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怒斥书店卖“毒书”给孩子,我看到家庭关系中最窒息的一幕
最近在微博刷到一条监控视角下的视频,弹幕里,满屏都在说:
“太窒息了!”
“这孩子真可怜!”
“这样的父母真可悲!”
视频一点开,就传来一位女士声嘶力竭的吼声:“我现在警告你,你继续卖给我的孩子,我就(投诉你们)……”
原来,这位女士的孩子喜欢看一些言情、盗墓类的小说,她不希望孩子看这种书,就多次告诉书店不要卖这种书给自家孩子,书店老板也多次认出了这个孩子,一直没有卖……
但孩子真心想看啊,于是托同学代买,然后就发生了视频中的一幕——当妈的怒气冲冲杀到书店里跟老板发脾气。
先不说这笔账该不该算在书店老板头上,单从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角度,我仿佛看到一个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正在随着妈妈的怒吼声一点点被掐灭。
从“孩子该读什么书”说起……
上述视频里的妈妈,把言情、盗墓类书籍视为洪水猛兽。
我们的后台,也总能收到这种类型的留言,一提到孩子看的那些书,家长们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担心:
“不知道该给小孩看些什么书,买了四大名著白话文回来,给他读不听,更不自己看。”
“孩子都四年级了,还乐此不疲地看漫画小说,让他看其他书就没什么热情,这是不是阅读习惯不好?
“我家孩子很喜欢看书,但看的都是(我认为的)闲书,我很愁,怨他不看课本。”
做父母的,对孩子的“精神食粮”关心在意,这可以理解,但在很多家长的心中,似乎划定好了一个标准:
孩子处于学习阶段,就应该多看课本、名著、作文选、古诗词之类“有用的书”;
什么言情、盗墓、武侠之类的小说、漫画,都是“邪门歪道”,上不得大雅之堂,最多允许孩子休闲娱乐时候限时看看。
对于自己心中认为的“闲书”,我猜,其中大部分家长都没有亲自看过,而判定标准只有一个:是不是与学习、提高成绩有关。
至于“这本书有没有趣”“孩子爱不爱看”“是不是符合孩子接受水平”这些标准,则要往后排一排,甚至压根不考虑。
于是——
有的孩子早早被父母成套搬回家的各种“必读”“指定”“名家推荐”吓跑,觉得读书真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还有的孩子,因为看什么书和家长产生矛盾,越不让看的越要想方设法偷偷看,白白浪费很多精力跟家长周旋抗衡。
你看——
孩子苦恼于,自己喜欢的书,家长不让看;
家长苦恼于,自己选的有用之书,孩子不愿意看。
无论怎样,都是一个双输的结局。
以孩子为中心
还是以自己为中心?
看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读者朋友不知还有没有印象,当年尹建莉老师曾给女儿圆圆买过一整套《还珠格格》的书。
难道她就不怕孩子被这种“闲书”坑害?
对此,尹老师是这么认为的:
“这部作品确实不是黄钟大吕之作,但其中的文字也非常规范、老到、干净;
对于一个八岁的小女孩来说,她喜欢可爱的‘小燕子’,喜欢里面起伏有致的情节,这个书就是适合她的。”
这里面包含了两个重要细节:
其一,对孩子来说,图书“有趣”比“有用”更重要;
其二,这套书买来,身为家长,尹老师是自己读过的。
首先,“有趣”是基于对儿童阅读心理和理解能力的了解。
为什么有的孩子就是不爱阅读?因为在阅读中感受不到快乐——
要么是被迫读的书不在他的兴趣范围内;
要么对他来说太晦涩难懂;
要么只是把阅读当做老师或者家长布置的任务,所以一拿起书来就觉得有压力。
正如《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所说:
“我们必须保证孩子的早期阅读经历一点都不痛苦;只有这样,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他们才会愉快的回到阅读之中;
但如果这段经历反反复复充满痛苦,那么我们最终培养出的只能是学校阅读者,而不是终身阅读者。”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秉持“以孩子为中心的阅读观”,让孩子有快乐的阅读体验,他才能爱上读书这项活动。
“以孩子为中心”,便是在正规渠道购买正规出版书籍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
有人也许会担心:孩子总爱读“没用的书”,会不会是“不务正业”?
