂窝。人员任命,关系到权,银两拨给,关系到利,无论动哪一个,都是动了别人的蛋糕。征兵,更不得了,四舍五入说你造反都行。两个耿直的水利专家想为民办实事,换来的却是百官的阻拦唾弃。这也就是《天下长河》想要表达的更深一层意思:比治理黄河更难的,是在官场斡旋。片中花了相当多的篇幅,描绘了一个贪腐成风的大清官场,真·官场现形记。朝廷拨下来的治河经费、赈灾物资,被官员层层贪污,中饱私囊。河道治理好了,争着邀功,治理不好,就甩锅给天灾,钱反正是有去无回。河道工程对贪官来说,是旱涝保收的肥差。治下的老百姓都快要饿死了,甚至开始易子而食,贪官们照样大鱼大肉,夜夜笙歌。遇到上级领导来视察工作,更要好酒好菜伺候着,送钱送美女,打点妥当。剧中有句形象的台词,这样形容官场:一回头全是笑脸,往前看全是马屁。不跟他们同流合污,可以吗?剧中有一个书生,中了探花,以为跻身公务员队伍,只要勤勤恳恳,就一劳永逸了,他太天真了!高中之后,要去拜老师,没一百两银子,连门都进不去,拜同年,一个人至少得五两,单位(翰林院)里拜前辈,动辄十两二十两…不去打点吧,以后有的给你小鞋穿,有的锅给你背。拜完了山头,还要置办官服,出门得雇轿子,手底下得有几个打杂的,哪儿哪儿都得花钱…探花郎名头好听,倒把他逼得倾家荡产。一年的俸禄就那么点,不贪,怎么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为官最重要的技能,就不再是办多少实事,不再是仗义执言,敢于说真话…而是如何站队,如何党同伐异,如何逢迎拍马,如何昧着良心甩锅,保住头上的乌纱帽。这也就是康熙所感慨的:这个朝廷里,会做官的人很多,会做事的人少。靳辅的经历,就相当讽刺。他自述为官二十年,尸位素餐,毫无作为,却年年提拔,结果只因为在黄河决堤时,奋战在抗洪一线,苦战十七天,却遭人陷害,差点性命不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别人都贪,就你清廉,别人都不干活儿,就你努力,你算老几,不排挤你排挤谁?而当他有朝一日,得到康熙钦点,揽下治河工程,人家就乖乖让路了吗?没那么容易。等朝廷拨款给老百姓发安置费,一层层官员就是拖着不给发。好不容易发下来了,又说要重新审核计算才能发放,一等又是几个月。受灾老百姓要饿死了,他要开粮仓赈灾,地方官不买账,拿“这得层层上报”的话来应付他。这就是一个腐败的官僚体制,让真正为老百姓着想,有能力办事的人寸步难行。皇帝管吗?他不管。因为他清楚,在这个体制之下,贪腐几乎是必然,贪官抓不尽,重点不是谁有没有贪,而是谁听话,能把事办妥。康熙拿到记着贪污名录的小册子,却一把火烧了这还是康熙的时代,康熙已经是中国封建王朝难得的明君。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英明的帝王屈指可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仁宗盛治、康乾盛世这样的治世,全部加起来,也不过数百年。即使在治世,还有天灾,还有贪官,中国老百姓大多数时候,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靳辅和陈潢,也绝不是最惨烈的知识分子,起码他们有机会一展抱负。根据历史,一心治水的陈潢,最终因为得罪太多人,死于奸臣结党的污蔑之下。而信任陈潢的治水能臣靳辅,遭到康熙猜忌,最后心力交瘁、累死工地…其实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时代,要做成一件利民的大事,都不容易。因为那意味着,要去平衡各方利益,要去跟上位者据理力争。既要有如水一般的韧性,又要有如钢一般的硬骨。导演说:靳辅是一个固执的“老实人”。但也许只有“老实人”才能干出这样的功绩。“聪明人”都会趋利避害,天底下的大事都是“傻子”干的。但正是因为有这些“傻子”,在危难关头,不管多糟糕,不管有多绝望,总会有人站出来。他们,是中国人的脊梁。剧中有这样一幕,令人久久难以忘怀:陈潢去探望靳辅,彼时,两人一个是沦为乞丐的落地书生,一个是沦为阶下囚的落难官员。两人还不知道,他们即将联手,开辟治河的新天地。他们在船舱底相见,来不及伤感,竟把耳朵贴到舱底,卧听涛声。黄河水冲刷河底的石子,似洞箫,似暴风骤雨,像琵琶乱弹…两人的脸上,带着几分陶醉与天真。那闪耀的光芒,能跨越时空,点亮无数后来者的心灵。后台回复 天下长河即可观看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为中国人的脊梁点亮“”!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