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
前几天有读者给我发了一个消息,说孩子的学校要求每班招募几名家长“下沉到防疫一线”去当志愿者。咱们中国人向来都颇有集体奉献感,本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心态,就算是社区或单位里有点什么需要,我们不也是一喊就上嘛,更何况是孩子的学校。学校领导和老师都下沉到一线了,显然人手还不够所以请家长当志愿者参与,这也是说得通的。平时学校有点啥事需要家长出力时,家长们都是争先恐后,比如什么校门执勤志愿者啊,校车班车志愿者啊,安全监督志愿者啊,重大活动志愿者啊......家长就是一颗钉,哪里需要往哪钉。所以当学校需要“防疫志愿者”的时候,招募家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不过这事情,往后看,看了更多当地家长贴出来的大大小小的“通知”之后,就越来越觉得有点波谲云诡了。首先是当地每个学校的口径不太一样,有的学校甚至通知老师们不许在班级群里公开说这件事。
可能就是感觉“心虚”和“怕被误读”。一件事还没干,就已经觉得心虚和怕被误读了,这事多多少少就有点不那么妙了吧。有的学校在招募家长志愿者的时候,没有具体要求,不知道哪天做,也不知道做什么,需要做多久,一切都是“等上面通知”,现在要做的只是上报家长志愿者名单。大有一种“别问,干就完了”一般的“赴死感”,问题是家长不是你们的兵,请人帮忙还搞盲盒猜猜乐,感觉就不那么靠谱。
再看下去,有的学校把这件事情描绘得异常高端,感觉你不优秀还选不上你去当这个志愿者。
“选派”,“优先”,得了便宜还卖乖。
所有的通知都是时间紧、任务重,具体工作内容一个字都没说,完成“上报志愿者名单”的kpi最重要。
像不像你单位领导指派你去执行一项神秘又复杂的任务,但在你真正开始执行任务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将面临的是什么。
但那是你的领导,你的上司,让你干啥你干啥是因为你在人家手底下做事,拿工资干活,听从指挥,必须的。
可是,当学校也来这一套,家长和学校的关系是啥?
我就有点搞不懂了,现在是你请家长帮忙,大家有事说事,家长友情出演也没问题,奉献爱心发扬风格都是可以自愿,但有的学校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跟人家说话,难免让人觉得你只是因为“手握软肋”而产生了优越感,是觉得家长都有斯德歌尔摩综合症吗?
更狠的还在后面。
你不报名的话,我不会拿你孩子怎么样。但是只要你报名了,你的孩子就跟着光荣,享受各种荣誉加持。怎么,贵校的优秀班干部和五星少年的评选原来都可以全凭老师主观操作,想给谁就给谁的啊。难不成以后你们那就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学生档案里没有得过这些奖项的,就能说明这孩子的家长没有为防疫做过贡献,那应该怎么处理比较好呢?不予录取还是驱逐出境?看起来并没有“强迫家长报名”,实际上比强迫更狠,这叫“利诱”。好好的志愿者活动变成了“交易”,是不是全变味了?不但让家长为难,更把孩子给教坏了,从小就学会“为了自己获得荣誉,得逼父母做点事。”顺便还破坏了亲子关系,以后某个小朋友问:“妈妈,人家小明的妈妈去当志愿者了,于是小明得了三好学生,我没得,是因为你没去,你为什么不去?”学校是教书的地方,更是育人的地方,你们育的是什么人?招募通知里写满了“等教育局安排”,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教育局对家长到底有管理权和支配权吗?学校用这种手段来招募家长志愿者,既是瞧不起家长,也是看不起自己。你干脆大大方方、名正言顺地招募:“我们现在就是缺人,需要志愿者奉献,需要人力支援,自愿参加,想参加的就可以报名”,谁也不欠谁的,更别拿人家的软肋来做交易。
我也挺希望那些家长不要以接受这样的“交易”为前提去做志愿者,要做就堂堂正正去做,不谈条件地去做,以免授人以柄——只要给孩子点好处,家长都可以随便拿捏。本来当志愿者是挺光荣伟大一件事,到头来却变成你目的性强,而且你“贪小便宜”的那点DNA说不定就这么言传身就给娃了。绝大部分家长都是明事理的,愿意奉献的,乐意为孩子做表率的,用得着一件正常事也非要把“软肋”抬出来谈条件吗?如果大大方方地招募还是找不到这样的家长报名,那么到底问题出在哪了......我不禁想起了毕达马大帅哥拉斯那句名言:你就慢慢跟我处,处不好自己找原因。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