举个例子:
一本语文教材和一本《红楼梦》相比,多数人会觉得前者更“有用”,后者更“有趣”。
但实际上,课本出于达到教学目的、篇幅限制等等原因,会对原文进行删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做阅读理解型题目总觉得很难;
而阅读完整的文学作品、故事情节,不仅更有利于理解作者思想,而且更容易培养孩子大量阅读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建议过把《红楼梦》当语文教材来用。
还有人会过度担心,即便是正版图书,也怕里面有“糟粕”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但凡看见“死亡”“尸体”“毁灭”“亲吻”等等字眼就应激,觉得涉黄涉暴教坏孩子……
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一些儿童文学被举报事件——《伊索寓言》被举报,《格林童话》被举报……
要是按照这种逻辑:《水浒传》就成了暴力文学,《红楼梦》通篇谈情说爱,郑渊洁、莎士比亚、村上春树……统统成了“少儿不宜”。
这明明是未见全貌只抠字眼的片面臆断、审美狭隘;
这也像把孩子养在温室里一样不现实,只会让孩子与真实世界脱轨,又失去接触优秀文艺作品的机会。
儿童在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时逐渐形成自己价值观和判断标准的这个过程,是任何人的“主观臆断”都没办法代替的。
就像尹建莉老师说的那样:
“家长自己如果经常读书,心里十分清楚哪本书好,可以推荐给孩子(编者按:是推荐不是强迫哦);
但如果家长自己很少读书,就不要随便对孩子的阅读指手画脚,选择的主动权应交给孩子。”
深藏背后的问题
“不要随便对孩子的阅读指手画脚”,也不单单是指孩子该看什么书方面。
我一个邻居家的孩子,在众多世界名著中只对一本《鲁滨逊漂流记》爱不释手,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
有一次我去串门儿,就听到孩子奶奶一个劲儿念叨正在看书的孩子:
“一直就看这一本儿,你也换别的看看呐,你不嫌烦啊?”
“坐直溜了,瞅你背驼的像个老乌龟!”
“进来个人你就抻脖子瞅,看个书东张西望的,一点不专心!”
孩子本来兴致勃勃,结果心烦意乱翻了几页就把书丢一边玩去了,然后又是奶奶的一通数落声……
这个过程里,我感受到,孩子不仅被剥夺了看什么书的权利,还被剥夺了以怎样的方式看书的权利。
像开头视频中那位妈妈那样,因为孩子读了几本她认为“不良”的书籍就能如此大动肝火,她在生活中对孩子的控制欲,想必不会比这位奶奶少吧!
这种来自家长关心则乱的“小动作”,不经意间就会弥漫在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刚好又看到这么个视频:
一个女孩过生日,想拍一套cosplay(角色扮演)写真,父母答应满足她的愿望。
来到照相馆,女儿满心欢喜选了自己喜欢的装扮;但看着这浓妆艳抹的造型,父母却突然变卦了:
“牛鬼神蛇像跳大神似的,咱拍点正常的行不行?”
“这怎么跟个小僵尸一样,看了都害怕!”
“生日照嘛,拍个喜庆点的,咱换一种吧?”
但女儿坚持要拍自己喜欢的,父母不是很乐意地同意了。
本以为接下来能愉快拍完,没想到到了选照片的时候,妈妈又干涉起孩子的选择,硬要把自己的审美按在孩子头上:
“这张侧脸的不好看,没有正脸的好看。”
“这张太像僵尸了,太可怕了,不要不要。”
最后的结果就是,高高兴兴进来的女孩儿,哭得妆都花了走出照相馆……这生日过的,真是一言难尽。
不论看什么书还是拍什么照,爱替孩子做选择的家长根本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是对孩子的控制欲。
处处代替孩子做选择,还觉得是为了孩子好——这种模式一旦建立起来,不论孩子干什么,从选书拍照,到走路穿衣,都是活在家长的信念里,而不是自己的生命体验中。
任何事上,被别人替代做出的选择,不一定是最适合孩子的,但一定是让孩子最痛苦的。
把3个儿子都送进美国一流大学的陈美龄,在谈及对儿子的养育时就曾说:“千万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因为孩子的路,终有一天得靠自己走……
到那个时候,如果我们不想收获一个无法自我负责的“巨婴”,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从每一件小事上,放下对孩子越界的操控。
尹建莉老师曾说:
持久的阅读兴趣
来源于书籍的“有趣”而不是“有用”
强迫孩子读晦涩、无趣、难懂的内容
不是在培养阅读习惯
而是在消磨孩子的阅读兴趣
凡事由浅入深、由简至繁
通过兴趣养成习惯
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终身阅读者”
欢迎加入学堂定制【28天为爱有声阅读】活动
和爱阅读的人一起在书海中成长
坚持28天阅读并完成签到
即可获得奖学金,金额=实际报名费
活动相当于免费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加入↓
作者介绍
阿怪: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育儿工作者,不断学习和传播育儿知识。养娃路上,我们一起成长。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